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载:梁溪即梁清溪,广十丈深三丈。〈吴地记〉梁大同间重浚,故名;或言梁鸿曾居此。自太保墩与西城河分流,过西定桥,谈渡、菰渎先后来合,西南行至仙蠡墩,分而南为马蠡港,又西行分而南为小渲、为大渲,皆入五里湖。又西行出后溪港,入太湖。</p><p class="ql-block">梁溪之水,东北风甚则由溪而出曰下湖水,西南风甚则由溪而入曰上湖水。旱涝资以蓄洩。而滨溪居人多为鱼池,日渐增拓,溪为所侵,其隘处殆如小水云。</p> <p class="ql-block">道光《无锡金匮续志》卷一.水利则载:邑中之水自西定桥至大小渲为溪水入湖之道。涝则运河之水由梁溪而入于太湖,旱则太湖之水亦自梁溪而灌于运河。近年来,沿溪居民规河为池,蓄鱼取利,报税无几,占地倍多,日渐加增。河道逼狭有妨旱涝蓄洩。留心水利者,宜及今规制也。这说明无锡梁溪河历史上负有调整城内大运河水量乃使运河灌溉农田有度的功能,并是交通太湖与运河的重要渠道。只是沿河居民以养鱼为业,埒河为池,后来连地名也改成河埓口。故道光志要求关心水利的人早些订立规范制止这种现象泛滥,以免在旱涝灾害时无从措手。</p> <p class="ql-block">在农业社会,水利乃农业之命脉。梁溪河与一般河流的功能如此不同,养鱼侵河达到十分危险的地步,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清末外交家无锡人薛福成的父亲薛湘写过《锡金水利条议》,第一重点就说梁溪河是运河的门户,根据法律,梁溪周围禁止收取田税,所以溪水汪洋,最狭窄的地方也有十多丈宽(33米)。嘉庆初居民在溪僭筑渔池,日增月盛,层叠填壅,阻遏水源,使河道只乘三分之一。后来虽经整治,但终未能断绝在梁溪河中埒池养鱼的模式。到了民国年间,梁溪河两岸的养鱼业十分发达,据国民政府实业部在1932年编纂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无锡鱼池密集,其地自仙女墩至大渲口,沿梁清溪两边,居民类多养鱼,共有六七百家,魚池栉比。所养魚为青、草、鲢、鳊、鲤五种,青魚苗多购自浙江菱湖,鲢鱼、草鱼等苗购自九江,唯鲤苗则于附近芙蓉圩购之。魚苗出来时,即放于小池内育之,经若干时日,青鱼长至约十数两,草鱼长至五、六两时,然后分配于大池。青鱼约两年,草鱼、鲢鱼约一年,即可出池贩卖,鲤鳊均于整理池底出售。”</p> <p class="ql-block">无锡解放后,郊区河埓、溪南乃至沿太湖一带仍是养鱼池的集中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在梁溪河南岸仍看到许多许多养鱼池,且每亩鱼池高产达1000斤以上,是农业经济中利润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力量。据当地老人回忆,梁溪河两岸原来芦苇丛生,经原住民300多年世代传承,池塘养鱼为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居于前列。所处的环境位置,即是前不久开卷的梁溪河十里画廊。</p> <p class="ql-block">笔者前几天按十里画廊宣传栏中的地图踏斟了一回,看到梁溪河两岸确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立的高楼城市中,一条景观河从仙女墩附近一直流淌到渤公岛附近的大渲渰。河岸边宽阔的绿带中树木成林,点缀着池塘莲萍藻草、小桥亭榭、绿道广场,穿越跨溪河南北的蠡溪、如意、青祁、隐秀、鸿桥、景宜等六七座桥樑,另有溪河两岸的梁韵苑、仙蠡墩公园、蠡溪公园、环湖苑、渔趣园等园林景观首尾呼应,确实让人有十里画廊处处美景,梁溪河畔应接不暇的感觉。不禁感叹,毕竟农业社会已是过去时,宜居城市在梁溪的溪光山色里正当时!</p> <p class="ql-block">借用一下明代著名学者王达赞诗云:“微波皱绿回轻风,溪流直与南湖通。人家两岸几兴废,鸥影萧萧夕照中。”也想起清代无锡人吴峻 的梁溪诗云:“净绿不可唾,萍开插远峰。湿烟多演漾,水鸟亦从容。落日无人钓,寒村有夜舂。昔贤于此隐,溪上问遗踪。”从隐居河埓渔樵耕读到重要科研单位纷纷显现在梁溪湖滨,可以傲娇地说,无锡确实跨越了旧的发展模式,进入了新的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