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过了寒露,秋意渐浓,但20度左右、无风的午后,漫步在北京的胡同中还是很惬意的。因为要带老妈吃一家在北京比较地道的日式家常料理“铃木食堂”,来到了位于前门大栅栏西侧的杨梅竹斜街。</p><p class="ql-block"> 杨梅竹斜街位于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自元代北京城建成以来逐渐形成,街长496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明代,这条街因其走向得名“斜街”。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中,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清朝前期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清朝光绪年间,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将喜兴胡同(杨梅竹斜街南侧短小的死胡同)以及一尺大街(位于杨梅竹斜街最西端,桐梓胡同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并入。</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杨梅竹斜街曾是有名的书局一条街,世界书局等七家响当当的书局都在此开设。这里也是一条文化书香之街,街里曾遍会馆、名人居所、票号等,梁诗正、鲁迅、沈从文等名人在此云集,许多建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杨梅竹斜街61号,过去是酉西会馆,沈从文初到北京时便住在这里,冬季无火炉,睡觉时把全部能盖东西都盖在身上,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该街上的银钱业公会,当年是北京的票号、钱庄的公会。街上还有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等等。</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时期,该街上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都是当时的出版企业。世界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一层中间开门,两侧是平窗,大门两侧带有半圆形壁柱,柱头带有涡卷,类似爱奥尼柱式,二层也是平窗,带有方形壁柱,顶层设有女儿墙,女儿墙中间是盾牌形装饰。世界书局主营理工类图书、翻译外国图书,例如《范氏大代数》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业,旧址现已改作民居。中正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98号,外形和世界书局旧址类似,现已被拆改得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杨梅竹斜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改造,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同时,深挖其文化内涵,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呈现历史旧貌的同时,赋予其现代元素,逐渐成为一条优雅美丽的网红打卡地。日式餐厅,简约皮坊、时尚咖啡、茶艺馆、杂货铺、旧货店……,这些掩映在古树、花丛中的小店,与一座座有故事有底蕴的院落、楼阁,构成了这条古老斜街新的脉络和生机。</p><p class="ql-block"> 杨梅竹斜街的西口出去就是延寿寺街。延寿寺街位于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东侧,以延寿寺庙而得名。该延寿寺是北京有名的一座古庙,据《宸垣识略》一书所记,延寿寺建于辽代,是个巨刹,其西南琉璃厂皆为该寺之地。辽攻北宋,南侵时攻破汴京,所掠之车辇,全放于此寺中。后延寿寺毁,明正统时又重建,现已无存。而延寿寺街名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这条街上也曾有多家会馆,几位京剧名角也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 延寿寺街北口向西是佘家胡同。佘家胡同呈L型,北端与前门西河沿街相交,长252米,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据说清时有姓佘来京考试住此巷故取名佘家胡同。胡同中曾有山西襄陵会馆、浙江全浙会馆、湖北襄阳会馆等。京剧名家裘盛戎曾居住在佘家胡同与前门西河沿街交口处,门牌号为前门西河沿街215号,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院落。裘盛戎原名裘振芳,北京人,京剧净角演员、裘派艺术创始人、北京京剧院的奠基人。此外,京剧演员于永利、王和霖、萧长华也曾寓居于此,但没寻到遗存。胡同13号、14号、31号院均为保护院落,是否与这些京剧名人有关系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佘家胡同14号里有属于我的两间南屋。疫情三年没来,今天走进院子,发现变化不小,原来还算宽敞的院落中央,围着那棵老树,堆满了杂物,东屋、南屋外又新接出了小房,院子明显变小变乱,看上去很不舒服。不知这座保护院落什么时候能被改造,恢复其本来面貌。</p><p class="ql-block"> 离开佘家胡同,经过西河沿西口的正乙祠戏楼,来到和平门大街。陪老妈又去看了看她曾经就读的师大附小,现在已是师大附中所在地。那栋红楼如今已不再用作教室,但老妈仍清晰地记得三、四年级在一层,五、六年级在楼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