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之旅

姜小农

<p class="ql-block">  最早对厦门这个城市的印象来自于小学四年级看的一部儿童片,名字忘了,只依稀记得少年主角家住的房子样式很洋气色彩斑斓,在那个到处灰蒙蒙建筑的年代耳目一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有天风雨交加渡船停了,少年竟然勇敢地游泳渡海安全回家。</p> <p class="ql-block">  工作后忙没时间去,但家父的朋友在厦大当教授,家父经常被邀前往,回来总是津津乐道的。96年幸会了厦门书画院院长张人稀老先生,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弟子,家父当即赋词一首鹭岛之歌“</p><p class="ql-block">先哲智慧昭日月,潮升潮落永不灭。</p><p class="ql-block">谁识东海五线曲,承忠琴键在跳跃。</p><p class="ql-block">倏忽素练起狂风,长毫挥洒人希翁。</p><p class="ql-block">一天惊雨雷霆罢,勾连奇谲立青峰。</p><p class="ql-block">我亦叹观止,长歌恐不及。</p><p class="ql-block">绮思澎湃东海涨,惊涛拍岸白莲放。</p><p class="ql-block">海风激扬兮海鸥冲浪,白云翩翩兮白鹤高翔。</p><p class="ql-block">吾心缥缈兮天高地广,欲游八极兮宇宙茫茫。</p><p class="ql-block">吾辈即遇兮应有一得,天降英才兮天不负我。</p><p class="ql-block">登高发皓齿,远眺山岛峙。</p><p class="ql-block">苍茫正愁予,仙舟何所至。</p><p class="ql-block">精卫能填海,那是千年事。</p><p class="ql-block">且骑白鹭去,了却平生志。</p><p class="ql-block">踏浪凌波不须归,龙旗鱼甲涨潮处。”</p><p class="ql-block">张老先生看完这首大气磅礴的词后很激动,不顾八十多高龄当场干了一大杯酒,还带家父到家里看收藏的李叔同、齐白石、张大千,黄永玉等名家的画,随后又赠送了一幅自己的作品花鸟图。一晃快三十年了,张老先生已经千古,但这幅画却在我家流传了下来,在安静的书房里,一只活灵活现的鸟儿在芙蓉花下叫咋咋的,与我相伴!</p> <p class="ql-block">  到我本人真正踏上厦门这片热土,已经是2017年了,当时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那个淘呀,我们利用元旦三天短短的出来放松下,鼓浪屿、中山街、海上都留下了孩子还没被卷得恼火开心的笑容!也解开了少年时看电影的疑惑:原来鼓浪屿是个岛。</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飞过,一转眼六年过去了,儿子戴上了眼镜,被家长与学业折磨的也少了笑容,因初中住校,我与庆华于是趁人少旧地重游。还是入住以前的酒店,入住后打车先到集美看看。知道集美的建筑很美,亲眼目睹还是吃惊不少,要知道这宠大的建筑群大多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的红砖绿瓦与西方歌特式建筑完美结合,一窗一柱一回廊都别具匠心,每幢建筑与整体规划都十分协调,看上去像一群少女亭亭玉立的拥抱着海湾。捐赠者陈嘉庚先生是真正的爱国者,比起现在某些以爱国名义搏眼球赚取利益的大V真是天壤之别。追溯原因,可能闽南人来自于魏晋时期的中原,还保留古中国的宗族信仰与文化,无论是拜的土地公还是语言都是活化石,他们从小耳闻目染,内心里种下了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所以飘泊海外落叶归根反哺乡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黄昏我们又到了沙尾,一排排的骑楼点缀着西式咖啡店与各种文艺气息的小店,吃饭的饭店抬头可见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的双子楼,在夜色的掩映下像个大屏幕不断变换图案,确实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散步到了中山路,离酒店很近,华灯初上照耀着玲琅满目的各式骑楼,人流穿梭生意忙碌,店员们或奋力吆喝或热情洋溢的介绍当地特产。我们也是轻车熟路的走到一家茶店,铺面不大,老板娘正在拾到着茶,见到我们热情招呼,边介绍边给我们泡茶,说这是乌龙茶,才制好的,刚才在掐茶梗,混进去会苦涩。我轻啜一口,确实唇齿留香,说这茶要早十点开摘,下午三四点就结束,以免沾到露水,物美价廉又经不住劝我入手了两包,又给我们泡正山小种,说好多市面上是用红糖制过,捏起来黏的,茶杯泡茶后会留下痕迹,怪不得家里的正山小种越喝越渴,不过这茶耐泡,七八泡也没淡多少,也入手了半袋。她又介绍了其它茶叶,什么白毫银针啥的,平时不爱喝茶的庆华也连连边品边点头,仿佛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坐船到了鼓浪屿,由于来过,少了初来咋到的惊艳。主街照例商业气氛很浓,商品也比本岛贵,在商业街的背街小巷,不经意间却掩映着一幢幢一两百年各式各样的西式建筑,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看得出当年的缤纷多彩,俨然是一首首用房子演绎的优美诗句,充满韵律与节奏感,这也是我看过电影的取景地。在一个老房子改造的咖啡店,我轻啜着一杯美式,思绪万千。这样一个幽静仿佛世外桃源的小岛,集清新、文艺、历史感于一体,文艺方面不仅孕育了舒婷这样的本土新时期浪漫主义诗人,七八十年代一首“致橡树”,曾经在多少恋人中传诵,也让张人稀这样的重文轻利的艺术家家居这片热土。历史方面它是最早的通商口岸,虽然承受着被动开放带来的屈辱也同时拥抱了来自现代文明最早的一抹曙光,而当时的满清呢,颟顸愚昧顽固不化,整个国家除了少数八旗特权养尊处优芸芸众生却灾难深重!正是有这些一抹抹的现代文明之光的指引,让我们的先烈抛头颅酒热血为之奋斗,历史也沿着文明的脉络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终将汇入文明的汪洋大海!</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中午在机场我无意中看到了一套德化白瓷茶具,雪白的茶具点缀少许淡雅的图案,仿佛中国画里的留白,回味无穷,盖碗里的小渔,栩栩如生的,等待水的激活,又忍不住入手。</p><p class="ql-block"> 回来的机上,回味这次短暂的旅行,这个城市的茶、文艺、洋气、精致让人留连忘返,历史深处的厚重又值得玩味与期待。不经意还有一个收获,这两天放松心情的庆华,闲暇时看了许多育儿的抖音,出来时微皱的眉头也舒展了。我愿意我儿像那个渡海的少年,坚定勇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