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10.11】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护理与预防攻略

晓妮老师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p class="ql-block"><b>疱疹性咽峡炎</b>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咽痛、咽峡部充血,并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或者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传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夏秋季节高发。它的病原体以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群或EV71为主。</p><p class="ql-block"><b>手足口病</b>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和疱疹性咽峡炎。它也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以柯萨奇A群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小于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p>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有什么联系 <p class="ql-block">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这一大类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相似。疱疹性咽峡炎是仅仅咽峡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而手足口病除了咽峡部位之外,还有手足、肛周、会阴等部位出现疱疹或者皮疹。</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疾病的早期治疗原则也相同。有些孩子初期就诊时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在病程中手、足、肛周等部位可能会逐渐出现疱疹或者皮疹,医生这时会修订诊断为手足口病,这并不是一开始误诊了,而是同一疾病有些症状早期还没表现出来而已。所以,他们二者关系密切,有时会难以分清彼此。</p> 孩子是怎么被传染上的呢? <p class="ql-block">密切接触传播是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都可以造成疾病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包括患儿咽喉分泌物、唾液、飞沫中的病毒。此外,还可以因饮用或食入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通过胃肠道传播。</p> 该如何护理呢? <p class="ql-block">1️⃣建议居家休息,尽量减少外出,避免交叉感染。家里要是有多个孩子,能分开尽量分开居住。</p><p class="ql-block">2️⃣多休息,多喝水,监测体温,发热伴有不舒适感时,可以口服退热药。</p><p class="ql-block">3️⃣该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自己慢慢会好,但也有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 、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所以在家时,我们除了给患儿退热之外,还需要观察有无重症表现,尤其是小于3岁的患儿,如果出现持续发热、精神差、频繁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这些症状,需警惕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需尽早就医。</p><p class="ql-block">4️⃣孩子口腔溃疡不能进食怎么办?此类患儿,咽峡部会逐渐出现较多疱疹破溃后形成的溃疡。这个时候建议给孩子吃一些软烂或者流质食物,注意要吃温凉的食物,太烫的食物会加重孩子的疼痛感。如果孩子疼痛感特别明显,抗拒进食,也可以在进食前让孩子适当喝点冷饮或者吃雪糕等,进食这些冷制品可以减轻疼痛感,接着我们再进食。如果进食太少或不进食,我们也需要请医生来评估是否需要补液支持治疗。</p> 接种疫苗了还会再得吗? <p class="ql-block">家长朋友这样问:“我都给孩子打过手足口病疫苗了,为什么还会得呢?”</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而我们接种的疫苗是EV71型病毒疫苗,此疫苗只针对EV71型病毒感染有用,所以如果我们感染了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也还是会再得手足口病的。即使这样,医生还是强烈建议有条件的家长朋友给孩子接种该疫苗,以此可以减少得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手足口病机会。</p><p class="ql-block">同样的道理,即使得过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也有可能因为每次感染不同种的肠道病毒类型而导致多次发病。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一年会得两次甚至三次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p> 如何预防呢? <p class="ql-block">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公共场所玩具后,要用流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p><p class="ql-block">2️⃣吃熟食、喝开水;家里要常通风。家里衣物、被褥经常换洗和晾晒。</p><p class="ql-block">3️⃣高发季节不要到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4️⃣对宝宝玩具、个人餐具等物品做到勤清洗,常消毒。</p> <p class="ql-block">编辑排版:空军大连蓝天幼儿园保健室</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