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祭奠父母

清枫晓月

<p class="ql-block">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中秋国庆在一起。十月一日我和弟妹及妹夫四人去西郊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祭奠了母亲,然后去铜梁石魚老家父亲的墓地扫墓。 </p><p class="ql-block"> 西郊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坐落于重庆市璧山区河边镇,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园区地势背靠青山,面朝水系环抱,山青水秀,浑然天成,是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西郊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我和弟妹在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于今年4月23日去世,享年98岁,母亲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中学、大学读的都是洋人办的教会学校,可能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她从来就不畏惧死亡,在她75岁那年就去重庆医科大学办理了遗体捐献申请,生前她清醒时一再叮嘱我,要在她身后把遗体捐献给重医,并几次生病住院都要去重医。母亲去世后遵照她老人家的遗愿,把她的遗体捐献给了重庆医科大学。母亲是伟大的,是我们子女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遗体捐献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1925年7月18月,她岀生在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在她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当时他们兄妹六人,外婆一个寡妇,又没工作,可想而知那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其中一个小姨因生病无钱医治去世了,一个舅舅送养给了姑婆(姑婆一生无子女)。那时幸好我大舅舅和大姨妈都已长大成人,都在外面工作,外婆一生勤劳,加上一些亲戚的帮助,日子才熬过来。我母亲读的中学和大学都是教会学校,收费很低或免费,这样我母亲才得以完成了大学学业。</p> <p class="ql-block">母亲青年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家的五姊妹。</p> <p class="ql-block">  母亲于1944年考入武汉中华大学化学系(后来我从一些资料中得知中华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由美英教会创办,1935年还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学校将基督教及《圣经》相关课程编入教学大纲。以前在家里我是看见过一本很旧的《圣经》,可能就是母亲大学时的书籍。母亲考入中华大学时,正值抗战时期,武汉被日军占领,当时重庆的学生就在重庆某校借读了一年,抗战结束后才回到武汉。</p> <p class="ql-block">母亲中华大学(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中华大学读书时,与同学一起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夏,中华大学校庆,父亲应同学邀请去玩,看见母亲打羽毛球,晚会还是领唱的歌手,他就动心了,双方经同学促成,相互钟情主动,相识相知相恋,函磨相交,直至百年! </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父亲在武汉读书时,在校园谈恋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他们通过四年多的真诚相爱,于1951年国庆节结婚成家。</p> <p class="ql-block">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父母合照</p> <p class="ql-block">  1948年母亲大学毕业后回到重庆,先在重庆施家梁乐一中学教书,1949年底国民党溃败台湾,共产党建立了新政府,以前的旧职人员全部解散。1950年4月,母亲考入西南革命大学,在那里主要是进行思想改造,目的是要这些旧文人了解党的政策。然后就是交待历史问题,检查思想,向党表忠心,表决心。通过审查鉴定后,重新分配工作。当年十月母亲在西南革大结业后,被分配到西南化工局,后调到北京化工部重新分配到上海化工溶剂厂工作。因父亲在重庆,后又生了两个小孩,为照顾夫妻关系,先调到四川化工厂,1957年调到重庆塑料厂,现重庆合成化工厂,在那工作至1988退休。</p> <p class="ql-block">母亲工作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上海工作时在外滩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母亲工作时获得三八红旗手时的照片,此照片还上过光荣榜。母亲是重庆合成化工厂高级工程师,文革前一直是基层技术员,文革后调到厂里技术科,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母亲在她青壮年时期是个工作狂,按现在的说法是女强人,我们小时候是由外婆带大的,她早出晚归,平时很少见到她,至到1988年63岁才退休。</p> <p class="ql-block">母亲工作时期经常出差,几乎走遍全国的大城市,去过很多风景名胜地,这是其中的一些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中年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与同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刚出生不久的我。</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几张是五十年代的照片,此张照片右边爸爸抱着的女孩是我,中间是外婆,左边妈妈抱着的是小我一岁的弟弟。</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全家福,我父母生育了四个子女,两儿子、两女儿,其中小我一岁的弟弟在三岁时一次疾病中去世。这张照片是1975年7月,妹妹下乡前照的。</p> <p class="ql-block">我与爸爸妈妈和小弟。</p> <p class="ql-block">我和父母、小弟在重庆红岩纪念馆里的渣滓洞。</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北泉公园照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用么舅舅的照机,在沙坪公园照的。</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我和父母在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2005年7月,母亲八十岁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2013年春节,三代人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2019年春节,四世同堂。</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是外婆带大的,与外婆有很深的感情,由于母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我们,以至于小时候我常说我是外婆生的。外婆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知书达理,常念女儿经给我们听,教我们礼仪、礼节。外婆一生勤劳节俭,记得小时候晚上睡觉半夜醒来,还看见她在捡煤炭花;她教会了我做许多事情,在我才十二岁时就能独立生活,做饭、洗衣、做清洁都行;外婆很爱干净,那时居委会每周都要到各家检查清洁,检查后还要评比,每次评比我们家都是最清洁,在外婆的影响下,我至今都保持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外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与邻居都友好相处,我们家每年到年底都要做许多各种各样的咸菜,做好的咸菜外婆都要送给邻居分享。</p><p class="ql-block"> 外婆于1986年1月27日去世,享年93岁。外婆从小教我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使我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外婆和她的孙子、外孙们,前排左边小女孩是我。</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大姨妈,中间是么舅舅,右边是我母亲。</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北京舅舅—家。</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垫江大姨妈一家,中间坐着的是外婆,前面的小女孩是我妹妹。当时由于父母工作忙,而大姨妈又没女儿,她很喜欢妹妹,就这样妹妹去大姨妈家生活了一年多。大姨妈、大姨爹也是两位心地非常善良,很有爱心的两位老人,对我和弟妹亲如己出,小时我们经常去垫江玩,与两位老人有很深的感情。他们已去世多年,善良的人上天会眷顾的,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十年代,妈妈出差去北京,与二舅舅一家,还有外婆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舅舅、舅妈。舅舅、舅妈待我们像亲生子女一样,我几次去北京都住在他们家里。特别是1967年7月,我和弟妹为躲避重庆武斗,从重庆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才到北京,在北京住了两个月,舅妈管我们吃住,还带我们到处游玩,北京的各个景点基本都去玩了。现在两位老人都去世了,愿他们在天堂都安好!</p> <p class="ql-block">1967年9月,在天安门广场和舅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表姐带我和弟妹在北京相馆合影,标准的文革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5年暑假,在北京与舅舅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妈妈在北京和舅舅、舅妈、大哥、大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妈妈在北京与舅舅一家,还有大姨妈和大姨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我们一家,么舅舅一家,还有么爸和他儿子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我们一家和么舅舅一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老年照,慈祥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18日,母亲九十岁生日与父亲合影。那时母亲刚做了头部微创手术不久,头发都还没有长长。</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老年合照</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母亲脑部出血造成积液,四肢不能活动,后来在重庆肿瘤医院做了脑部微创手术,才慢慢得以恢复。但后来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生活慢慢不能自理,而且经常出现烦燥情绪,最后失智失能,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几乎回到了婴儿时代。家里请了保姆,我和老家大哥、弟妹轮流和保姆照顾,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她又活了八年,最后呼吸衰竭逝世,她走时很安祥,像平时睡觉一样。母亲走了我心里很难过,陪伴她这么多年,却没能为她送到终,这是我心中最大的瘣疚。特别是看着接收遗体的灵车离开,我泪如雨下,亲爱的妈妈我再也见不到您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生病后家人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母亲生命中的最后几年。</p> <p class="ql-block">  重庆市红十字会在西郊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为遗体捐者矗立了纪念碑,纪念碑按年份排列,每个碑上都刻有当年遗体捐献者的名字。纪念碑从2006年开始就为遗体捐献者刻名字了,目前有九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3年的纪念碑,上面刻有我母亲的名字:李国侠。</p> <p class="ql-block">红线处就是我母亲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祭奠母亲,为母亲献花。</p> <p class="ql-block">  每年3月28日10:00分, 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音乐低回,“生命·遇见--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璧山区如期举行。纪念活动由重庆市红十字会、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璧山区红十字会、河边镇人民政府、西郊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承办。</p><p class="ql-block"> 以后每年的3月28日,我们都会来祭奠母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年3-28纪念活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  西郊福寿园秉承“园林殡葬、回归自然”的建园宗旨,在整合殡葬服务功能之外,又融入园林雕塑、人文历史等元素,使其既是祭祖祈福、人文纪念的文化陵园,又是探史寻根、生命教育、旅游休闲的城市公园,并致力成为绿色殡葬的改革先锋和生命记忆的留存之地。</p> <p class="ql-block">园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墓园分了很多片区,这是山水渝园,巳修建了很多墓地,安葬了许多逝去的先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在修建的火葬场</p> <p class="ql-block">  这里到处都是草坪、森林、园林景观,非常安静,是人生最终的好去处。我妈妈选择捐献遗体来到这里,与青山绿水为伴,灵魂得到了升华,是正确的选择,是我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一位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去世后,他捐献的器官救助了五个中国人,值得敬佩!</p> <p class="ql-block">  离开西郊福寿园后,我们来到铜梁石鱼老家,为父亲扫墓。父亲于2020年1月5日去世,享年98岁,遵照老人家生前遗愿,把他的骨灰安葬在老家婆婆、爷爷的墓地旁。父亲从读高中就离开老家,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读书,再后来参加工作,在我小时的记忆里,父亲的工作也很忙,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p><p class="ql-block"> 父亲家庭出生是地主,在文革结束前凡是成分不好的人,只有低头做人才有活路,由于家庭出生不好,父亲离开老家后直到他退休前,都很少回老家。爷爷大饥荒时被饿S了,婆婆S于文革时期,两位老人去世时,由于政治原因,父亲都没有回去尽孝。父亲老了可能心有愧疚,也想落叶归根,于是决定去世后把骨灰安葬在婆婆、爷爷墓地旁,陪伴婆婆、爷爷。</p> <p class="ql-block">老家的房子,文革后重新修建的,现老家的大哥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老家在铜梁县石鱼镇万家滩小河边上的核桃湾屋基,河的对岸属虎峰镇辖区。老宅不远处就是万家滩小河,河水清澈,河里有鱼虾,我想父亲小时候就常在河边捕鱼捉虾,戏水玩耍。</p><p class="ql-block"> 家乡是丘陵地区,田园风光,生态环境幽美,山水相连,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这里田土肥沃,勤劳的人在这里基本都能丰衣足食。父亲家是个大家族,有自己的田地,还有制面的小作坊,一家人勤劳节俭,日子过的还算可以。这一切在T改来临后全变了,家族被定为D主,老家的田土、房屋全部没收,当家的大爷爷被批斗得跳了万家滩小H,S骨不准安埋,就地挖个坑埋在了河滩边。从那时起农村的乡绅被消灭了,契约精神、诚信、勤劳都没有了。人们从此不再勤劳,人们公社的社员都是出工不出力,再后来就是叁年大饥H,饿S几仟万人,我爷爷就是那时被饿S的。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农村基本没有富裕家庭,我当知青的那个地方还不算不错的,我看当地的农民家里都很破旧,衣食不足,穿着破旧,连队长、书记家都差不多。一说到忆苦思甜,农民告诉我的都是叁年大饥H的情况,不是没C的,就是整村人饿S,我听后真是无语!说到这里我还是要感谢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改开后的四十多年,人们才逐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1922年4月17日,从小在铜梁石鱼老家长大,小学读的是私塾,中学读的铜梁中学,高中读的是现在的重庆七中,大学读的武汉大学。</p> <p class="ql-block">父亲高中时的同学照。</p> <p class="ql-block">  父亲于1948年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在校是高材生,毕业后考入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研究生,该所地处南京,这是国民政府办的研究所,后来时值内战形势急转直下,淮海战役紧张 ,人心浮动,为避战乱,经老师的帮助父亲于年底停学,并奉派到湖南省长沙地方法院进行司法官实习,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回到重庆。回重庆后先参加了西南革大的学习,改造旧思想,然后分配到重庆电力局工作。1953年重庆电力校成立,又被调到重庆电力校工作直到文革结束,他才回到他的法律专业工作。于1980年调到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系工作,在西政他一直从事经济法的教学工作直到65岁退休,退休时是副教授。退休后也一直在外从事法律工作,直到80岁才彻底停止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勤奋,教书育人,勤于耕耘,出书十几本,由于出生不好,低头做人,小心谨慎做事,不为名利,不与他人争高低。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里没有受到过大的挫折。</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母保护得好,我们几个子女也没受到大过的波折,遗憾的是我们几个子女都没有读上正规大学。现在想来一个D荡的社会,大家能平平安安的H下来算是幸事。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但愿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的B剧不要再发生,但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平平安安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父亲武汉大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父亲读武汉大学时的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父亲考入西南革命大学,在那里主要是进行思想改造,要这些旧文人了解党的政策。然后就是交待历史问题,检查思想,向党表忠心,表决心,通过审查鉴定后,重新分配工作。当时新政府刚成立,国家法Z不健全,学法律的没有对口部门,就没有按他所学的专业分配工作。父亲革大结业后,于同年十月被分配到西南电业管理局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西南电管局决定成立电力学校,培训电力系统职工和办电力专科班,父亲被派驻该校任人事科副科长兼管教育工作。父亲在重庆电力校期间,经历了多次Z治运动和文G,虽有一些小波折,还好没受到大的冲击,过得还算平静。</p> <p class="ql-block">  文G结束后,1980年底西南政法大学急需学法律的人才,父亲被调入西南政法大学,从事经济法教学,这才回归了他几十年前所学的专业,真是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离开重庆电力校时,学校同事为他开的欢送会。</p> <p class="ql-block">离开重庆电力校时,校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法律专业几十年,相当于要重新开始一项新工作,为了赶上失去的几十年,他勤奋工作,不断学习,那时我们住在沙坪坝三角碑的楼房里,每天只要他在家里,就看见他伏案写作,再热的天都手不离笔。</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清正廉洁,他热爱工作,喜欢工作,退休后一直坚持工作到80岁才停下来。</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时经常出差,去了全国很多风景名胜地,他热爰生活,每去一地都要留影纪念,那时的照相可不像现在用手机照方便快捷,都是景区的摄影师照好以后寄回。</p> <p class="ql-block">父亲1966年到北京出差,带小弟一起去的,这是在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父亲多次去北京出差,还带三个孙女轮流去过北京,每次去北京基本上都要在天安门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2日,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class="ql-block">1991年4月22日,父亲带外孙女李雍容在北京八达岭长城。</p> <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18日,父亲带外孙女李雍容在故宫。</p>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19日,父亲带外孙女蒋蓓蓓在北京十三陵定陵门前。</p> <p class="ql-block">同日带外孙女蒋蓓蓓在八达嶺长城上。</p> <p class="ql-block">1993年10月19日,父亲母亲带孙女张月在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1993年10月19日,父亲带孙女在北京卢沟桥。</p> <p class="ql-block">1974年1-2月,父亲外出多地学习收集资料,母亲也跟随一起去了。这是在武汉大学珞珈山。</p> <p class="ql-block">1974年2月8日,父亲母亲在广州海珠广场。</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成都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父亲在昆明翠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父亲在贵阳南郊公园</p> <p class="ql-block">1985年3月17日,父亲厦门南山寺。</p> <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父亲在合川钓鱼城。</p> <p class="ql-block">1988年6月1日,父亲在无锡太湖。</p> <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25日,父亲在上海外滩。</p> <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29日,父亲在苏州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1988年6月3日,父亲在南京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1989年8月,我和父亲、母亲、女儿蓓蓓去乐山大佛寺游玩,这是在大佛寺乌龙寺索桥上。</p> <p class="ql-block">1989年8月,我和父母、女儿蓓蓓去峨眉山玩,这是在峨眉山报国寺。</p> <p class="ql-block">1990年4月14日,父亲在天津中心公园。</p> <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18日,父亲在武汉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1992年6月18日,父母在丰都鬼城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1995年10月17日,父亲在济南突泉水公园。</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16日,山东泰山南天门。父亲在照片背面写道:当天我乘车到中天门,即徒步登泰山,从上午11时到午后一小时即登上南天门,在山上参观玉皇顶寺约1小时半,即从南天门原路下山,约1小时20分,回到泰安时约下午4时半。以逾古稀之年徒步上下泰山,对身体是一种考验。</p> <p class="ql-block">  父亲停止工作后,每年都带着母亲到处旅游,走了不少地方,国内、国外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直到母亲生病以后,他们才停止了旅游。可惜那些年没有大量开放出国游,没能去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还好他们去了泰国、越南、台湾等地。</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照片都是他们去各地旅游时照的。</p> <p class="ql-block">1998年8月6日,父母在泰国国家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2001年8月23日,父亲和孙女张月在桂林象鼻山。</p> <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父亲在越南下龙湾。</p> <p class="ql-block">2003丰9月26日,父亲在三峡大坝。</p> <p class="ql-block">2004年11月8日,父母在深圳莲花山公园邓小平塑像前。</p> <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9日,父母在广安邓小平故里。</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7日,父母在三亚亚龙湾。</p> <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9日,父母在三亚天涯海角。</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父亲86岁,母亲83岁,在妹妹的陪伴下还去游了台湾。去台湾旅游是父亲一直的心愿,他有两个在台湾的同学都曾来过我家。当第一批开通台湾游时,他就和母亲报了名,那年妹妹刚好退休就陪同他们一起去了。那时的团费最贵,每人一万多,2013年我去时团费降到三千多。幸好那年他们去了,了结了心愿,第二年母亲84岁就大病一场,以后再无能力远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台北圆山饭店</p> <p class="ql-block">台北101大楼</p> <p class="ql-block">台北101大楼里的君子兰花</p> <p class="ql-block">台北中正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台北自由广场</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台湾野柳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台南国立中山大学</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海边。</p> <p class="ql-block">1999年春节,全家人回铜梁老家,拜访父亲的亲朋好友,寻根祭祖。</p> <p class="ql-block">张家老祖坟</p> <p class="ql-block">坟头两边还雕有两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墓碑,碑文已不清晰了。</p> <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母亲生日在沙坪坝三峡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日在三峡广场一酒楼,父母与三个孙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2年父亲七十岁生日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2年父亲八十岁生日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2年4月14日,父亲九十岁生日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春节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我和父亲到西政校院办事,在校门口留下最后一张校园照。</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17日,父亲九十七岁生日,这是父亲最后一个生日。</p> <p class="ql-block">  2017-7月,父亲将他所藏的书籍全部捐给了铜梁图书馆,为此铜梁电视台、铜梁中学、铜梁图书馆对他进行了电视采访。这个视频就是釆访中的一段,当时父亲已经95岁,他思维清晰,表达能力强。</p> <p class="ql-block">父亲捐给铜梁图书馆的书籍,铜梁图书馆为他的赠书设了专柜。</p> <p class="ql-block">  2019月9月父亲在家瞬间昏厥摔倒,造成股骨颈骨折,在沙区人民医院骨科做了人工骨置换手术。这是进手术室前照的。</p> <p class="ql-block">手术很成功,半个月后他就可以下床慢慢行走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病中亲戚探望</p>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院后,由于他的昏病一直没好,此后两个多月多次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父亲一生要强,他想急于恢复自主行走,结果又摔了一跤,这一跤摔下去,就一病不起,于2020年1月5号晚因呼吸衰竭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2019年前身体一直较好,每年体验医生都说他能活一百岁,他自已也信心满满想过百岁。谁知从2019年开始,他就经常出现豪无知觉的昏厥和低钠,在摔到之前,去社区医院住过好几次院。老人家走了,他的愿望没能实现,成了终身遗憾!</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勤奋好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我们将永记心中!</p> <p class="ql-block">父亲遗像</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墓地。母亲捐献遗体后,父亲提出他走后,要在他的墓旁给母亲留个衣冠冢 。因此建墓地的时候,我们还是按双墓建造的,母亲走后我们买了一个骨灰盒,把她的衣服和一些小饰件摆放在骨灰盒里,把骨灰盒安放在了墓地里。愿父亲、母亲您们来世还做夫妻!</p> <p class="ql-block">婆婆、爷爷的墓地,就在父亲墓地旁边。</p> <p class="ql-block">5月23日是母亲去世一个月的忌日,我和老公一同来到父母的墓地,祭祀两位老人。</p> <p class="ql-block">在老家的堂屋为父亲祭设了一个灵位,让他老人家安心回到生养他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10月1日,我和弟妹在父母墓地。</p> <p class="ql-block">  敬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天堂过得好吗?您们一生为人正直、善良,乐思救助,帮助过许多亲朋好友,我想您们一定会得到上天的眷顾!您们走后,我们十分想念您们!特别是母亲走后,我顿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母亲在世时每天去陪伴她,虽然比较辛苦,但已成为习惯。母亲在,家在,母亲走了人生只剩归途!想起她心里就难过,眼泪就会止不住的往下流。</p><p class="ql-block"> 永别了爸爸、妈妈,来世我们还做你们的儿女,我们会经常来祭奠您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