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城--吴堡古城

老骥

吴堡石城素有“华夏第一石城”之美誉,是全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石头城。石城地处吴堡县宋家川镇北2.5公里黄河西岸山巅。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它地处黄河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实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它又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誉为"铜吴堡"。(陕北有铜吴堡、铁佳州、生铁铸就绥德州之说) 吴堡古城堡为北汉(951-957)时建,是一座石头城,城墙用石头垒就,城门由石头搭成,房屋也是砖石构建的窑洞。古城很小,就占据了那么一个山头,下面就是黄河。这里没有大红大紫、大富大贵过,一切都普通得甚至显得简陋。这里的房屋都带院子,围墙用碎石垒成,围出了小院子,也隔出了一条条短而窄的小路。 南门,名“重巽”,其他三门分别是:北门“望泽”,东门“闻涛”,西门“明溪”。“重巽”是《易经》中的巽卦同卦相叠,巽为风,两巽相重,有长风相随之象,“故重巽之道,上下顺也”。顺势而为,则会顺利。或许石城的建造者有企盼它顺应自然天地之造化,造福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望吧!其他三个门则应为符合地势特点而起了具有诗意的名字。东门正对黄河,有“每当月满空,万屋皆闻涛”的诗情画意;西门正对着山涧,幽深含秀,“平芜冉冉连云绿,斜阳衬雨明溪足”的意境跃然而出;北门远眺,则可看到蜿蜒的黄河自天外而来,“为霖三日愿,望泽万家情”,寄寓了对黄河之水造福万民的希冀。一个带风的门名加三个带水的门名,辅之以山为根基,是否建造者希望这座城徜徉在美好山水间,一直顺风顺水呢?它能屹立千年而不倒,看来名字起得好。 南门瓮城 吴堡古城距县城宋家川有2.5公里,建在一座石山梁上,山高约150米,古城三面环水,北面通连后山,群山起伏、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这里是边关重要门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与山西柳林县军渡镇隔河相望,是通往华北的咽喉大道。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数次强渡黄河,进攻陕北均未得逞。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经常隔黄河炮击石城,致使城内大部分古建筑损毁,城墙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鸟瞰石城 1982年,吴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石城虽然不大,但设置俱全,设有县衙、庙宇、书院、女校等。城内四条大街,十余条小巷,数十处店铺,星罗棋布。 县城主干道显现出森严的等级,右侧官道均为大块石料铺成,左侧平民走的路则用碎石铺就。 雄伟的石城屹立在黄河畔 石砌的四合院屋顶,下面便是石城里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王思故居”,其创建人王思是明朝洪武年间人,世居石城,曾官至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告老还乡后修建了这处四合院,依山望水,宜于修身养性。“王思故居”是一处俯观黄河的绝佳之处。一眼望去,黄河像一条巨龙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在落日余晖中蜿蜒而去,把千百年的沧桑带进了历史深处。若是俯视山下,因为山体近乎直上直下,有壁立千仞之感,让人胆战心惊。 离休干部王象贤,生于1929年。退休回家后念念不忘故乡石城,发挥自己熟悉石城历史的优势,先后编写了《吴堡古城古韵》、《吴堡古城春秋》两本书,为宣传吴堡石城做出自己一份贡献。 现如今,王象贤已经是坚守在石城居住的最后一个居民了。除了他女儿不时从县城过来照顾他,他已成为石城最后的守望者。 以王象贤为主线介绍吴堡石城的纪录片《一个人的城》获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优秀纪录片”奖。 这座孤独的石城,历经过五代时期的战火,宋元明清的风雨,仍能完整地屹立于今时今世,就像一个孤傲的长者,冷眼看时光流转、世事变迁。 石城自诞生之日起,就保留着原始而纯真的特质,把它自己融进陕北的苦寒冷峻山水,不沾染世俗的气息,保留着高傲的品格。 1938年,日寇侵占了吴堡对岸山西诸县,企图进犯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和边区军民的英勇抗战下,日军渡过黄河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日寇不甘心,他们在山西境内多个山头设立了火炮阵地,经常炮击石城。经此一劫,城内许多古建筑毁于炮火,好在石城很顽强,一直屹立不倒,这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