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和田家园

马衡(原创)

<p class="ql-block">  日前我参加了一个杭州地域文化爱好者走访上城区小巷名居旧舍的活动,踏勘了许多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主持人边走边讲,介绍杭城的历史变迁,参观行程中有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旧院舍田家园,然后跨过万安桥,又来到了大学路的求是书院和省图书馆,这几处浙江大学的办学旧址,使我想起了浙大医学院首届学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陈宜张教授主编的回忆录《求是儿女》,去年由浙大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讲述了浙江大学1946级第一届医学生的故事,书中有许多回忆大学路浙大校舍和田家园附属医院的章节和一些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求是儿女》前言)</p><p class="ql-block">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了“求是书院”,位于杭州庆春门,1928年在求是书院旧址上建立了国立浙江大学,浙大校门前的道路就被称为 “大学路”。</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学路的“求是书院”)</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45年浙江大学决定创办医学院,1946年浙大从贵州遵义复员回杭州后,招收了第一届医学生,据说当年全国报考的有400多人,最后仅录取了27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届学生都是“妥妥的学霸”。</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妈妈有幸被浙大录取,陈宜张就是医学院的同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老浙大校园)</p> <p class="ql-block">(1947年妈妈在大学路浙大门口)</p><p class="ql-block"> 医学院的临床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竺可桢校长经过多方努力,在头发巷的田家园购得一处大民宅,占地8亩3分,带有花园和假山,略事修改后,建立了医学院附属医院,称为“浙大医院”(现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1947年11月举行了开张仪式。</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头发巷)</p> <p class="ql-block">(浙大医院开张典礼,中右是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夫妇,中左是医学院王季午院长夫妇)</p><p class="ql-block"> 当时“浙大医院”的规模虽然很小,但竺可桢校长眼光远大,医院的起点非常高,不论的聘请的教师和招收的学生都要求是高质量的,因此后来“浙大医院”迅速成为一流的医院是必然的。</p> <p class="ql-block">(1947年11月浙大医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浙一医院)</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田家园的原貌,存留的照片极少,只能从当年的一些老照片中看见一角。</p> <p class="ql-block">  而今天我们参观的田家园,则是在原址上经过修整,留给后人怀旧的。</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田家园)</p><p class="ql-block"> 浙江图书馆建成于1931年,馆舍紧挨着浙大校园,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中西合璧殿堂式的三层欧式建筑,大楼檐额上是蔡元培题写的“浙江图书馆”馆名横匾,宽大高高的台阶,周围的门廊前矗立着十几根高大的罗马柱,彰显建筑的厚重和宏伟。</p> <p class="ql-block">(刚刚建成的图书馆全貌)</p><p class="ql-block"> 1937年杭州沦陷,浙江图书馆也不能幸免,从资料照片上可见馆舍成了日寇的军营和军马草料仓库。</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的军官在图书馆前)</p><p class="ql-block"> 1946年浙大从贵州复员回到杭州,据说浙江图书馆因经费等问题,将馆舍借给了浙江大学,浙大出资进行了修葺,因此常常被误认为是“浙大”图书馆,其实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舍的产权一直就属于浙江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这座漂亮的“浙大图书馆”是学生们每天自修的场所,也是拍照留念的地方,在今天是可以被称为“网红地”了。</p> <p class="ql-block">(1950年首届医学生在图书馆前合影,左为陈宜张,前左是我妈妈严徵辉)</p> <p class="ql-block">(1949年妈妈在图书馆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1957年浙江大学整体搬去了老和山下的新校址,图书馆就物归原主了,现在这座旧馆舍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21年浙江图书馆进行了大修,我在妈妈当年的站位)</p> <p class="ql-block">(修缮一新的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舍)</p><p class="ql-block"> 当年医学院的教学和学生宿舍都在浙大校园里,进入临床教学阶段的医学生,每天从“大学路”走到“田家园”的附属医院,去上课和实习,每天他们途中必经横跨在东河上的“万安桥”,从他们的回忆文章和信件中看到,年轻的大学生们一路欢歌笑语,充满了青春活力,他们满怀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这是一群快乐又锐取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经过重新修造的新万安桥)</p><p class="ql-block"> 浙江大学第一届医学生于1952年毕业,他们被分配去到了全国各地,后来都成了医学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新中国建设的栋梁,是大学路和田家园的求是学风养育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陈宜张叔叔)</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21日浙江大学122周年校庆时,钱江晚报整版报道了这届医学生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报料人,当晚浙江卫视还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对我的专访。</p> <p class="ql-block">(浙江电视台来我家采访)</p> <p class="ql-block">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怀着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念来浙江大学求学,在求是学风的熏陶下,他们学成毕业,走出校园成为国家的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  陈宜张院士主编的《求是儿女》,讲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批求是儿女的成长历程,使后人进一步了解浙江大学的历史,了解莘莘学子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妈妈远行的十五周年,谨此纪念。</p><p class="ql-block"> 马衡 写于2023年中秋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