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支考古文化,距今约5300年到4300年。2019年7月6日。经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评价: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建造了距今5000年前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遊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 </p><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地处杭州市余杭区,距杭州市区西北约10公里,规划面积约14余平方公里,分为四个区。目前开放的是城址区,是良渚文化遗址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优美标志</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人施昕更,余杭县良渚镇人。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高级工业学校,兼修绘画。1929年曾任西湖博览会讲解员,因工作出色进入博物馆任职。1935年参加博物馆对杭州一古荡遗址的发掘,发现出土的器物和他在家乡见过的差不多,猜测二者存在关联,于是他到良渚实地考察,不久在一干涸池底发现黑色陶片,并带回博物馆。单位很重视他的发现,开始对那里进行正式考古发掘,获大量珍贵文物,确认良渚存在远古文化遗存。1937年他写就5万余字《良渚》书稿。尽管抗战爆发,经不懈努力,此书1938年问世,引起国内外学界瞩目。但天妒英才,次年,年仅28岁的他因感染猩红热病逝。</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城墙接近长方形,总长约6公里。五千年前的良渚,处于湿地沼泽中,水路便是当时的主要出行方式。目前共发现八处水城门,一处陆地城门。</p> <p class="ql-block">四周城墙发掘探沟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南城墙展示点</p> <p class="ql-block">出土玉琮样品雕塑</p> <p class="ql-block">居址作坊展示区模拟展示了良渚古城内相关的生活和手工业制作场景。以上分别为打磨石钺、角骨器制作、漆器制作、玉器作坊。</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沙盘</p> <p class="ql-block">莫角山台地示意图。1987年是莫角山台地考古发掘的起点,之后考古学家对这片台地进行了长期的发掘研究,逐渐解开了良渚古城权力中心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通往大莫角山台地的朝圣之路</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片隆起的巨大高台由人工借助自然山地堆筑而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上的3个小台相对周边地面高出约15米。五千年前,良渚王国的宫殿就磊立在这片台地上。良渚的统治者在这里生活、办公,就像明清时期紫禁城一样,是国家权力中心。</p> <p class="ql-block">大莫角山</p> <p class="ql-block">小莫角山</p> <p class="ql-block">反山王陵,是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p><p class="ql-block">王明达,一位80岁的良渚第二代考古人。1986年,是他主持发掘了著名的反山王陵,首次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田野,是他的“终生事业”。</p> <p class="ql-block">张忠培,湖南长沙人。著名考古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浙江省良渚遗址保护咨询委员会专家等职。张忠培先生在确认良渚古城发现、推动良渚古城申遗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稻谷飘香,秋英盛开。优美绝伦的自然风光更衬托出古城的神秘莫测和厚重底蕴。</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3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