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南溪河

李建明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河口县南溪镇,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小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流淌的南溪河水和两岸青忽的树木相映成趣,河水顺流而下,一直向南流淌,在河口与红河交汇后,流入越南境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得这里原来是,云南省河口农场七分场的所在地。1979年对越作战前夕,我们到过这里,那时没有如今的规模,只记得大南溪河大桥及沿河两岸坐落着一些红砖瓦房的职工宿舍及分场的办公楼,公路两旁的山坡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橡胶林,半山坡上还种植着成片木薯和庄稼。</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胶林职工,主要是五十年代到滇支边的湖南籍人。来滇支边的人员,基本以家庭为单元,那时国家困难,边疆落后,当时一家一户就散落在胶林里,这是他们临时居住过的竹篱笆房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天再回到这里,所见到的是一片日新月异的景象了,回想起当时我们到这里的情景,看看着实让人感慨。其实,一个地方,或是这里的一代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与记忆。今天南溪镇的繁荣兴旺,有着他们几代人奋斗的艰辛与辛勤的付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时我们连队,就住在河口农场七分场十二队辖属的橡胶林里,与我们同在这里的,主要是团直属队的几个连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与战友们又来到大南溪河边,想到了很多曾经记忆里的往事,虽说这些只情绪记忆中的平常事,却又始终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说说在战前战后,我们遇到和经历的几件小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越“自卫还击”战作战前期,大南溪河两岸驻扎了很多的参战部队、野战医院及后勤保障部门等等,这些部队的番号不详,应该是战时处于保密,部队都是用什么信箱,什么分箱来替代。</p> <p class="ql-block">  这是部队配发的碗筷袋,上面的编号,就是代表着你,是哪个部队和连队的。至今我还保存着它,虽说物件不大,却价值“千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边境区域参战部队官兵的信件往来,早已禁停了,你不知道战区以外的任何消息;当地与作战无关的老百姓,早已撤离家园,转移到后方去了。一切为了准备打仗,这里到处充斥着浓烈的战争气息。</p> <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大南溪河边,部队搭起了很多临时帐篷,用途各有不一。这些帐篷有储存作战给养的,有部队野战医临时诊所,更多的作战物资,都屯积在橡胶林里,站岗的军人荷枪实弹,戒备森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几个帐篷是原昆明军区后勤部门,设置缝补衣服鞋子的摊点,工作人员属于部队职工,也称呼为军工。他(她)们有的年龄与我的父母相仿,看到他(她)们,有一种亲近感,或许是因为他(她)们那身军服,或许是我们远离父母的原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些长辈,虽然穿着没有佩戴领章和帽徽的军服,但我同样认为他(她)们,就是军人,与我们一样的参战军人,向他(她)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在排队等待着缝补的衣服或是鞋子,因为当兵的人多,缝补衣物的工作量大,他(她)们坐下来,就是几小时,与我们交谈不多,只是偶尔抬头看看我们,时不时的也寒暄几句,问问我们是哪里的人,今年多大了,没有更多的噓寒问暖……但我能从彼此对视的眼神里,感受到他(她)们,此刻内心的情感,能读懂他(她)们心里太多的牵挂和天下父母的共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站在长辈面前,我们就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娃娃,或许与他(她)们的儿女年龄相差无几,或许他(她)们的儿女,与我们一样,就要奔赴战斗的前线……&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时至今日,我始终忘不了那一幕幕当时的情形,忘不了那一双双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担忧。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友们有时候提起,回忆便会将我带回到过去,如今也不知道他(她)们,还健在吗?还是很想念他(她)们的。</p> <p class="ql-block">  对越作战结束后,部队又撤回到河口大南溪橡胶林休整待命,不知道什么原因,作战部队补发了新的服装。我想补发的原因应该是,战前按照部队规定要穿着棉布军装,特点是吸汗耐热、保暖性比较好,也方便战场救护等诸多原因,但缺陷就是耐磨性差。</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越南北部亚热带雨林地区,昼夜气候温差比较大,天气也是变化无常,时而烈日当空,瞬间又大雨滂沱,经常是白天一身汗水雨水,夜晚又寒气逼人。</p> <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我们基本是与丛林灌木、烈日雨水相伴。可以说,经受了荆棘载途的尝试,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艰难困苦。作为炮兵分队,超负荷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每一个人还携带部队专用的双肩背包、雨衣、米袋、防毒面具等等,近一个月的行军作战,就一身棉布军装,早已是汗渍臭味渗透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补发了新军服后,连队组织到大南溪河边洗澡,可能是作战归来的缘故,大家的心情显得好一些,或者说放下了许多,绷紧的神经有了一点点的放松,但撤回的部队,还是处于战备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就是洗澡都是轮换着,并站有岗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还记得那时候有两首风靡一时的新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歌名叫“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和“泉水叮咚响”。平时听惯了军营歌声的军人,能听到如此抒情的歌曲,无疑给人一种对视听新的认知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  大家在洗澡歇息的片刻,张正光连长一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的美妙笛声,可以说那笛声吹得是绕林三日,仍然回味悠存,有些半入江风半入云的缥缈,好像蜿蜒流淌的南溪河水,也瞬间停止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霎时间,我们似乎忘掉了,那些日日夜夜的疲惫与辛劳,忘掉了闯过生死后,还活着的侥幸,享受着战火后,片刻宁静里的慰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说实话,那忧思的笛声,深深地触碰着每个归来官兵柔软的内心,不知道张连长的心情或许,却着实让士兵们为之动容泪目。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一群经历了战火,闯过生死归来的人,笛声把他们带入了思念与伤离的地方,他们思念远方的亲人,想念战场上牺牲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张正光烈士,后排右二,于1984年5月2日,在老山作战中牺牲,时任原步兵119团副政委。云南省武定人,傈僳族,时年35岁,安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英雄台,他是陵园里职务最高的首长。</p> <p class="ql-block">  点燃的一柱柱清香在云雾与灰烬中弥漫,无尽的追思在我们心里默默的传递……张连长,您在哪边还好吗?还吹笛子吗?我又仿佛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与流淌的南溪河水,交织成的一曲曲动人旋律,也带上我的思念与感恩,陪伴着您一起流向远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部分图片均是网络转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