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菩提树是佛教中的圣树,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佛教经典云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在此树下冥想,七天七夜后终于悟道成佛,此树遂得名菩提树(梵文bodhivrksa),又被称为智慧树、思维树。科学界也有类似的“悟道”之说,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落下的苹果砸了头,就坐在苹果树下冥想,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小时候经常上山砍柴,休憩时也曾坐在大树下冥想,也许是我没有慧根,或者是没有恒心,没能坐够七天七夜,世界上并没有出现一位新的教主,科学界也没有出现与我同名的巨星。</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见到菩提树,是在厦门植物园,我看到挂在树上的树名牌,确认就是我仰慕已久的菩提树。近年来,福州马路旁和公园里也种植了很多菩提树。菩提树是桑科榕属的乔木,学名(Ficus religiosa L),树干呈土黄色,近地面的部分有些并非规则的圆柱体,而是有一些粗条状的隆起和凹陷,好像几棵树长在一起。大的菩提树树干上长着很多像榕树一样的气根。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叶子,呈爱心形状,与佛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理念暗合。叶尖细长,在植物学上称为“滴水叶尖”,常见于热带雨林的树木。因热带雨林中空气潮湿,经常下雨,水分在叶面上形成水膜,易于滋生苔藓和地衣,影响叶子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有了滴水叶尖,叶面的水分顺着主叶脉滴下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菩提树一般在种植7年后才会开花,15年后才会结果。花期通常在每年3-4月,果期在5-6月,可以挂果保留到次年2-3月。由于菩提树树形高大优雅,是优良的观赏树种,现在已作为城市绿化树广为种植。菩提树全身都可作药用:树皮和根可以补虚止咳、活血化瘀,主治劳伤乏力、久咳、跌打损伤;叶有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树根还可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牙周炎等;花可治疗暑湿感冒;子有清热化痰解毒的作用,但药店中的菩提子是无患子的果实,常用于治疗喉痹肿痛、肺热咳喘。</p><p class="ql-block"> 在印度,菩提树被尊为国树。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一棵菩提树。印度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将当年佛祖在菩提迦耶顿悟时的菩提树称为圣菩提树,并以它的直系后代为尊。相传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妹妹砍下圣菩提树的一根树枝,将其带到斯里兰卡并种植成活。后来圣菩提树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毁,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便成了维系佛祖渊源的唯一“血脉”。浩劫过后,印度佛教徒又从斯里兰卡这棵菩提树上砍下枝条引种回印度。现在印度佛教圣地所植的菩提树,包括佛祖打坐原址的圣菩提树,全部由斯里兰卡的菩提树嫁接而来。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赠送我国一株由圣菩提树上砍下的枝条培育的幼苗,种植在北京植物园(现名国家植物园)的温室里。</p><p class="ql-block"> 现在印度信众最多的是印度教。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也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住在树根,他的妻子拉克希米女神住在树干,其他神仙分别住在树枝、树叶和果实里。印度教徒认为菩提树凝聚着各种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实现愿望和解脱罪责,因此经常绕树行走或在树干上缠绕线绳以祈求实现愿望。</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菩提树的还有一些不同的种类,有的是菩提树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产生了变异,有的是人们有意无意的将其它树种当做菩提树。如北京朝阳区通惠河畔的菩提园有一棵有300年树龄的菩提树,每年5月开花,花开如塔,亦像烛台,白中带紫,非常漂亮,相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常与好友爱新觉罗敦敏在此树下吟诗作赋。这棵树其实是七叶树,是七叶树科七叶树属植物,学名(Aesculus chinensis Bunge),也是佛教四大圣树之一,它的果实名娑罗子,别名开心果,是一味疏肝理气、宽中和胃的中药。佛教四大圣树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是无忧树、菩提树、桫椤树、七叶树。相传佛祖的生平与这四棵树相连: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桫椤树下;弟子首次集结于七叶树下。其他说法有菩提、娑罗、阎浮、苾刍和茉莉、瑞香,忍冬、石榴。还有一种盆栽的小盼菩提,是桑科榕属的扇叶榕,学名(Ficus deltoidea Jack)。至于作为佛教法器或文玩饰品的菩提子手串和念珠,基本上都是用其他植物的果实制成的,常见的品种有星月菩提子、凤眼菩提子、龙眼菩提子、麒麟眼菩提子、太阳子菩提子、月亮菩提子、金蟾菩提子、缅加菩提子、五眼六通菩提子、仙桃菩提子、满贯菩提子、天意子菩提子、金刚子菩提子,阿修罗菩提子、陀罗尼菩提子、摩尼菩提子、莲花座菩提子等。</p> <p class="ql-block"> 如此说来,菩提树就是一棵树。唐朝初年,佛教北宗禅创始人神秀法师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说明了菩提树就是一棵树。而他的师弟、南宗禅的创始人惠能法师则针锋相对地作了另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似乎表明菩提并不是树。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菩提一词,出自梵文bodhi(巴利文同),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动词budh转化而来的名词。《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将菩提解释为开悟的智慧,其它佛学经典也有意译为觉、智、知、道者,用以指在修行中忽如睡醒,豁然开悟,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最后真理的境界。这种境界《大智度论》提出三菩提、五菩提之说。三菩提之说根据圣者三个层次而分为的三种: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菩提。其中佛菩提层次最高,又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种的分法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法华经论》根据佛有法、报、应三身,分为法佛菩提、报佛菩提、应佛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十法之三法:实相菩提(又称无上菩提)、实智菩提(又称清净菩提)、方便菩提(又称究竟菩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其地位可比肩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可见其道法之高。</p><p class="ql-block"> 菩提作为修行的最高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寓意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中,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子,以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美丽,都包含着无限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以上说法似乎十分繁冗,简而言之菩提就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明悟、智慧的境界,其最高深的层次称为无上菩提,而掌握无上菩提的大乘修行者则称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其道场树称为菩提树。由此可见,应是先有菩提,后来那种原本叫毕钵罗的树才以菩提命名。菩提树是树,菩提非树,而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也是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的主旨就是说明菩提的内容和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的礼拜对象,就是获得菩提的觉者,即佛陀。佛陀所觉悟的菩提,其主旨是诸法皆空,即所谓一切万有皆无实体的真理。当然这种“空”并不是一无所有,禅宗认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事物形成大千世界的“相”;把“相”的表象概括归纳,使之与具体客观事物脱离,那么剩下的“纯粹”的东西便是“空”。“空”是对“相”的理性升华。如此看来,神秀与惠能师兄弟所作之偈,并无对错之分。前者以菩提树、明镜台比喻修行循序渐进的过程(时时勤拂拭);后者讲的是修行的结果(本来无一物,万法皆空)。如果没有长期苦修的过程,哪能有一朝顿悟而证得菩提的结果? 其后他们分别开创了北宗禅和南宗禅,共同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原创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