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文革》第四版发表后,受到清华校友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 评论。这个摘录是从收集到的十几万字的评论中精选的。校友程代展、 王克斌和滕启等人的长篇评论十分精彩,特别是程代展的数篇评论, 万余字,“满腹经纶,海阔天空,古今中外,人文科技,社会风潮, 个人命运,大背景,小故事...(群友秋叶无尘语)”,引起一片喝彩 之声。虽因篇幅所限,这次节选时对这些长篇评论中的部分文字忍痛 割爱,但仍可见其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兰:</p><p class="ql-block">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好书了。行云流水般的文</p><p class="ql-block">字,我们也亲身经历的年代,有作者对自己灵魂 的拷问,有思想的袒露...我看到“徘徊在生死之 间”,禁不住流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从:</p><p class="ql-block">一般写文革的书都是:</p><p class="ql-block">正襟危坐,严肃认真,血泪控诉,苦大仇深,引经据典,求源追 根,揭发批判,反省自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p><p class="ql-block">叶公书却是:</p><p class="ql-block">行云流水,云淡风轻,诙谐幽默,谈笑风生,发人深思,举重若 轻,不左不右,跳出圈中,曲径通幽,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如此写法,实为罕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济生:</p><p class="ql-block">叶公的宏篇巨著《走出文革》举重若轻、文采飞扬、潇洒豁达,集纪实、散文、杂感、随笔、诗词歌赋之大成,是清华校友诸多出版物之佼佼者,也为我辈留下了宝贵财富。 把苦难写得幽默风趣,原本是一种生活态度。我说叶公举重若轻,不是恭维叶公,正是体现在叶公巨著的字里行间,这也许也是叶公将 书定名为《走出文革》的初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果义:</p><p class="ql-block">罗征启夫人梁鸿文教授昨晚发一短信给我,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母校人才济济,为叶志江校友的记事文学感到骄傲,点点滴滴,为真实的历史留下掠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从:</p><p class="ql-block">北大校友、著名作家卞毓方先生说:</p><p class="ql-block">这些日在看清华叶先生的前尘影事,心折首肯。清华人的文章比 北大人的好看,油然勾起,大学时期就深感清华学生的思维比北大活 跃,而北大理科生的思维又比文科生活跃。这就引出了一个大问题: 文科僵化的症结何在?现在有无改善?还是每况愈下?</p><p class="ql-block">卞兄比较低调,大器晚成。叶书能得卞兄肯定,实不易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果义:</p><p class="ql-block">从兄,因为内人与卞毓方同系,所以不时会知晓一些卞的情况。</p><p class="ql-block">以前,曾有人说南余北卞,可在我的眼里,余秋雨远不能与卞相提并 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凯:</p><p class="ql-block">叶公有才也有故事,有那么多可探讨的热点,确实是人才。我想象不出如果没有文革,叶公人生的另一版本是怎么一个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沛田:</p><p class="ql-block">你的大作只要文革前后在清华逗留过的任何人几乎都会说精彩绝伦!不仅是因文筆华丽又高雅,也不单是故事曲折有趣,我以为你 表达出的人生太超凡脱俗,无人能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克斌:</p><p class="ql-block">听说,除了铁轨,火车也可以在三寸厚的钢板上行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还没见过这样的钢板和在它上边奔跑的火车。 读完叶志江兄的《走出文革》之后,我忽然觉得,志江兄的经历 不就是那列在无穷长和无穷宽的钢板上疾驰的列车吗。清华为他铺设 了通往科学家的红专轨道,但是横溢的才华和智慧却让他毅然脱离了 这条云云学子孜孜以求的轨迹,甩掉了那根系在脖子上的缰绳,在平 面上自由地奔跑着,欢快地奔跑着。一位大学期间就往科学刊物投稿 的尖子却选择了无拘无束、潇洒自如的道路,这不仅是一种超脱的追求,也体现了一股正视人生的勇气。 我原来以为像叶兄这样的大才即使不出于官宦之家,至少令尊大人也得和吴仲华先生平起平坐,母亲则如王承书老师博学多才。读了 《走出文革》才知道,他来自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没有任何高贵门 第的熏染。他的才华几乎来于先天,来于自然。人家都说,马克思主 义不可以自发产生,但是叶兄的才华却源于他自己的天资和勤奋。他 的榜样对那些容易被人讥笑的工农子弟无疑也是一种鼓励。</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叶兄的经历是一列在钢板上飞跑的火车,他的文字则如一 只在爱因斯坦四度时空翱翔的飞蝶。每当他谈及一段切身经历的 A+Bi 的同时,他总要经过洛伦兹变换捕捉一组共轭复数 A-Bi。它们 之间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在一个象限。古今中外的奇闻轶事,他能信 手拈来,读得让人扑朔迷离。从奥斯卡大片到舞台姐妹,从阿 Q 的钢 鞭到爱写日记的狂人,从霍金到他的粉丝杜欣欣,从聂赫留朵夫到朝 鲜少女,从李铁梅的红灯到阿姆斯特丹的繁华街区,从九斤老太到悲 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他的想象是那样的丰富,不管什么信息,他都能 能从奔腾处理机的堆栈寄存器里信手拈来;他的想象是那样的敏捷迅 速,超过了光速的极限。读起这种才思云涌的作品虽然你觉得有点缭 乱吃力,但过后你又会不得不说那绝对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读书多,电影多,见识广,记忆强。他能把书和戏里的台词与情 节复制在大脑中,一旦需要,则如数家珍,像鸡尾酒会的主人,把它 们全盘托出。如果说普通学子的经历像一个点在实数空间勾画的一条 曲线。叶兄的征途则是由一条线段在复数空间横扫出的一幅莫比乌斯 曲面,而且有实有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袅袅的余音。</p><p class="ql-block">叶兄对小人物的关注也适合我的胃口,因我努力了一辈子,书读 了不少,却还没有摘掉压在头上的破毡帽。叶兄笔下的小人物心想事 成,做出了不小的业绩,这也是我所羡慕的。</p><p class="ql-block">我天生笨嘴拙舌,不善美誉之辞,对新鲜事物也总是反应迟钝。 然而我对《走出文革》的喜爱和赞赏的确发自内心,因为我们是有类 似经历的同龄人。希望看到志江兄更多的作品,展拓出一幅更加艳丽 雄浑的画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程代展:</p><p class="ql-block">从头细读此书后,有了时时拍案、处处叫绝之感受。 与大多数芸芸众生一样,我与许多著名人物的关系都只有一种模式:“我认识他们,他们不知有我"。与叶学长的关系自然亦莫能外。 作为清华大学焊零班的学生,入学不久,叶学长的大名就如雷贯耳。 且不说广播、报纸,辅导员更是将叶学长的大名及事迹挂在嘴边,以 至连我也耳熟能详。当时在清华园乃至国内许多高校,女生将他视为 白马王子,男生把他当作崇拜偶像,这种人比比皆是,本人自然也算 一个。此后,叶学长虽广交天下才子,但更多如我者还是与叶学长缘 悭一面。</p><p class="ql-block">这次得叶学长赠大作《走出文革》,如获至宝。细读之下,更添 仰慕。叶学长读书破万卷,满腹经纶,落笔时信手拈来。加之生花妙 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p><p class="ql-block">看过一些蒋春暄的材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多年,也接触过不少与 他类似的民数。说他们是想“骑自行车登月”,真的既形象又确切。 他们对从十九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近代数学(包括抽象代数、泛函分析、拓扑学与微分几何等)一概不知,却幻想着一举成名天下扬。特别 是他们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幼稚的错误自己都看不出来。</p><p class="ql-block">叶学长大半生遇上了 N 多美女(后世的研究人员一定会给出 N 的 具体数目),叶学长在书中大多只有粗线条的几句溢美之词,却缺少工 笔细腻的刻画,更不肯稍述缱绻细节,令人怀疑他有意无意地隐瞒了 更多揭开或末揭开的小方巾。</p><p class="ql-block">克斌兄是我当年考研究生院时同期及第的学友。他评论叶学长的 人生是在平面上跑车,十分生动。叶学长的生平故事之丰富的确比像 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多了一维。</p><p class="ql-block">他的生命轨迹就像皮亚若曲线--一条连续的线却可以盖满一个 比足球场还大的矩形。</p><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书,它必将留在历史上,折射我们这代人的感情与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志江:</p><p class="ql-block">谢谢代展和克斌的精彩、生动和专业的评论。年轻时各种骚动,政治的、学术的、爱情的,老了才看清骚动的本质。成不了正果,但 有了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海文:</p><p class="ql-block">不少文章已经看过,还用几个小时流览了一遍。首先看《穿军大衣的女孩》,写的比以前更严谨。我小妹妹说本想翻翻,一拿起就放 不下了,一口气看了六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海:</p><p class="ql-block">我把书送国图。</p><p class="ql-block">问:什么书?</p><p class="ql-block">答:革命回忆录,老同志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喜英:</p><p class="ql-block">我儿子在多伦多读高中时,进入了一所安大略省最老的高中,此高中建于 1807 年。这所历史最悠久的高中有一位非常喜欢历史的校 长,而他刚好是儿子的历史老师。他在 1967 年曾带着学生去中国看 历史,刚好也看到了文革。由于我儿子是那所学校第一个有中国背景 的学生,所以,他非常喜欢与儿子聊中国历史,特别是文革。我想, 叶公这本书若是翻译成英文,会有更大的影响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志江:</p><p class="ql-block">中国人中都有不少人说因为不了解清华文革,有些地方看不懂,失去了那些调侃中的幽默感。外国人恐怕更难看懂和品味了。还是让 外国人看莫言的《丰乳肥臀》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喜英:</p><p class="ql-block">叶公建议外国人还是看莫言的《丰乳肥臀》为好。可惜那本书在我的书架上站了多年,几次翻开,读不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按照旅 美华人学者查建英的说法:那就是一锅东北大乱炖,还掺着沙子,吃 起来牙碜。而叶公的书却如淮扬菜腌笃鲜,也是许多食材烧成一锅汤, 却可口美味,让人欲罢不能。但是,老外喜欢哪一种,很大程度取决 于谁把它端给老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