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里,你听到的音频是刘志龙演唱的海安水乡道情。2015年手机录音。 </p> <p class="ql-block"> 最近,海安市墩头镇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唱道情的刘志龙老人去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刘志龙,住墩头村,盲人,孤孤单单唱了一辈子道情,听说他的离世心里酸酸的。</p> <p class="ql-block"> 早在2015年春,我采访他,请他唱一段传统道情,唱的竟是一个道情郎看望二姑妈的故事。他一会儿男声饰侄儿,一会儿女声饰姑妈,语言生动有趣,事隔多年记忆犹新。道情郎说,人家的饭碗是江西景德镇的,我的饭碗是杭州青竹山的。姑妈说,你的渔鼓用竹子做的啊,是个唱道情的“大老爷”!道情郎说,是啊,不做官不到襄阳,不带乌纱不见爹娘,怀抱渔鼓就要云游四方……也许他正是想用这么一个故事打开心扉吧。</p> <p class="ql-block"> 刘志龙的师爷是清朝光绪年间落第举人陈少堂,东台人,因为落第,潜心研究,将苏州弹词移植到道情上。新中国成立后,陈少堂之子陈吉林与其徒弟对传统道情留精华去糟粕,加工整理。</p> <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1963年,刘志龙19岁,其父为天生眼不见光的儿子谋一条光明之路,多方打听,找到陈吉林,想让儿子拜师学艺。可是陈吉林年逾花甲,不想再带徒了。在父子二人苦苦请求下,加之刘志龙聪明,还有一付天生的好嗓子,终于破例收下了这个关门弟子。</p> <p class="ql-block"> 刘志龙目无光字不识,道情唱词曲调全靠口传心记。短短两年,他的肚子里满满地装下《珍珠塔》、《双玉镯》、《郑小娇》、《三国志》十几部长篇道情说唱,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也许这就是天赋与刻苦的结晶吧。李堡、南屏、胡集、曲塘以及东台等是他的“龙”游江湖之地。</p> <p class="ql-block"> 刘志龙一生最珍贵的是他1979年参加南通地区民歌比赛获得的奖状。他从木箱里取出来的时候,是用硬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当时算来保存37年的纸质奖状,能如此之好,实让人惊异。</p> <p class="ql-block"> 一曲道情未罢,世上已变迁。刘志龙传唱的道情融合了方言,民歌、小调、戏剧曲牌等地方元素,被人们冠以海安道情、水乡道情。可是在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道情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了濒临消失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刘志龙说唱了六十多年的代表作《珍珠塔》,由刘加桂陆鸿钧录音收集整理的《海安水乡道情—珍珠塔》于2018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出版。</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传承海安的水乡道情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文化部门多次为刘志龙举办道情演唱会。</p> <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安水乡道情的传承人刘和兵老师在学校开设道情课,新创作的道情多次在演出中获奖。刘和兵老师有决心要让水乡道情与海安花鼓一样走出海安,享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 刘志龙,享年77岁。</p> <p class="ql-block">照片首发于2015年海安《城市印象》第二期</p> <p class="ql-block"> 资料:道情</p><p class="ql-block"> 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