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传说

拾旧庐主

<p class="ql-block">  古人在创造汉字“鲜”字时,是用了两个独立的象形字“鱼”和“羊”。可以看出,这字与味道有关,有新鲜、鲜美之意。古人以羊大为美,以羊肉为味,认为鱼羊同食可得鲜味,鱼羊同鲜便是人间至味。但这人间至味是古人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我其实很早就对“鲜”字有兴趣,也一直好奇鱼和羊所烹之食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奈何吃遍半个中国,却始终没有和“鱼羊”相遇。我也建议过搞餐饮的朋友试做,但她们都因种种原因放弃。那天,当我在“半勺•新徽菜”的菜单上看见这道“鱼咬羊”时,实在有点出乎意外。</p> <p class="ql-block">  走出逍遥津的那一刻,恰是下午两点,其时还在饭点,便去新华书店里的“半勺•新徽菜”吃饭。之所以选在这里就餐,一是店名新颖,读起来有文艺范儿,二是他家的“李鸿章大杂烩”做的好,网上评价高。店是我选的,但“李鸿章大杂烩”是老妻的选择。她在陕北长大,从小吃惯了陕北的烩菜。到安徽,她要吃当地美食。毛豆腐臭鳜鱼等徽菜名吃,前几天已在屯溪老街那边尝过,因其重口味没有得到老妻的好评。这回得换个吃法。</p><p class="ql-block"> 电子菜单上,“李鸿章大杂烩”的图片看不甚清,不确定里面都有啥,那就先点一份尝尝。及至实物上桌,才发现人家是海鲜菜类,和褔建名吃“佛跳墙”有些像,只不过汤钵里装的是指尖大的海鲜丁,不像“佛跳墙”用的都是大料。所幸汤味鲜美,到也不亏这近百元的售价。旁边那盘“杨莓丸子”,酒红的颜色,酸酸甜甜的味。九寸双层镂空瓷盘,红色的肉丸假山般磊在一侧,下衬着绿色蒲叶,给盘面留下大面积的空白,色型像极了国画中的工笔花鸟。端上餐桌的那一刻,从瓷盘留白处的孔眼中溢出浓雾般冷气,从盘面流向桌面,再顺着桌面游走,引的老妻一阵猛拍。</p> <p class="ql-block">  “鱼咬羊”端上桌后,我给了它十二分的重视,很是仔细地看了看它。黑色瓷锅中盛着奶白色的汤,鱼片和羊肉片漂浮其中,间有绿色的莴笋片辅佐,胡萝卜点缀,满满当当。除此之外,锅中看不到任何调料,大概是用提前熬制好的汤勾兑而成。热气氤氲中,有熟悉的鲜味人鼻,引得人食欲大开。妻拿起汤勺盛了两碗,开吃。先用瓷勺勺汤,慢慢送到嘴边,轻轻地吸。汤入口后没有急于下咽,只在喉边细品。吃过半碗后,我是有些失望。鱼羊合汤味道确实鲜美,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给到我惊喜。不知道是不是我鲜味吃多了味蕾麻木,还是古人吃的少少见多怪?鱼肉本腥,羊肉皆膻,而面前这锅以“鲜”的名义制作的美食,腥膻两味皆无,与鱼羊本味相去甚远。鲜是鲜矣,总觉得它还不是古人的那个味。</p><p class="ql-block"> 还是想知道,古人将“鱼”和“羊”组合,创造了“鲜”这个汉字的时侯,他们所吃到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