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开慧故居一会儿,手机就收到短消息“大爱小镇,开启智慧。欢迎您来到毛主席亲密战友和夫人杨开慧烈士、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烈士的故乡开慧镇”。 手机短消息截图。 杨开慧 ,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11月14日在长沙被害。为纪念杨开慧,1957年毛泽东写下 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杨开慧故居建于1795年,系土木构件四合院式民居,于1983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开慧于1901年11月6日在这里诞生,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后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故居本名“板仓”,正门悬挂经典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三槐堂铭》。 故居正门。 进入正门,会看到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 再往里走,就是故居正堂屋了。“堂屋”,是长沙东乡的习惯叫法,主要用来招呼客人的地方。堂屋的两边主要用作住房,包括杨开慧父母、兄弟姐妹的住房在内。 这是杨开慧父母的住房。<br> 1901年,杨开慧在此诞生,并一直跟随在母亲身边,度过了童年和少年。1927年秋至1930年10月,杨开慧长子毛岸英随杨老夫人在此居住。 杨父杨昌济先生(1871年4月21日-1920年1月17日),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早年曾留学日本、英国,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葬于长沙县板仓。<br> 杨昌济先生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br> 杨母向振熙(1870年—1962年11月15日),原是杨昌济表姐,出身大家闺秀,1888年,17岁的杨昌济与18岁的向振熙结婚。杨昌济逝世后,杨母一直跟着女儿女婿生活,帮助照看毛岸英兄弟。 杨开慧父母住房内悬挂着杨父杨母的照片。 1921年春节期间,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后第一次回到板仓时住过的房间,房间内悬挂着1918年青年毛泽东照片。 毛泽东住过的房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此遭国民党反动派抓捕押解长沙。 杨开慧住房内悬挂着杨开慧与岸英、岸青合影。 1927年毛泽东画像。 自从毛泽东离开杨开慧去干革命之后,杨开慧的压力一直很大,在这期间她写了很多稿件,都藏在板仓住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两次发现杨开慧手稿:<br> 第一次发现杨开慧手稿是1982年3月,在修缮杨开慧故居卧室的时候,于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的砖缝,发现了一叠杨开慧当年藏好的手稿。<br> 第二次发现杨开慧手稿是1990年8月,也是在修缮杨开慧故居的卧室时,在门的右上角砖缝中发现了一叠杨开慧当年写的手稿。 <div> 1982年3月6日,在此处(图片箭头方向)的砖缝中发现杨开慧手稿一份。<br></div> 1982年3月6日发现的杨开慧手稿(复制件)。 1990年8月1日,杨开慧故居再次修缮时,又发现杨开慧手稿四页,约为1000字,原件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图片箭头方向为杨开慧手稿发现处。 杨开慧手稿(复制件)。 板仓私塾教室,上面写着励志的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仓私塾教室外,墙上挂着杨昌济私塾教学生活杂感三篇。 <p class="ql-block"><b> 最后,附上毛泽东1923年创作的诗词《贺新郎·别友》</b></p><p class="ql-block">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p><p class="ql-block">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