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过生日,不管情愿不情愿,在去向更老的程途上又迈进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 是岁数的原因,更是心理变化的原因,从以前的关注朝阳,赞美朝阳,变成了现在的关注落日,感喟落日。</p><p class="ql-block"> 什么时候开始注意落日的呢?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进入壮年以后吧,又或者是调整到赋闲岗位之后。在那以前,似乎一直都没有认真地看过夕阳,没有用心地感受过落日余晖。学生时代,唱着“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语录歌,真就觉得人生如朝阳般灿烂光明。心里有大展宏图的急迫,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舍我其谁的张狂,每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急不可耐。</p> <p class="ql-block"> 插队到农村以及参加工作后,成了所谓的工作狂,其实就是那种别人都看得清,唯独自己没感觉的无用功式的白忙活。这种忙是真的忙,是真停不下来的忙,甚至白天夜晚连轴转,甚至连续十三年在岗位上过除夕,甚至在办公室发生严重心脏凶症差点儿过去……</p><p class="ql-block"> 那种状态下,更是没工夫也没心情去盯着太阳是升还是落,怎样升或者怎样落。</p> <p class="ql-block"> 退到协调性质的单位后,从繁忙紧张一下子变到无所事事。闲到眼睛发蓝的同时,也被无情的现实一棒子敲醒,心态随之剧变。加上岁数也有了“一把”,于是,也算百无聊赖,也算看穿参透,也算顺理成章,眼光开始越来越多地投向落日夕阳。</p> <p class="ql-block"> 自己看太阳,也就注意别人是否和自己一样。于是,对现实中身边的,以及书藉中遥远的都有意无意地多留意一眼。结果发现关注太阳的大有人在,而且自古至今一以贯之。</p> <p class="ql-block"> 关注太阳,就会有感受和体会,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或载体记录下来。虽然说晨昏之间是同一轮太阳,但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朝阳。因其光明、温暖的属性和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之基础的本质,所以,只要是人类,不论地域,不分时代,不分种族,都会在心目中将太阳置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去赞颂,去膜拜。</p> <p class="ql-block"> 奉读文学典籍,不管古今中外,描写日升,使用的大多是赞美、激励的褒义词。这其实很好理解,日出,代表着新生,象征着希望、开端、朝气蓬勃、活力迸发。</p><p class="ql-block"> 先秦《击壤歌》有“日出而作”;</p><p class="ql-block"> 诗仙李白有“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p><p class="ql-block"> 诗魔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p><p class="ql-block"> 河东先生柳宗元有“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p><p class="ql-block"> 边塞诗人李颀有“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p><p class="ql-block"> 南安四贤之一韩偓有“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主席更有豪迈抒情的“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p><p class="ql-block"> 这些佳句无不是赞美,无不是寄托,无不是歌颂。</p><p class="ql-block"> 不说这些载入典籍千古流传的佳句,不说文人墨客的精妙记述,不说伟人的大气磅礴,单就乡野俗语中对太阳的称呼,也能再直接不过地反映出热爱、尊重。“阳婆婆”、“老爷儿”,是不是都是祖辈?</p> <p class="ql-block"> 太阳不仅仅只有早晨喷薄而出一种形态,还有上午的经天而行,还有正午的光线直射,还有午后的赤烈灼热,还有下午的炽阳斜照,还有黄昏的夕阳余晖……一次升落,地球便经过一次昼夜循环,人间也便度过一天一夜;而无数次升落,便构成了遥迢的时光和人间的无尽春秋。</p><p class="ql-block"> 日升日落,本不过是天体运行的正常现象,但因其朝晖夕阴的性质,很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共振或情感潮汐。</p> <p class="ql-block"> 心怀高远,情绪稳定的人,在人生的路上不知疲倦,不为风雨所难,一路前行,追寻不辍。</p><p class="ql-block"> 有为苍生黎民奋起抗争的后羿射日;</p><p class="ql-block"> 有为追逐光明跨越万水千山,直到“化邓林”也矢志不渝的夸父追日;</p><p class="ql-block"> 有深知岁月匆促,既便黄昏末年也要争分夺秒探寻人生真谛的“日忽忽其将暮,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 看穿世事,悟透人生的人,乐观面对人生风雨,淡定对待晨昏晴雨。</p><p class="ql-block"> 有以豁达心态对待暮年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昔照明”;</p><p class="ql-block"> 有虽已至暮年仍然不停进取的“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p><p class="ql-block"> 有长者抒发老当愈壮心态的那句只顾赶路、不问星光的“不知老之将至”。</p> <p class="ql-block"> 诚然,人是感情动物,加之人人生而不同,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是每个人都看得通透,想得明白。触景生情人所共有,悲秋叹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状态和形式,这与脆弱无关,更与悲观无关。</p><p class="ql-block"> 有昂扬的,就有消沉的,有赞颂的,就有渲泄的。有将人生理想比作朝阳的,就有将人生际遇与落日相连,见景感慨悲吟愁叹的。</p><p class="ql-block"> 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绝色描写,伴随着瘦马的蹄声,从西风古道遥远的过去,一直敲打到今人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那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让今人吟咏时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日升日落契合着人生的新生暮年,所以朝阳落日才会成为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永恒主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岁月走过了千年万载,人类也走过了千秋万代。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对朝阳落日的感叹感慨,就有多少寄情抒怀,就有多少追求光明的探寻追索。</span></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也不必否认,夕阳,落日,代表的就是暮年;暮年,自然就是生命的末段,而末段的尽头,毫无意外的终是消失。这个消失只所以会引起悲绪,不是因为在别人的眼里、囗里、心里的消失,而是因为自身意识和意志的消失,感觉和体会的消失。是因为你将消失在这个世界之外,你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无形,这个世间、这个人间再美再丑都与你无关,再没了对世界的观察体会,再没有了对生活的感知感怀。</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心态再好的人,跨进暮年的门槛,心中也会不安,也会有不可预知的惶然感,因为没有谁能超脱到完全忽略生死。这也就是黄昏落日会引人悲绪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日升是必然,日落也是必然。因此,看与不看,太阳每天照升照落,关不关注,太阳每天总在那个方向。但带不带着情感去看,那日升日落却大不相同。不同的情感,会有不同的观感,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心之官则思。如果说每天看朝阳,是寄托一种情怀,那么每天看落日,就是托付一种心境。看的是风景,涌动的,却是心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升日落是永恒,人生人逝也是永恒。无论赞美贬抑,太阳照样“东山山阳婆西山山落”,无论欢愉悲苦,人生照样“朝如青丝暮成雪。”既如此,何不看开一步,看宽一步?人生苦短,人生无常,更当端稳心态,平静以待,在老去的路上,老得从容,老得淡然。如同落日,虽然沉坠西山,依然辉映西天,霞光灿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