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少有不焦虑的家长!多有寄希望于学校老师的家长! </p><p class="ql-block"> 但是,家庭教育远远比学校教育重要! 让家庭成为教育的肥沃土壤!</p><p class="ql-block">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关注家庭教育,掌握科学家教的方法,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让教育随时发生!让成长随时都有! 中午包萝卜饺子,趁宝宝在客厅涂鸦,我赶紧剁萝卜,还没完工…… “奶奶,我来吧”! 面对危险的事情,奶奶建议道:“宝宝来剥葱,奶奶来切菜!每个人干自己的活,好不好?” “好吧!”宝宝答应地很爽快! 一把小葱,愉快地捏在手里! 奶奶抓紧时间干自己的事情。菜准备好,还没回转身的功夫,“奶奶,我剥好了。”可爱的宝宝向奶奶幸福的报告。“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宝宝把小葱的葱白连同胡子一起揪掉了,剩下的是一把葱叶子,绿的黄的都有。“奶奶,你看我剥的好不好!”完成任务的宝宝眼巴巴等着奶奶表扬呢。奶奶怎么说呢? “奶奶发现你剥葱很认真,每一个葱都剥了,非常细心!但是奶奶没有给你说葱白最好吃,葱叶里边的蔫巴叶子要摘掉的,这一回奶奶说清了吗?” 让教育随时发生,让成长能够看见!</p><p class="ql-block">作为家庭孩子的养育人,我们必须知道:新的科技智能时代,人的生存职业空间被大量挤压,人的生存技能要求门坎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找工作越来越难,人的学习能力重要,但学习能力来自生第一竞争力——生活能力的培养! </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火遍网络的“神童”魏永康——2岁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 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被重点大学录取,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然而,这位本该前途一片光明的天才,却在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 曾学梅坚定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为了让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曾学梅包揽了他所有的生活起居——洗衣服做饭,洗脸洗澡,甚至为了不耽误儿子看书,连饭都一口一口直接喂到他嘴里。 这样“360°无死角”的照顾,一直持续到魏永康考上中国科学院。突然离开妈妈照顾,魏永康生活彻底乱了套:衣服不会洗,被子总是臭烘烘的,甚至大冬天也不知道换冬装,居然穿着单衣、拖鞋出门……学业上就更是一塌糊涂——缺乏时间观念的他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连考试时间都记不住,好几门功课都因为缺考而挂科。 最终,曾经轰动一时的天才神童,就这样成为了又一位“仲永”。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第一竞争力, 首先不能因为孩子在生活中给我们制造麻烦而拒绝孩子参与!也许没有孩子参与,我们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家务活。但是孩子参与了,只会帮倒忙,我们的时间会延长两倍甚至更多!虽然如此,我们还是鼓励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共同应对家庭生活中的诸多事情,孩子的能力成长就会因为参与而有可能提高。 其次我们要学会孩子在做事情过程中正确对话,让语言为孩子成长习得技能助力。对话过程肯定孩子的品质状态,不简单指责评判结果,并且不忘给孩子下次做好事情的目标! 这样的生活训练获得能力,孩子会慢慢迁移在学习工作。 想想生活中我们见过多少家长,面对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宝宝,在他们要求积极参与家庭工作时候简单粗暴的态度:“去,滚一边,别捣乱!”,或者让家庭其他成员牵走,我感觉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太重要了!就是这种粗暴的管理,我们在孩子长大后,都在抱怨孩子好吃懒做,不会做家务,生活啃老,工作一团糟!试问谁让他学习过生活?又有谁教给他生活能力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家长要紧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学习好!做家长要紧的不是焦虑,而是抓住生活,在焦虑中学习成长突围成功!快乐自己,幸福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