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万历那年》文物特展

DanWei

<p class="ql-block">【万历那年——明十三陵万历文物特展】2023年9月15日至2023年11月26日在闵行博物馆展出,展览再现明万历年间礼仪制度、宫廷生活、社会经济、艺术文化,中外思想交流的瞩目风采和繁荣盛况,让观众透过晚明的盛世余晖,感受在早期全球化历史进程的逐渐影响和冲击下,新旧交替、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中国万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10-11来到闵行博物馆,也去走进“万历朝”,透过那精美的文物,了解晚明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明自洪武肇基,经永乐开拓,历仁宣之治,国力迅速强大;再经弘治中兴,至于崇祯而亡,276年兴衰起伏,王朝最终落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执政的数十年间,政治逐渐走向衰落,而社会、经济与文化则截然相反: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人文蔚起,极大促进了晚明文化艺术的兴盛;多变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呈现出繁荣的风貌与文化多元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走进万历朝,透过这些精美的文物,了解晚明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感受其艺术审美与价值取向及中国与周围世界的互通。</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缸】介绍:</p><p class="ql-block">定陵出土瓷器共16件,分为两类:青花瓷和三彩瓷,其中青花瓷13件,包括青花瓷缸、青花梅瓶、青花瓷碗和青花胭脂盒,江西景德镇官窑。这件青花云龙纹缸又称为“万年灯”或“长明灯”。大件瓷器的烧造极为困难,非常考验工匠的能力,青花云龙纹大缸口部装饰一周卷草纹,颈部及底部各饰有一周莲瓣纹,腹部饰云龙纹,为二龙赶珠的图案。云飘逸流动,龙矫健有力;双龙昂首曲颈,腾跃于流云之中,造型生动自然。颈部有款:“大明嘉靖年制”。</p> <p class="ql-block">黄琉璃釉陶花瓶和黄琉璃釉陶蜡台</p> <p class="ql-block">谥宝介绍:</p><p class="ql-block">谥宝为孝端皇后所有,印方形,为梨木制作而成,上面雕有龙钮,钮与印可分开。绶带自龙钮下左右穿过,而交于龙上,另用丝线结住,使绶带两端丝穗交于钮前。印文为阳文篆书,四行十六字,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宝”。谥宝是古代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玺印,随葬墓中,表示墓主的身份、称号和地位。这件谥宝印文共四行十六字,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宝”。孝端皇后王氏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原配妻子。万历五年(1577),年仅十四岁的她选入皇宫,次年便与明神宗正式举行大婚仪式,被册立为皇后。孝端皇后以孝慈称,居皇后之位长达42年,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病逝,享年57岁,而明神宗也于同年七月去世。孝端皇后去世后,神宗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十三日为其上尊谥“孝端皇后”。同年九月十三日,其孙熹宗朱由校为其上尊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这件谥宝当为熹宗下令为孝端皇后制作并陪葬。</p> <p class="ql-block">十二龙九凤冠介绍:</p><p class="ql-block">龙凤冠是皇后礼服所搭配的冠,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定陵共出土四顶龙凤冠,分别为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三凤冠。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一眼望去,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龙凤口衔珠宝串饰,珠光宝气,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这件龙凤冠是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的复制品。上部形扁宽,漆竹胎,金口圈,圈口部两侧有开口,宜于贯簪。冠上饰十二龙九凤,龙以花丝制作,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凤点翠,作昂首展翅飞翔状。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冠后下部左右各嵌金龙首一个,龙口衔博鬓,左右各三扇。孝靖皇后生前为万历帝的皇贵妃,去世十年后,她的孙子明熹宗为其迁葬至明定陵,并补上了相应规格的随葬,十二龙九凤冠就是熹宗为她定制的凤冠之一。据统计,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小红宝石18块,总重2595克。然而这顶属于孝靖皇后的龙凤冠,她本人却从未佩戴过。</p> <p class="ql-block">镂空金盖金托盘玉碗介绍:</p><p class="ql-block">万历时期,金银、玉石等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造型丰富多彩、纹饰繁复精细,让使用者能够在满足日用所需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这件镂空金盖金托盘玉碗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工艺品,由金玉共同打造。玉碗为白玉制成,细腻莹润,洁白无瑕。玉碗上盖有一个金碗盖,盖面以镂空云纹为地,上饰蛟龙赶珠纹,顶部饰一莲花形钮,中心嵌有一块红宝石。龙姿矫健优美,作腾空飞跃状。碗下有一黄金托盘,底部正中由外壁向内压出一圈足形碗托,用来契合碗底。盘腹内壁刻八组整齐的云纹图案,底为沙地,刻二龙赶珠及云纹。正中碗托内刻云纹,托外饰浮雕式连续状云纹一周。金玉合器如今较为少见,光芒四射的黄金与莹质凝辉的玉石相映成趣,这不仅代表着财富,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尽显明代皇家的奢侈华贵。</p> <p class="ql-block">金翼善冠介绍:</p><p class="ql-block">金翼善冠是明神宗朱翊钧生前所配戴金冠。贞观年间,唐太宗按照古制始创翼善冠,为皇帝穿常服时所佩戴的帽子,因帽子折角向上似“善”字,名为翼善。定陵共出土3顶翼善冠,形制相同,其中一顶为金翼善冠,另两顶为乌纱翼善冠。金翼善冠制作采用掐丝、累丝、码丝、焊接等多种工艺,代表明朝金银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目前出土金翼善冠仅此一顶,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唯一一件帝王金冠,弥足珍贵。金翼善冠由852根0.2毫米的金丝纯手工编结而成,无任何接点和断丝。金丝疏密一致,空档均匀,薄如轻纱。整个金冠分作前屋、后山、角三个部分,以粗金丝连缀在一起,外面用双股金丝编结成的辫形条带压缝。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像兔耳形状的金丝网片,俗称“金折角”。后山正前方镶嵌两条左右对称的飞腾状金龙,龙身两侧以粗金丝为骨,采用传统的掐丝、累丝、码丝的方法进行焊接,形成镂孔鳞状,呈高浮雕式。龙首、龙爪、龙鳍都是打制錾刻而成,双龙昂首相对,中间镶嵌了一枚火珠。两条金龙曲屈盘绕于后山,四足有屈有伸,大有凌空之势,造型生动有力,栩栩如生,堪称金冠点睛之笔,亦是金冠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金翼善冠结构复杂,制作精细,孔眼匀称,外表不露接头痕迹,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浑,充分反映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金爵介绍:</p><p class="ql-block">定陵中共出土四件金爵,这只金爵是其中之一。爵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早在商周时期,便在各种王公贵族祭祀活动以及会客、冠婚、朝聘、乡射等礼仪中广泛使用。金爵是皇帝和重臣才能使用的器物,是身份的象征。金爵造型华丽,工艺精妙,其三足、柱、把和器身是分别制成后焊接在一起,中心立一树墩形柱,三面分别雕出花瓶形,瓶内各插一支嵌有珠宝的花卉。爵腹外壁用压刻的方式雕刻出半浮雕式的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是常用于古代皇室、贵族用品的纹饰。三足上部及二柱顶端各嵌红宝石一块,插入的牡丹花枝上除嵌有红、蓝宝石外,还饰以金银锭、珊瑚、犀角等八宝装饰,工艺极为考究。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金器制作与以前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华丽浓艳、繁复整饬的气息变得浓厚起来,工艺更加成熟,制作也更为精美细腻,皇亲贵戚所使用的器物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霞帔坠介绍:</p><p class="ql-block">霞帔坠器身为桃形,顶部以金链与花托形四叶相连,上端再以金链与带钩形提梁相系,器身两侧分别镂刻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和云纹。一侧中部嵌珍珠一颗,四叶用金丝掐制成细密的叶脉纹,中心嵌红蓝、宝石。这件霞帔坠是皇后着常服时佩戴的饰品。霞帔坠系在霞帔的下方,其功能是保证行走时,霞帔不会随着衣服的流动发生偏移,当落座、起身时,霞帔又能平展地贴附在衣服上自然下垂,不会产生褶皱,所以霞帔坠确保了礼服时刻呈现出平直端庄、严谨整洁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了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霞帔除用于皇后常服外,也用于妃嫔、公主、命妇的礼服,依等级不同而纹样有别,坠子的材质也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白玉带钩(明代)</p> <p class="ql-block">大碌带介绍:</p><p class="ql-block">大碌带,万历皇帝的束带。束带是明代制服的重要佩饰,自皇帝而下,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依品职佩戴不同束带。这条束带用料珍贵,装饰华丽,是万历皇帝的心爱之物。它制作十分精美,用双层黄色素缎,内夹一层皮革制成。大碌带上共缝缀了20个缠枝花形金托,上面镶嵌有祖母绿、红宝石和珍珠,显得异常华丽。背面镂雕金龙图案,工艺十分精湛。据出土报告统计,带上共有祖母绿20块,石榴子红宝石91块,其中体积最大、价值最高的是祖母绿。祖母绿属绿柱石类,颜色与翡翠相似,产于西伯利亚、巴基斯坦等地,价格昂贵。明朝时有一名官吏手持祖母绿一颗,富商想要以500金购之,对方觉得价低不卖,可见该宝石之珍贵。金饰件上所嵌珍珠绝大多数已腐朽不存。考古学家们根据带下绢条所写:“宝藏库取来大碌带”的字样,将其命名为“大碌带”。到目前为止,此种款式的玉带,仅发现一条。专家认为,大碌带是万历皇帝在重大场合时佩戴的束带,在明朝玉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上面镶嵌宝石的形状和数量,也参照明朝有关的服饰制度,并按照一定要求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玉脊圭介绍:</p><p class="ql-block">玉圭,扁平长条形玉器。作为中国古代的礼器,玉圭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商周时进一步系统化,此后历代传承。但汉朝以后,出土玉圭较为少见,直到明初重建礼制,玉圭才再次成为重要的礼器,在明代皇家墓葬中多有出土。明代玉圭作为冠服礼制的一部分,一般用于重大的礼仪活动,并在使用时有规定搭配。根据《大明会典》记载,皇帝穿着冕服时,需要手执刻有四山纹的玉圭,而穿着皮弁服时,需手执有脊并刻有双植纹的玉圭。定陵出土的这件玉圭由白玉制作而成,形状上尖下方,正面中间有脊,两侧各有一道凹槽,槽内突起一条抹角圆棱,符合《大明会典》中描述皇帝着皮弁服时使用圭的样式。</p> <p class="ql-block">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介绍:</p><p class="ql-block">衮服是明朝皇帝最高等级的礼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登基即位、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据《大明会典》记载,衮服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饰有日、月、星辰等十二章图案,搭配冕冠穿着。除上衣下裳形制的衮服外,明代还有一种袍式的衮服,同样饰有十二章图案,所配冠为翼善冠而非冕。这件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属于袍式衮服,是万历皇帝的服饰。整件服饰通体分为大襟、小襟和后片,三大片各不相连。袍里是黄色纱,在袍面与里之间有一层衬布,为绢、纱、罗三种不同质料的织品缝在一起。左掖下钉有丝带鼻,右掖下大襟与小襟上各钉罗带两根,袖口沿边为缎。底为“卍寿”二字、如意云、蝙蝠,袍前后各三团龙,左、右两侧各两团龙,左、右两肩各一团龙。肩左右饰日、月、华虫,背上部饰星辰、山,下部团龙两侧饰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团龙下部饰寿山福海,周围为八吉祥图案及火珠、流云。龙身缂孔雀羽,团龙为金地,卍寿字缂圆金。据记载,这件衮服由缂丝工匠耗时13年制作完成,使用了5万米长的金线和6000根孔雀绒毛等十几种珍贵材料。衮服上下有12团龙和日月星辰等12章吉祥图案,周身遍布279个万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这件稀世珍宝出土时已非常脆弱残破,其复原难度很高,需要用到传统的缂丝技艺。缂丝技艺曾是古代皇家御用的技术,明清两代的帝王服饰,多用缂丝技艺制作。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活节俭,严禁缂丝制作服饰。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缂丝才在皇室奢侈之风的影响下重现人间,而神宗皇帝的衮服需要再加上孔雀羽、真金丝线等工序,可谓奢华至极。</p> <p class="ql-block">绿织金妆花通袖过肩龙柿蒂缎直领女夹衣(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万历年造金盖金碗托青花缠枝花卉纹碗</p> <p class="ql-block">铜交椅介绍:</p><p class="ql-block">定陵出土的陪葬品中,除了帝后生前使用的器物,也有专门制作、仅用于殉葬的器物——明器。明器无实用价值,制作粗疏,以模仿实用具的器型为主。明代帝王陵墓沿用随葬明器这一古礼,质地多为锡、铜、陶、木等,器物包括卤簿、生活用具、俑等。这件铜交椅就是定陵中随葬的明器之一,仿照帝后生前仪仗用器制作而成。交椅是古时一种能折叠的椅子,因椅足交叉而得名,由于搬运方便,常为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据《大明会典》记载,皇后的仪仗用具包括“金交椅一把、金脚踏一个、金水盆一个、金水罐一个、金香炉一个、金唾盂一个、金唾壶一个……”,其中就有交椅。定陵中共出土两件铜交椅,应分别为孝端后、孝靖后随葬所用。</p> <p class="ql-block">木俑介绍:</p><p class="ql-block">定陵出土木俑上千件,保存仅三百多件,分为人俑和马俑。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后式微、被废除。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妻妾、臣子、侍从为特权人物从死殉葬。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明宣宗四代皇帝均有妃嫔殉葬之制,其后英宗遗诏止殉,众妃才得以终享天年。定陵出土木俑中的人俑,均为宫廷宦官、皂隶等内官形象,它表明皇帝死后,在阴间仍有众多内官服侍。定陵出土的木俑多采用松、柳、杨木雕刻而成,人俑直立,多数为男性,拱手姿势,头戴高冠者面带微笑,显得十分恭谨,是内廷当差的宦官形象;头戴圆帽者眉目清秀,双手执笏,胡子留到胸前,是皇帝亲近的大臣形象;头戴平巾者显得体格健壮,表情严肃,是宫廷中皂隶的形象;少数女俑,身材都较矮小,呈宫女形象,但无论男女老少,都衣冠整齐,神采飞扬。这些木俑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社会习俗,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金钱介绍:</p><p class="ql-block">这两枚金钱不是明代的流通货币,专为随葬而制作,放在帝后的遗体下面,有辟邪压胜之意,也叫压胜钱。定陵出土的金钱共有117枚,全部出自帝后棺内。其中,万历帝的夹褥上共出土十七枚,正面錾刻“吉祥如意”四字,背面朱书藏文咒语,意为人神相同,消灾去病。孝端后的单褥上共出土一百枚,正面錾刻“消灾延寿”四字,意为消除灾难,延长寿命。这一百枚金钱,重量稍有差异,最重者40.1克,最轻者34.3克,一般重36克左右,当如明代“一两”之重。</p> <p class="ql-block">铜香炉(明代)</p> <p class="ql-block">铜仿汉规矩纹镜(明代)</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梅花式盆介绍:</p><p class="ql-block">这件青花五彩盆产自景德镇窑。瓷盆整体为五瓣梅花式,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面莹润。口沿内饰锦地开光水藻与游虾,外饰落花流水纹。内外壁均采用通景式构图,分别饰水中游虾和江边芦雁。内底饰海水江崖、奔跑的双鹿、盛开的梅花、飞舞的双蝠及乾卦符号,象征福禄齐天。图案布局满密,色彩丰富艳丽。外底中心内凹,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竖款。按制瓷工艺分,景德镇瓷器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在成化彩瓷的基础上,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又揭开了彩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彩瓷,色彩鲜艳,风格以疏雅取胜;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则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及紫为常见,其中红、绿、黄三种为主,尤其是红色特别突出,翠浓红艳、极为华丽。</p> <p class="ql-block">【宫廷宴饮】万历《大明会典》中,对宫廷宴饮的礼仪、座次、乐舞、饮食都有详细规定。</p> <p class="ql-block">万历款金箸介绍:</p><p class="ql-block">上部为八面体,下部为圆柱体,中部刻弦纹七道。上部刻铭文“大明万历庚申年银作局制金箸一根重二两”。</p> <p class="ql-block">万历款金匙介绍:</p><p class="ql-block">下部呈椭圆形,柄细长,柄中部刻弦纹六道。上部刻铭文“大明万历庚申年银作局制金匙一把重二两”。</p> <p class="ql-block">鎏金素唾盂介绍:</p><p class="ql-block">颈、腹、圈足先各自分制,后焊接在一起。内有漏勺一把,把中部有弦纹六道;勺一把,形同漏勺;匙二把,舌形。</p> <p class="ql-block">鎏金执壶介绍:</p><p class="ql-block">鎏金执壶,酒器。定陵中出土了很多酒器,据史记载,万历皇帝生前有饮酒的习惯,以酗酒闻名。文献记载他“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在万历皇帝少年时期,首辅张居正就曾以《酒告篇》劝告。明代宦官刘若愚笔记《酌中志》记载了万历皇帝醉酒事件:一日,年幼的万历皇帝醉酒,腰佩宝剑,夜游皇城。在这期间,他用剑割下了一个宦官的头发,然后又杖刑了另外两名宦官。这件事很快被其生母李太后得知。李氏虽一生身居深宫,却深谙事理,严厉地管教万历,教导其勤学上进、成为一代明君。所以第二日,她脱下宫袍,换上青布衣,取下耳环,对外声称要召见内阁大臣一齐告谒太庙,废除失德的万历皇帝,立潞王为皇帝。年轻的万历皇帝听说以后万分恐惧,连忙到自己母亲的宫外长跪哭泣。过了很长时间,万历皇帝彻底悔过后,这事才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鎏金梨形壶(明代)</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云龙纹漱盂:</p><p class="ql-block">万历时期,内府荟萃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工匠们不惜工本、不计时间制作出满足皇家与宫廷各种日用需求的物品,极尽奢华。这件银鎏金云龙纹漱盂出土于万历帝棺内,是盛漱口水的器皿。漱盂内外壁刻有精致纹饰,外侧是龙赶珠及海水江崖云纹,底内壁压刻二龙戏珠及云纹。底部刻有铭文:“大明万历辛丑年银作局制/经管官蔡奉/银匠杨宗礼”。明代皇帝的御用物品基本上是由内府制造,因而在内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手工业生产作坊,是明代官方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皇族热衷于使用金器,定陵共出土了200多件金器,大多出自帝后棺内,少数放在随葬器物箱内。金器有酒注、爵、尊、壶、盆、盒、金锭、金钱等二十五类,大部分是生活用具,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造型端庄大方,纹样以云龙、云凤为主,色泽华美,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依器物上的铭文统计,这些器物多数为银作局所制,少数为御用监制作,二者均隶属于内府。</p> <p class="ql-block">【日常器用】定陵出土的宫廷日常器用包括盒器、漱孟、碗罐、梳妆用具等,器物虽小,以小见大,包罗万象,在具备实用性的同时,亦作为明代艺术文化的载体,呈现其作为器物本身独具的魅力和神韵。一梳一洗,一孟一漱,这些看似繁琐复杂的日常起居流程,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时尚品味和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鎏金皂盒:</p><p class="ql-block">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中部有一周腰箍,内层底部有七个漏孔,便于使用后的肥皂残水流到外层盒的底部。出土时这个盒子里还留有两块黑色圆形有机物。肥皂的雏形出现于宋代,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宋人杨士瀛在他的《仁斋直指》中就对肥皂团的秘方有详细的记录,其中涉及香料、中药等近20种。明清时期出现了真正的香皂,是当时大户人家必不可少的洗漱用品。明代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里记录了香皂具体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p> <p class="ql-block">鎏金“尚冠上用”单柄罐:</p><p class="ql-block">这件鎏金单柄罐出自神宗棺内,腹上部一侧附銎形柄,銎内有木柄贯钉固定。底部用双线刻铭文一周:“大明万历年御用监造八成五色金重二十二两四钱”,腹部双线刻“尚冠上用”四字。器物的表面有磕碰和磨损痕迹,使用痕迹明显,木柄黑光发亮,可能是经长期烟熏所致。明神宗一生体弱多病,经常服药。据铭文可以推知,这件带柄罐可能是万历皇帝生前煎药用的药罐。皇帝生病时,由太医院诊治,煎药更是有一套繁琐的程序。烹制御用药时,一次煎两剂,煎熟后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器物里,一剂太医先服用,另一剂再进奉给皇帝。而从定陵出土的这两个带柄罐来看,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万历亲政后,经常以身体虚弱为由免朝,他最初的理由是“一时头晕眼花,力乏不兴”,在内廷“静摄服药”。在这之后,他开始频繁辍朝,后来发展至多年不上朝,导致“御前之奏牍,其积如山;列署之封章,其沉如海”,也由此带来了党争纷纭、朝政昏浊,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寿山福海云龙纹八方粉盒</p> <p class="ql-block">鎏金皂盒</p> <p class="ql-block">鎏金香盒:</p><p class="ql-block">器底刻铭文“大明万历庚申年银作局制金香盒一个重二十两”。</p> <p class="ql-block">蓝釉碗</p> <p class="ql-block">万历年制青花云龙纹盒:</p><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盒,孝端皇后陪葬品,出土时盒内盛有红褐色块状物,似为胭脂。定陵出土的瓷器大小悬殊,最大的是青花云龙纹缸,口径和高度达到70公分,最小的是这件青花胭脂盒,口径和高度不足3公分。上、下为子母口扣合。外壁及盖外缘各饰两条行龙及海水江崖,盖面饰一升龙纹,外底有“大明万历年制”款。出土时盒内有红褐色块物,似为胭脂。</p> <p class="ql-block">鎏金漱盂:</p><p class="ql-block">底刻铭文“大明万历庚申年银作局制金盂子一个重十二两”。</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素面扳沿盆:</p><p class="ql-block">盆底中心部分刻铭文一周:“大明隆庆戊辰年造”。</p> <p class="ql-block">三彩瓷觚:</p><p class="ql-block">口内侧绘菊花纹,外侧颈部绘山石、花卉、蜂、蝶、蜻蜓等草虫纹,肩部饰云头纹,腹部两侧饰官员出行图。圈足上部绘四季花卉纹,下部饰卷草纹。圈足底部有“大明万历年制”款。</p> <p class="ql-block">青花人物纹盘:</p><p class="ql-block">这件青花盘产自景德镇窑。通体胎质细腻,饰青花图案,外壁饰折枝花果纹,内壁饰一圈龙戏珠纹与云凤纹。瓷盘上面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图,可以看到韩信立于江边待渡,周围衬托着柳树、船只及缭绕的云雾,萧何策马扬鞭从远方奔驰而来。整体构图巧妙,绘画精细。外底中心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双圈双行楷书竖款。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成熟的技术条件,明代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比起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制瓷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的瓷业中心。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纹饰内容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无不入画。</p> <p class="ql-block">琢艺赏趣</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牡丹五彩四开光花卉纹碗:</p><p class="ql-block">这件青花五彩瓷碗产自景德镇窑,出水于“南澳一号”明代沉船中。瓷碗胎体轻薄,釉面光洁莹润。外壁以红、绿、黄等低温彩绘花卉纹,内壁以青花为饰,内底心双圈内绘团枝牡丹纹,外底心书“富贵佳器”四字款。“南澳一号”是隆庆开海至万历中期的外贸商船,它可能是从漳州月港出发,不幸于南澳三点金海域沉没。沉船出水的瓷器不仅是明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代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贸易交流的重要物证。万历时期,中国与南洋、西方各国的瓷器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放,中国瓷器被葡萄牙、荷兰商船源源不断地载往世界各地,成为当时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最受欢迎的手工艺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花梅瓶:</p><p class="ql-block">青花梅瓶,覆碗形盖,顶有圆钮,下有一孔眼,盖内顶部有空心柱状体。肩腹部以双线为界将花纹分作四部分,上部饰倒垂状连续如意云头饰,云头内部饰莲花纹,二云头之间饰缨络纹;第二部分饰串枝花卉纹;第三部分为梅花纹;下部饰变形莲瓣纹。盖外壁饰云纹,顶饰八宝纹。肩部有“大明嘉靖年制”款。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的瓶式,因其口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明朝的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成为了宫廷陈设品。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越来越明显,还常被作为随葬品使用。定陵中共出土8件青花梅瓶,占出土瓷器数量的一半,足以说明梅瓶在墓葬中的重要作用。它具有风水瓶的功能作用,打开地宫时,梅瓶放置于帝后棺椁四周,用来象征“四方清平,四平八稳”之意。</p> <p class="ql-block">《细金工艺》</p><p class="ql-block">金银细金工艺也称花丝镶嵌,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陷、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明代中晚期,细金工艺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运用大量宝石,色泽明丽,气质华贵。</p> <p class="ql-block">鎏金花卉纹嵌红宝石带扣:</p><p class="ql-block">万历帝服饰。背面两端有云形圆纽两个,底为灵芝花及花丝组成。四壁为卷草纹,正面中心嵌红宝石一块,周围镶珍珠十四颗。</p> <p class="ql-block">雕喜报平安金挂饰:</p><p class="ql-block">孝靖后服饰。上有小圆环,下系锁链四节。挂饰中心镂刻双喜字,下部为瓶形,瓶上刻一“安”字,喜字两侧刻“爆竹”纹,两面纹饰相同。文字与图案共同组成吉祥纹样,寓意“喜报平安”。</p> <p class="ql-block">鎏金松鹤长方形带扣:</p><p class="ql-block">这件鎏金松鹤长方形绦环出自神宗棺内,是体现明代金银细金工艺的代表性展品。金银细金工艺也称花丝镶嵌,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捶、闷、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这件绦环的背面两端有两个花丝圆形钮,应该是结带或穿带使用。绦环正面嵌五块宝石:中间为祖母绿,左右各两块红、蓝宝石,两侧焊制流云纹并且镶嵌了十二颗珍珠。四壁以花丝装饰,上有串枝灵芝纹。背面以窗格形纹为地,中心嵌了一个“寿”字,上部分两侧嵌松竹,下部嵌梅花、灵芝和仙鹤。四只仙鹤或作展翅欲飞状,或作回首状,或作单腿屹立,姿态各异、优美生动。</p> <p class="ql-block">鎏金花卉纹嵌宝石带扣:</p><p class="ql-block">万历帝服饰。云头形,背面两端有两个葵花形圆形钮。底部由葵花、云头、银锭和“卮杯”形花纹组成底托,正面中心嵌祖母绿一块,周围及两端共嵌红宝石六块,蓝、白宝石各二块,珍珠六颗。</p> <p class="ql-block">鎏金花卉纹镶红宝石带扣:</p><p class="ql-block">万历帝服饰。心字形,背面两端有两个花丝圆形钮。整个“心”字由上下两层花丝组成,四壁为缠枝花纹,正面嵌猫睛石一块,红、蓝、绿、黄宝石各一块,珍珠三颗。</p> <p class="ql-block">金籫玉坠</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白玉万字双兔如意纹金籫</p> <p class="ql-block">玉雕“童子持莲”嵌红宝石金簪:</p><p class="ql-block">孝靖后首饰。顶部有叶形金托,上嵌白玉童子,童子蹲坐式,额部较宽、面部丰圆、头戴双层荷叶形帽,双手于右侧抱一物。足下在叶形金托内嵌红宝石三块,下缀云头形白玉饰,其上刻有杂宝纹饰,两面纹饰相同。玉饰上部穿红宝石二块,下部穿红宝石、蓝宝石各二块。</p> <p class="ql-block">镶猫睛石金簪:</p><p class="ql-block">万历帝首饰。顶部附花丝云纹金托,托内嵌猫睛石一块。</p> <p class="ql-block">白玉佛字嵌蓝宝石金簪:</p><p class="ql-block">孝端后首饰。顶部饰一白玉“佛”字,下部与白玉花形饰相连,字中心嵌蓝宝石一块。</p> <p class="ql-block">嵌红宝石珍珠葫芦形金簪:</p><p class="ql-block">万历帝首饰。顶端为亚腰葫芦形金托,上镶石榴子红宝石一块,珍珠一颗。</p> <p class="ql-block">嵌红宝石金簪:</p><p class="ql-block">万历帝首饰。顶部附圆托,托上镶红宝石一块。</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刻龙纹金簪介绍:</p><p class="ql-block">孝靖后首饰。上部刻龙赶珠及流云纹饰,顶端梅花托内嵌红宝石一块,顶下部有细颈,其上饰凹弦纹三道。</p> <p class="ql-block">白玉“寿”字嵌宝石金簪介绍:</p><p class="ql-block">孝端后首饰。顶部制作有桃形、云形花丝金托及“寿”字形托,托上附有桃形、云形的白玉、红玉和绿玉饰,中心为白玉“寿”字形玉饰。每个玉饰上各嵌宝石一块,计有红宝石八块,蓝宝石六块,猫睛石一块,共十五块。在“寿”字上部有金制“卍”字两个,两侧有金叶,下部嵌珍珠两颗。明代金银首饰在类型和样式上大量增加,名称和插戴方式也越加细化。两汉以来用来挽发的折股钗,到明代已经不常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簪子。发簪虽小,却也不乏装点,有的在簪首镶嵌宝石以作装饰,有的则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多种工艺,制作出更加精细复杂的样式。定陵中出土的簪大多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形制相同,但装饰构图的方向相反,呈现左右对称的现象,这与头部左右对称式插戴有关。明廷后妃佩戴首饰,一是随年节、时令不同而变更,二是遇圣寿、大喜、大典时换戴含有相应吉庆内容的簪钗,出土首饰中丰富多彩的纹样,正是这一事实的反映。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倾向,中晚明以来形成了喜欢吉祥的世风,建筑、家具、服装、工艺品上,都以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其中就有用文字表达吉祥含义的类型,例如常见“寿”“喜”等字,体现了明朝人的追求以及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金环宝石耳环</p><p class="ql-block">孝端后首饰,下系红宝石一块。</p> <p class="ql-block">嵌红宝石仙人骑凤金簪介绍:</p><p class="ql-block">孝靖后首饰。顶部为仙人骑凤,凤昂首展翅,每翅上嵌宝石一块。仙人为一老者,骑在凤背上,面部作嬉笑状,长髯,双手持如意,肩披斗篷,并有长长的飘带自肩部过两腋垂至下部。</p> <p class="ql-block">掐丝嵌珠宝花蝶金耳坠</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祝延万寿”金簪介绍:</p><p class="ql-block">孝靖后首饰。上部焊接有“祝延万寿”四字,“祝”字为单线。“延万寿”三字为双钩线,并在其上各嵌宝石一块。顶端为一朵莲花。</p> <p class="ql-block">白玉嵌红宝石金簪介绍:</p><p class="ql-block">万历帝首饰。顶部附覆莲形白玉花金托,上嵌石榴子红宝石一颗。</p> <p class="ql-block">嵌紫晶兔金簪介绍:</p><p class="ql-block">万历帝首饰。顶部金托镶紫晶兔,背部有一金灵芝,兔蹲伏、回首、竖耳、眼镶绿宝石一块。</p> <p class="ql-block">镶珍珠梅花式金籫</p> <p class="ql-block">玉雕鸳鸯嵌宝石金簪介绍:</p><p class="ql-block">孝靖后首饰。顶部花形托上镶白玉鸳鸯,在鸳鸯腹部又嵌石榴子红宝石一块。</p> <p class="ql-block">白玉嵌珠宝花蝶金籫</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临王羲之草书手卷:</p><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署香光居士,闵行马桥镇董家宅人,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城,1589(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历官湖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太常寺正卿兼翰林侍读、礼部右侍郎充纂修《神宗实录》等,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是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书法以米芾为宗,后错综晋、唐诸帖,行、楷精妙,卓越一代,名闻朝野。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闵行区档案馆馆藏的《董其昌临王羲之草书手卷》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学研究价值。该手卷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作者是董其昌,而且还在于后经清朝收藏家沈荃收藏,近代又有书画大师程十发鉴定并题跋,此三人都是华亭人,集三位大家于一体,突显了本地历代人文的深厚积淀,源远流长,非常难得。程十发为此件的题跋为:华亭遗韻(位于绫本卷首)董华亭行书,师米襄阳、师杨凝式,下笔随意,然风华暎人。后人每师其流畅而不宗随意,不到处,每现其笔力有失凝重。观此卷独有风致,识者宝诸。丁丑元宵,程十发记。(位于绫本卷尾)</p> <p class="ql-block">青花高士图碗(明代)</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玉壶春瓶(明代)</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小罐(明代)</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研究中心藏</p> <p class="ql-block">金锭:</p><p class="ql-block">亚腰形,正面中部微凹,两端上翘呈弧形,背面平。底刻:“云南布政司计解万历三十六年分足色金壹锭重拾两委官通判张荐金户余汝贵金匠沈教”。</p> <p class="ql-block">金锭:</p><p class="ql-block">亚腰形,正面中部微凹,背面稍鼓。正面刻“九成色金十两”,背面刻“万历四十六年户部进到大兴县铺户严洪等买完”。</p> <p class="ql-block">银锭</p> <p class="ql-block">金锭</p><p class="ql-block">亚腰形,两端上翘较高,正面中部微凹,有水波纹,背面呈弧形。</p> <p class="ql-block">金锭、金饼</p> <p class="ql-block">万历通宝</p><p class="ql-block">万历通宝圆形,边缘上有郭。正方形穿,穿之两面有内郭。正面有阳文“万历通宝”。</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花卉纹盘(明代)</p><p class="ql-block">北京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麦安乐等来华,在中国传播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其见闻也被记录传回西方,重塑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从而实现了中西方在历史上的一次跨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松江府平露堂刻本</p><p class="ql-block">《农政全书》第十一卷、第十四卷(明代)</p><p class="ql-block">土山湾博物馆(徐光启纪念馆)藏</p> <p class="ql-block">取材自万历皇帝出征、出行为内容所绘制的《出警图》,打造明代沉浸式艺术画卷,再现明万历皇宫贵族出行威仪万千,声势浩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万历那年】展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解大明王朝,精美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艺术风格,更是明代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象征,为我们带来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映衬下的万历盛宴,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辉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更要珍视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