南胜有“八约”

杨文蓉

<p class="ql-block">  南胜镇,地处平和县东南部,东临漳浦县,南界五寨乡,西毗国强乡,北接坂仔镇,它是一个山林多、雨水多的丘陵小盆地。因自然地理条件优渥,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瓜果飘香,就形成了一个奇妙万千的小世界。虽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方风景,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带着灵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胜地名的由来,颇为强势,据传说,宋朝时代相爷杨文广领兵征战闽南十八洞,在与南胜大(贼)寨交锋时,大获全胜,因而得名“南胜”。南胜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县,析龙溪、漳浦、龙岩交界地域城置南胜县,地域可谓十分辽阔。至元六年(1340)迁县于琯溪之阳,今小溪旧县,南胜地方则为分府。公元1356(至正一十六年)改设县于兰陵(今南靖县靖城)。南胜建县,短暂得如一朵美丽的昙花,绽放在历史湍急的长河中,却在人们还没来得及尽情欣赏时,便已香消玉损,凄美而又悲壮。</p> <p class="ql-block">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成俗,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约”,是指提出或商量须要共同遵守约定的事;共同订立、须要共同遵守的条款等。曾经年少不更事的我,仿佛把自己摁坐在无神论者的座位上,对父辈们拜神求佛的行为甚是嗤之以鼻。但经常听到父亲提起有关南胜的“八约”,并解释了南胜“八约”的这个“约”的意思,心中便莫名地就产生了一种敬畏感,甚至是一种安全感。“八约”,哪怕时至今日,仍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束缚着南胜人们的言行举止。 </p><p class="ql-block"> 南胜的“八约”,这里的“约’是根据古代“地方志”村居与里之间的单位名,且平和县域地方较早的“村规民约”,相传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出现了。据传,在1925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南胜镇民众无法忍受繁重的苛捐杂税,由洋头约叶姓、法华约林姓、义路约杨姓、云寮约陈姓、后裕约林姓、前山约胡姓、龙潭约黄姓、及大姓约杂姓(包括坎头陈姓、禾仓蓝姓、船民和其他小姓如董、施、洪等外来姓氏)。八个姓氏各推出年高德劭、博学多才者领头联合开会,组成“八约”,共同进行反苛捐斗争。</p> <p class="ql-block">  在1925年农历十一月间,漳州人王和卿带领十三名税警前来南胜收税,他们专横暴戾,烧杀掠夺,激起了朴实的南胜民众怒气万分。法华坎下楼“秀才公”林飞舫,召集“八约”各家姓族长开会商讨对策。会上制定出“小事各人担,大事十五分三”的分担办法,激励鼓舞了南胜民众的信心和力量。苛税事件愈演愈烈,在法华土城的一位百姓惨遭税警杀害后,南胜民众终于群起反击,一举打死了十三名税警。事发后,官府要严惩肇事者,但慑于南胜民众凝聚的威力,不敢前来追究,最终以赔偿了二万银元了事。所赔银元按原定的“十五分三”,即杨、林、陈、胡四大姓各3分,黄、叶、后裕林各1分,大姓0.3分,人丁田亩各半分担。“十五分三”凝聚着南胜人民强大团结的精神力量,也鼓舞着南胜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勇气。南胜的“八约”,维护了百姓的利益与安全,终成为了人们团结抗争欺压的有力安全支柱。</p> <p class="ql-block">  南胜的“八约”,既管民事。这家姓族长制的统治,约定俗成,但凡是“八约”决定的事,时至今日,几乎很少有人敢于再去争议与改变,在清朝后期一直延续了六、七十年之久。在南胜镇地界,如有群众发生纠纷难于解决、或出现重大事故,就会“下八约”,请各家姓族长开会讨论,协商处理方案,并付诸于实施,且效果良好。因此,“八约”在维护群众权益及平息纷争的处理事务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群众中有相当高的威望。后自民国以来,虽也有经过改制,但“八约”的权威在民众的观念里仍然余威犹在。据了解,当下南胜镇的“八约”也与时俱进,热心参与捐资助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积极上进;集资修路,使得各个村庄的乡间小道分外整齐干净;抚慰高龄老人、帮扶孤寡老人等公益事业,为南胜镇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塑家园的美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  “八约”又管庙事。如庙事活动、开展宗教文化交流。“八约”也是南胜镇最具传统特色、最具有影响力的古老民俗文化节活动之一,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日至十五日,南胜镇八个姓氏的村民们便会齐聚集镇,举行龙艺踩街、谜语竞猜、花灯展等活动,敲锣打鼓共同庆祝这年味浓厚的节日,全镇的龙艺队、腰鼓队、彩车队、彩旗队、锣鼓队、扇子队等从小镇的八个方向,向集镇汇集,阵容长达几千米,吸引了周边的乡镇民众也纷纷前来观看,人山人海共庆“八约”。随着龙艺车、花车、乐队的经过,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展示了过去一年里的劳动成果,人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百姓们也借此祈求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八约”活动,成为了南胜人民欢度节日、营造欢乐、和谐共处、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南胜镇,已经是一颗被剥了皮壳的原石,正在接受创造者们的打磨与抛光,料想它隐藏的天然美一旦被打开,必定会令人惊艳!南胜人民正在等待这个小镇再次成为人们的聚焦点,等待欣赏它最终喷发出的那道瑰丽光彩。</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处偏远的小镇,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简单而又充实。悠悠绿水,滋养了延绵翠绿的山脉,隔绝了山之外的喧哗,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灯红酒绿,只有绵柔乡音的问候与祝福,让纷至沓来的游客们倍感质朴与亲切,那些用闽南乡音唱出的歌曲,传递着家乡古老的文化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就在南胜镇,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胜人,面朝大矾山,背靠太极峰,秉承着父辈们的生活习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携上一本旧版的《平和县志》,去到乡间的村落中穿梭,去触摸历史遗留的痕迹,去听一听古朴老人传教儿孙唱闽南乡音的童谣,在下雨的日子里,闻一闻那屋檐下散发出来的淡淡茶香,甚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10月文蓉于平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