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节日期间,与朋友相聚的路上,看到华侨历史博物馆,出于好奇,便惦记上它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坐落在东城区北新桥三条,不可谓不繁华的地段,我去的那天却静悄悄地,没有一丝喧嚣。</p> <p class="ql-block">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由陈嘉庚先生于1960年倡建,后几经延宕。于2005年立项建设,2011年动工兴建,2014年10月竣工,201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接待观众。</p> <p class="ql-block">诺大的一个展览馆,除了三两个工作人员,从始至终,就只有我一个人,放慢脚步,静静地从地下一层,走到三层。</p> <p class="ql-block">信息量可真不小啊!从秦汉至隋唐移民发生时期开始讲起,丝绸之路、玄装西行(627年)、鉴真东渡(天宝元年742)全部包含其中啊!一部中国史。</p> <p class="ql-block">从1800~到1925年共计700万契约劳工出国。被贩运到南洋各英国、荷兰殖民地(如邦加、勿里洞开锡矿、马来亚种橡胶、婆罗洲垦荒等),南美洲的古巴(种甘蔗)、秘鲁(挖鸟粪)、巴西(种植、开矿),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修铁路、开矿、淘金),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淘金、在种植业做工),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南非、毛里求斯,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大溪地)、西萨摩亚、斐济、瑙鲁、夏威夷等,几乎遍及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在残酷的压榨下,很多人客死他乡。据估计,1800到1925年出国的700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契约</span>中,大约有100万丧生,30万受伤致残。幸存下来的人在工作期满并偿还债务后,绝大部分留居当地,从事小商贩、洗衣、餐饮、裁缝、种植等社会底层的劳作。在侨居国,他们还要不时面临"排华"恶浪,其生存和发展之艰难可想而知。正是他们形成了近代中国大批海外侨民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span>《桥·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洋洋洒洒铺满了二层楼。</span></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前两天刚刚看完林徽因传,书中多次提到梁启超,鉴于惯性思维,多了份上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遥远的过去,遥远的人物,但在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这辈子没白活。</span></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在政治、文化、学术、思想、史学、新闻、教育等方面,都作出卓著的贡献,于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公认的"维新领袖"、"思想巨星"、"学术巨人"。</p> <p class="ql-block">1898年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历时103天维新变法宣告失败。</p><p class="ql-block">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的精神和主张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1898年至1912年,寓居日本的十四年,是梁启超一生中最重要的岁月之一。</p><p class="ql-block">看了展览才知道,诸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社会主义、共和、进步、演说、革命等等,是梁启超从日语引进的外来词。</span></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逃亡期间,参与三所华侨学校的建设和办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横滨大同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1899年3月,横滨大同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礼。康有为亲书“大同校”匾额。梁启超到日本后,直接参与了大同学校的领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大同学校设有国语、英文、算术等9个科目,首创男女同班制度。</p><p class="ql-block">国语课曾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诗集作为教材。1899年,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成书后,也成为了大同学校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京大同高等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通过梁启超多番奔走和筹资,在日本横滨华侨曾卓轩、郑席儒等资助下,1899年9月,东京大同高等学校终告成立,梁启超亲任校长。学校相继更名为东亚商业学校和清华学校。</p> <p class="ql-block">蔡锷<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梁启超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入读东京大同高等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看到蔡锷,想到小凤仙,才子佳人啊!一人是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大名鼎鼎、威震华夏的松坡将军,一人则是八大胡同里风尘女子,在特殊的时代下,竟产生了触动人心的感情,一个侠骨柔情,一个情深谊厚,至今仍在流传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神户华侨同文学校</p><p class="ql-block">1899年5月24日,梁启超到神户中华会馆发表演说,积极宣传创办华侨学校的必要性。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神户华侨同文学校于1900年成立。</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初代总理是粤籍华侨富商麦少彭。</p> <p class="ql-block">1906年至190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汤觉顿</span>任校长,1908年至1909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玉涛</span>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和汤觉顿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校徽和校歌</p> <p class="ql-block">建校初期招收男女学生,设立附属幼儿园。1906年12月,梁启超从横滨移居神户须磨,其子梁思成时年6岁,在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就读,并于1911年毕业。</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梁启超就曾接触介绍西方知识的书籍和报刊,开阔了他的知识视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参与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和《时务报》等刊物。避居日本后,继续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p> <p class="ql-block">日本十四年梁启超的著作和刊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少年中国说》</span></p><p class="ql-block">1900年,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深入肺腑的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民丛报》</span></p><p class="ql-block">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是他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1907年11月停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号,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于他之手。</p><p class="ql-block">在创刊词中称:"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其所撰长篇政论《新民说》,是当时较有代表性而影响广泛的文篇,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与必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小说》</span></p><p class="ql-block">1901年11月,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本横滨(后改在上海出版)</span>主持创办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小说》</span>,是中国最早专门刊载小说的期刊。《新小说》于1906年1月停刊,共出24期。</p> <p class="ql-block">1903年饱含深情地写下了《爱国歌四章》,旨在唤醒民众爱国热情,团结振奋,挽救民族危亡。</p><p class="ql-block">《爱国歌四章》还在大同学校谱了曲,让学生演唱。</p><p class="ql-block">《爱国歌四章》前两章:</p><p class="ql-block">泱泱哉!吾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吾国民。可爱哉!吾国民。</p><p class="ql-block">芸芸哉!吾种族。黄帝之胄尽神明,漫昌漫炽遍大陆。纵横万里皆兄弟,一脉同胞古相属。君不见,地球万国户口谁最多?四百兆众吾种族。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还著述了《新民说》、《新史学》等宏篇巨论,发起“史界、诗界、小说界革命。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p> <p class="ql-block">1905年,在《新民丛报》发表《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宣扬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中创造辉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学者普遍认为是华侨研究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1907年10月,在东京组织政闻社,期望推动清廷实行君主立宪,速开国会,建设责任政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流亡日本的14年中,先后远赴夏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深入各地侨社宣传维新思想。</p><p class="ql-block">1899年12月至1900年7月,梁启超曾赴檀香山,号召当地华侨支持维新事业。</p> <p class="ql-block">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应当地华侨邀请到访澳大利亚,半年之间,曾到访有中国人居住的大小城镇约二十处,如悉尼、墨尔本、珀斯、阿德莱德等。</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澳洲</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对梁启超的访问普遍采取欢迎的态度,会见了西澳大利亚州总督等官员,这有利于缓解华侨与白人之间紧张的对峙关系。</p> <p class="ql-block">1901年5月启程离开澳洲悉尼,返回日本。</p> <p class="ql-block">1903年3月,应美洲华侨邀请,赴加拿大、美国考察游历。</p> <p class="ql-block">11月,回到日本横滨。撰写《新大陆游记》。</p> <p class="ql-block">在日期间,他先后在日本东京、横滨和神户等地居住,其中横滨和神户是当时日本最主要的华侨聚居城市。</p> <p class="ql-block">1906年,与家人居住在由华侨借出的位于神户郊外须磨海滨的一幢别墅中。因山庄依山傍海,可以听到海涛声与山上的松涛声,梁启超将其命名为"双涛园"。</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的十四年中,有五名子女出生,包括梁思成、梁思永(生于澳门)、梁思忠、梁思庄、梁思达。梁家的孩子较多,十分热闹,梁启超称他们为"双涛园群童"。</p> <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0月,梁启超由日本归国。</p> <p class="ql-block">1917年,辞去北洋政府内阁财政总长职务,决心致力于学术。1918年11月,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12月28日从上海启程,前往欧洲,开启欧洲之行。</p> <p class="ql-block">在参加巴黎和会之时特别关注青岛问题。</p> <p class="ql-block">持续对欧洲社会历史开展研究,撰写不少关于欧洲历史、地理、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更是主张推动中国参加"一战",支持段祺瑞对德宣战。这个有点过分。</p><p class="ql-block">为了开启国民意识,于1914年至1915年间,撰写《欧洲战役史论》。</p><p class="ql-block">在该书"序言"中指出:"今之战,殆全世界人类相互之战也,与一域中国与国相互之战既异,与一国中人与人相互之战更异"。</p> <p class="ql-block">此后,撰写《欧战蠡测》,是对《欧洲战役史论》进一步补充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孤悬海外"的梁启超,1899年作《忧国与爱国》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既欲哭之,又欲歌之。"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情爱意。</p><p class="ql-block">但是,让我十分不解和遗憾的是,戊戌变法,谭翤同六君子走向刑场,英勇就义,而发起变法的康梁却逃亡海外……</p><p class="ql-block">或许典型的文人真的不适合政治和革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附:梁启超海外主要经历年谱</b></p><p class="ql-block"><b>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26岁</b></p><p class="ql-block">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10月,流亡日本。12月,创办《清议报》于日本横滨。</p><p class="ql-block"><b>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27岁</b></p><p class="ql-block">9月,成立了东京大同高等学校。1899年12月至1900年7月,赴夏威夷檀香山筹款。</p><p class="ql-block"><b>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28岁</b></p><p class="ql-block">神户同文学校创办。撰文《少年中国说》。10月,前往澳洲。</p><p class="ql-block"><b>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29岁</b></p><p class="ql-block">5月,启程离开澳洲悉尼,返回日本。</p><p class="ql-block"><b>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30岁</b></p><p class="ql-block">2月,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11月,创办《新小说》杂志。著《新民说》、《新史学》等宏篇巨论,发起"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于《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p><p class="ql-block"><b>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31岁</b></p><p class="ql-block">3月,应美洲华侨邀请,赴加拿大、美国考察游历。11月,回到日本横滨。撰写《新大陆游记》。</p><p class="ql-block"><b>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35岁</b></p><p class="ql-block">10月,在东京组织政闻社,期望推动清廷实行君主立宪,速开国会,建设责任政府。</p><p class="ql-block"><b>1912年(民国元年癸丑)四十岁</b></p><p class="ql-block">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0月,由日本归国。</p><p class="ql-block"><b>1918年(民七年戊午)四十六岁</b></p><p class="ql-block">12月,从北京出发,开始了欧洲游历。</p><p class="ql-block"><b>1919年(民国八年己末)四十七</b></p><p class="ql-block">2月,抵达法国巴黎,</p><p class="ql-block">3-4月,向巴黎和会请愿,力争山东主权;同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到关键性作用。</p><p class="ql-block">7月,前往比利时</p><p class="ql-block">8月,前往荷兰、瑞士</p><p class="ql-block">9月,前往意大利</p><p class="ql-block">12月,前往德国</p><p class="ql-block"><b>1920年(民国九年辛酉)四十八</b></p><p class="ql-block">1月,由巴黎归国。</p><p class="ql-block">3月,抵达上海。</p><p class="ql-block">开始专注于著述和讲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梁启超家人篇</b></p> <p class="ql-block">左一大夫人李蕙仙</p> <p class="ql-block"><b>梁启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启超长弟,</span>1893年入广州万木草堂,从学于康有为。后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毕业后返国,先后任交通大学及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训育主任、中国银行驻京监理官、青岛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词学》二卷、《中国韵文概论》三卷、《曼殊室随笔》五卷等。</p> <p class="ql-block">长子梁思成及其妻子林徽因</p><p class="ql-block"><b>梁思成</b>(1901-1972),<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于日本,</span>著名建筑学家。</p><p class="ql-block">早年入清华学堂学习,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建筑系。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p><p class="ql-block">1945年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年赴美讲学,考察建筑教育。1947年,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建筑教育,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建筑人才。</p><p class="ql-block"><b>林徽因</b>(1904-1955),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才女、名媛,心中的女神,国徽设计者之一,参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并对传统的景泰蓝工艺进行了改造。</span></p><p class="ql-block">1924年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p> <p class="ql-block">长女梁思顺及其丈夫周希哲</p><p class="ql-block"><b>梁思顺</b>(1893-1966),字令娴,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薇馆词选》。</p><p class="ql-block"><b>周希哲</b>,曾任中国驻菲律宾、缅甸、加拿大领事和总领事。</p> <p class="ql-block"><b>次子梁思永</b>(1904-1954)</p><p class="ql-block">著名考古学家,生于澳门。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毕业后回国参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主持河南安阳殷墟发掘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躺在病床上仍主持考古所的工作,热心培养青年一代。</p> <p class="ql-block"><b>三子梁思忠</b>(1907-1932)</p><p class="ql-block">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回国后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军官。1932年患腹膜炎,被贻误治疗而去世,年仅二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和妹妹在去美国的邮轮上。</p> <p class="ql-block"><b>次女梁思庄</b>(1908-1986)</p><p class="ql-block">著名图书馆学家,生于日本。1926至1930年间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0至1931年就读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p><p class="ql-block">1980年,梁思庄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赴菲律宾参加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p> <p class="ql-block"><b>三女梁思懿(</b>1914-1988)</p><p class="ql-block">主要从事社会活动。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曾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后参加学生流亡队伍。1941年,梁思懿赴美国学习历史。1949年,她在太平洋彼岸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立即回国。先后在山东医学院、山东省妇联工作,后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p> <p class="ql-block"><b>五子梁思礼</b>(1924-2016)</p><p class="ql-block">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最小的孩子,生于北京。1941年赴美留学,获普渡大学学士学位,接着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梁思礼回国,参加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负责起草运载火箭的长远规划。</p><p class="ql-block">数十年来,亲自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于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番外 林徽因</b></p> <p class="ql-block">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p><p class="ql-block">民国有很多才女,大多是写诗文的作家,而林徽因却与众不同,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曾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并对传统的景泰蓝工艺进行了改造。</p><p class="ql-block">林徽因的文学成果也极为丰硕,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俱为佳作,如珠玑一样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p><p class="ql-block">她去世后,为纪念她在建筑上卓越贡献,国家为她塑造了一尊雕像。</p><p class="ql-block">林徽因的生命虽然短暂,却那么璀璨夺目,她天赋异禀,在建筑和文学方面都如此大的成就,让人望尘莫及。</p><p class="ql-block">她品尝到了初恋的罗曼蒂克,婚姻的幸福,同时又拥有金岳霖柏拉图式的爱情,让许多女子羡慕不已。是名副其实的奇女子。</p><p class="ql-block">那些风花雪月的闲言碎语,在才华和贡献的光影交错中,“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p><p class="ql-block">“你是一树一树的花,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你竟已遥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