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徐当门村历史沿革明嘉靖年间属沭源乡当门社,清代属长安牌当门社,民国年间属第一区阎庄乡。解放后属阎庄区,1951年后属十四区、十三区、阎庄区,1958年9月属爱国人民公社,1984年后属阎庄镇当门管理区。2020年7月属阎庄街道当门社区。爱国人民公社时期称徐当门大队,下辖6个生产队,后合并为三个生产队,七十年代末又分解为六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撤队改村,徐当门大队又称为徐家当门村,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至今。 </p><p class="ql-block"> 早前徐家当门村虽为一个行政村但分两个自然村居住,居住在大汪东北角的徐氏族人史称“东庄”或“小庄”,外村人称“小徐家当门”,人口多迁往西庄和外村;居住在大汪西部的徐氏及其他姓氏族人史称“西庄”或“大庄”,外村人称“大徐家当门”,两自然村相距200余米,后随人口增长村距基本归零。公元2012年因土地复垦,居住原小庄区域的18户徐氏族人集体迁往西庄散居各处,至此有着600余年历史的“东庄”与“西庄”最终合村并居。 </p><p class="ql-block"> 村内姓氏由来</p><p class="ql-block"> 徐氏:镇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徐祖珍从沂水县徐家座山迁此立村,位于莒城之北,当北门而立,故取村名徐家当门”。老土地庙石碑追溯至先祖:徐洪付、徐洪鳌、徐洪德、徐海、徐洪基、徐洪本、徐洪章、徐还、徐起、徐林、徐可旺、徐洪廣、徐洪祥、徐定国、徐贞、徐来、徐洪洺、徐洪壁、徐0、徐洪十、徐允。</p><p class="ql-block"> 据《莒县志》、《莒县地名志》、村志碑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徐氏始祖由沂水县座山迁此定居首立當門村。另外,安丘县下芝湖村《徐氏族谱》有“當門”“管帅河南”等四十个村的徐氏为礼龙后裔的记载,再据莒南县朱梅村《徐氏族谱》记载,有安祖第十七代孙之珍公(后左山始祖惠美公第八代孙)从后左山迁入“蘭邑當門庄”(约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 清朝至民国年间有部分徐氏族人迁往本镇贾马官庄、洛河镇小汇泉、沂水县四十里镇小官庄、阎庄、伦当门及东北三省居住。</p><p class="ql-block"> 马氏:先祖从五莲县官山沟先迁莒城后营村金龙河桥西马家崖头(大礼堂原址),祖林在晨曦家园小区内。清朝嘉庆年间,始祖母(疑似徐氏)携8岁幼子马泽(家谱名讳:二月,马奇提供)从莒城投奔在县城衙门做官的徐氏先辈家居住,三世祖马永怀、马永春,四世祖马溪、马俊、马良、马贵(马玉德提供),民国年间有族人迁东北居住,马氏入村200年左右传9代。字辈:世承先德,克家在敬;孝让相传,行成名重。</p><p class="ql-block"> 王氏:王氏分“绪密王”和“沂水王”,前者于咸丰年间,从河东绪密投奔徐氏(高房上)居住,始祖王曦,二世祖王战勇、王战理(此信息由王永明提供),民国初年王存迁蔡家当门村居住;后一支始祖(王永之父)于民国年间自沂水县王家山先迁莒城后迁毛官庄,王永迁此定居。</p><p class="ql-block"> 谢氏:清朝年间从莒城迁入,始祖名讳失考,家谱追溯至先祖谢花兰 ,民国初年有部分族人迁往东北居住(谢涛提供)。 </p><p class="ql-block"> 周氏:清朝咸丰年间,从莒南县十字路迁入(镇志记载来自广饶县),始祖名讳失考,二世祖名讳失考,8岁丧失至亲,靠外姓抚养长大,14岁娶徐氏(徐金军门里),三世祖周华贵(迁东北)、周华庭、周华宝。(周金相、周金东提供)</p><p class="ql-block"> 李氏:先祖李花园,生于清朝光绪年间,配室徐氏,生一子李松及二女(其中一女嫁长安口村,传说李家跟长安口李氏是近支),李松于民国年间自沂水县三十里堡村投奔姥姥家门居住(徐光一家),配大路东村张氏,生二子:李文德、李明修。(李高杰提供)</p><p class="ql-block"> 孙氏:民国年间自果庄镇梭庄村迁来,始祖孙祥,二世祖孙长刚、孙长元,三世祖孙友(长元之子)。(孙庆玉提供)</p><p class="ql-block"> 宋氏:1954年宋德从南场村投奔李家居住(摘自阎庄镇志)。</p> <p class="ql-block"> 一、有关徐家当门村的官方资料</p> <h3>此页出自1565年官方出版的《嘉靖青州府志》,当时“當門”已经成为一个地域的官方管理机构——“當門社”。<br></h3> <h3>1565年莒州地域图,图中有“当门”的位置。 </h3> <p class="ql-block">修于1935年的《重修莒志》页面。此页有“當門郷”的记载。</p> <h3>这是1994年版《莒县志》页面。该志106页记载:徐家当门,镇驻地东北2公里,1370年(明洪武三年)徐氏自沂水迁此立村,所处与城北门对,取名当门。主要姓氏有徐、马、周、王等。</h3> <p class="ql-block"> 《阎庄镇志》802页。“明洪武三年(1370年)徐祖珍由沂水县徐家座山迁此立村,位于莒城之北,当北门而立,故取村名徐家当门”。这个记载推算截止2023年徐家当门的村龄应是(2023-1370)653年。</p> <p class="ql-block"> 徐当门村志碑记载:明洪武三年,徐氏从沂水县座山迁此定居,因与莒城北门相对,平原无阻,取名當门,冠以姓氏,故名。</p> <p class="ql-block">《阎庄镇志》记载伦当门的由来:“元代殷氏在此居住,后因战乱而消亡,明初王氏迁此立村,随徐家当门村称村名为王家当门,明嘉靖年间伦氏从广东迁入后伦氏人丁兴旺于清末改村名伦家当门”,从以上资料分析,伦当门村最早由王氏于明初(1368-1460)立村,截止2023年村龄565-654年,随“徐当门叫王家当门”,这说明徐当门立村要早于王家当门,那么徐家当门立村也应在明初,由此可以推断徐家當門村的村龄也应在 600 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莒县地名志》记载张家当门的由来:据传,明天顺年间,段氏兄弟五人迁此立村,随徐家当门取名段家当门,清朝顺治年间,张氏徙入,段氏渐衰,嘉庆二年,改名张家当门。根据此页记载推断,段(张)家当门截止2023年村龄应在558-565年。 </p> <p class="ql-block">谢(宋)家当门的由来,《阎庄镇志》记载:谢氏于明朝中叶从莒城迁此立村,随徐家当门,取名谢家当门。根据以上记载推断,截止2023年谢(宋)家当门村龄应在525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车(郭)家當門的由来,《阎庄镇志》记载:明嘉靖三年(1524)年车氏迁此立村,随徐家当门,取名车家当门,截止2023年计村龄为 499年。</p> <p class="ql-block">吕(杜)家當門的由来,《阎庄镇志》记载:明嘉靖七年(1528年),吕氏从吕家崮西迁此立村,随徐家当门,取名吕家当门。截止2023年计村龄为 495年。</p> <h3>《闫庄镇志》蔡家当门村的由来。<br></h3> <h3> 以上资料证明,徐家当门村为七个当门村之首,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七个当门村共同的认知,从明洪武三年(1370)徐氏立村(县志记载),到明朝嘉靖四十四(1565)年的“当门社”,再到清朝年间的“当门乡”,直至现在的“当门社区”,时空跨越 600 余年,“当门”这块地域名片始终屹立不倒,这说明“当门”的历史底蕴非同一般的丰厚。 </h3> <h3> 二、有关徐家当门村的民间资料</h3> <h3>此碑立于316年(2023-1707)前,应该属于铁证,当时碑上有21位先祖名讳,根据人类自然繁衍规律推算,立碑人的先祖立碑时应该在此居住200-300年以上的历史了。</h3> <h3>位于徐家当门村东庙子汪东头北沿有一座土地庙,庙上有一通圆头石碑,碑上记载立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1707年),此庙是徐家当门村和蔡家当门村共同捐资筹建,碑上有21位徐氏族人的名讳:徐洪付、徐洪鳌、徐洪德、徐海、徐洪基、徐洪本、徐洪章、徐还、徐起、徐林、徐可旺、徐洪廣、徐洪祥、徐定国、徐贞、徐来、徐洪洺、徐洪壁、徐0、徐洪十、徐允(0代表字已无法辨认)。</h3> <h3>图为:安丘市北新村(原名下芝湖庄)《下芝湖徐氏族谱》谱页。此谱由清朝末年秀才(族人尊称其五秀才)徐清溪于民国24年10月(1935年)照老家谱抄录(老谱失火焚烧),谱中前逊峰谱序中有當門、管帅河南、前逊峰、沂水北吕家庄、延滨及蒙阴莫庄、大官庄、城子、仇官庄等40个村庄的记载。(谱页内容接下页)</h3> <h3>据老人传说:“很久以前管帅河南村的徐氏族人曾有一段时间来當門参加请老家堂的祭祖活动,开始村内徐氏族人热情的争着招待他们,久之热情度慢慢降低,直至有一年年五更本村守家堂的族人都回家发芝麻吃年夜饭了,却没人邀请守老家堂的河南族人去家中就餐,人家一看被忽视了,几个人一合计,拿上家谱到东南大林祖坟上请了老祖牌位,从此失去联系”。后来有人说河南族人“把老祖的头请走了”估计这是讹传。老人的传说是一本无字的家谱,此谱页显示“當門”和“管帅河南”共祖。上谱序记载:明洪武二年礼龙祖从海东十八当路村迁诸城凤凰墩居住,改名“聚”,四世“升”祖配周氏生三子后迁前逊峰续马氏又生五子,其第五代以后疑似迁入當門、管帅河南、前逊峰、沂水北吕家庄、延滨及蒙阴莫庄、大官庄、城子、仇官庄等40个村庄。</h3> <p class="ql-block">此为朱梅《徐氏族谱》谱页,页面记载之珍迁入“蘭邑當門庄”,其子伯鄰标注“失传”,具体何意有待考证。官方资料显示古“蘭邑”属兰山区及郯城县北部部分乡镇区域,无资料证明史上莒县曾称“蘭邑”,将“蘭邑當門庄”与莒县徐家当门划=号尚存疑点,也需考证。</p> <h3>莒南县岭泉镇后左山村宗亲提供的后左山各世祖出生年代,每25年一代人。</h3> <h3>此两表格为莒南县朱梅徐氏于2020年2月2日整理的《朱梅梅阳徐氏燕宗堂后裔迁居表》,表中显示后左山始祖惠美公是1627-1644年迁出朱梅村的,之珍公是惠美公第八代,按照后左山25年一代人的繁衍速度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应该是1802-1819年,另有朱梅徐家谱记载惠美公1575年迁出,按最快20年繁衍一代人的速度推算,之珍公最早迁入當門年限也在1735(1575+160)年左右,由此推算之珍公是土地庙子立碑后才迁到當門的。</h3>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徐家当门村徐氏先祖应是明朝前期和清朝中期先后迁入的,前者以土地庙立碑人的先祖徐珍公为代表(简称庙子徐),后者疑似以清朝乾隆年间从莒南县岭南镇后左山迁入的徐之珍公为代表(简称左山徐),逐渐形成现在当门徐氏六支,具体哪位先祖繁衍了哪几支,由于年久未续家谱,现已无法分辨。前者人口占比95%,后者人口占比5%,所以说,当门徐氏大部分是庙子徐后裔,全村徐氏均采用子盛祖系上撇四十记世法,目前世系世次至:57-63世。世口换算:子盛世+75=若木世;子盛世-40=当门世,如:59+75=134(若木世),59-40=19(当门世)。 </p> <h3> 关于徐家當門村徐氏祖源,首先认若木公为始祖没有错,其次认可祖传的世口(目前世系次第到“57-63”),至于當門徐氏始祖来自何处?因证据不充分,且证据疑点重重加之族人间有争议,最好不要盲目认祖,以免错认祖宗误导后人,为尊宗睦族,还原历史真相,应搁置争议,继续寻找资料,为后人寻根溯源、接续家谱提供依据。以上资料仅供参考。</h3> <h3> 三、徐氏文化资料</h3> <h3> 夏朝还未建立的时候,若木的父亲伯益就曾佐大禹治理过洪水。夏朝建立后,若木也曾帮助夏朝君主治理过水患,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若木被封到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建立了徐国,后世称之为徐若木。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始祖。</h3> <h3> 豹公墩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北约3公里处,坐落在205国道西侧,东西60米,南北80米,中部高约5米,当地群众称为豹公墩,又称徐氏祖陵。号称“中华徐氏始祖陵”。山东省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和郯城县人民政府,联合在豹公墩前树立了“中华徐氏始祖陵”纪念碑。 </h3> <h3>徐氏资料——世口:徐子章禹,其孙名辟,受业于孟子,辟祖之玄孙二人,一名市;一名明辅。明辅为东海边郡长史,见秦二世无道,隐于云台山即羽山,是为本支之始祖。明辅祖之十三世孙名樨祖(子盛父亲),字孺子,由郯城承县迁居江西豫章郡,后人由此人计世为50余代,至克字辈为56世。(本资料来自库山乡徐家岭《徐氏族谱》,仅供参考) </h3> <h3>谱页中记载:“由明初及今计之是为新谱,忘以上之四十余世也”此记载疑似是世口撇四十的由来。也有说是子盛祖第41世因战乱等原因迁移各地,后代尊其为一世祖,所以就把前面的40世撇掉了</h3> <h3> 四、徐家当门村马氏资料</h3> <h3>图为马太和马奇于90年代向褚汀村马氏续谱族人提供的家族信息。</h3> <h3>图为马奇于2022年8月整理的1-5世族人信息。</h3> <h3> 五、徐家當門村绪密王氏资料。</h3> <h3>图为徐家当门村王永明和蔡家当门村王永利于2022年8月16日补充纠正的先祖信息。<br></h3> <h3>徐家当门村的历史,不单是徐氏的历史,而是原住八大姓氏的历史,其他姓氏资料正在搜集核实中,也望老少爷们及宗亲提供宝贵历史资料。</h3> <h3> 六、家谱中常用专业术语 止:家谱中的“止”是说男丁没有成家或成家没有子女,也没过继子嗣。 失联:家谱中失联是说有的后人联系不上了。失传:说明家谱已经丢了,或者是后面没有人了。 失详:家谱里对某人的事迹记载不详细。或家谱里对某人的事迹没有详细记载。 失考:失:意为没有。考:指”考证“。合起来,解作”无法考证“。例子:生殁失考——出生和去世的日期无法考证。 失讳:在家谱中常出现“失讳”二字,讳即名讳,名字的意思,失讳就是由于年代久远,先人名字失考,在谱中叫失讳。 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出嗣的意思是过继为他人后代。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也就不存在出嗣和入嗣了。<br></h3> <h3> 七、什么是五服 ?正确的五服是几代人?什么是五服?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礽孙,礽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最新的说法: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今人以为,这一说,最正确。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行这一说法。(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h3> <h3> 寻根路上谁也不是专家权威,有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绝对的调查就没有绝对的发言权。话可以乱说,但祖宗不能乱认,寻找祖源虽然不是我们生活的必须,但缅怀先祖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选项,我们来自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如果我们忘记了他们,那以后谁又能记住我们?生命是生命的延续,生命是生命的传承,只有一代代接力传承,徐氏文化才可以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