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天下之孤身单骑走中华全记录》第165期:河北(邯郸丛台公园武灵丛台七贤祠碑林据胜亭赵武灵王像)

林福益

&nbsp; &nbsp; &nbsp; &nbsp; 本期内容重点集中聚焦2015年2月14日下午在河北省邯郸市区的游踪,焦点在于武灵丛台、七贤祠。<div>&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不仅因为著名的“邯郸学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更主要的是,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新政,印象尤为深刻。而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内的武灵丛台就是"胡服骑射"的发生地!</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此外,该园内的七贤祠里供有廉颇、蔺相如等7位古代贤达。而两人之间“负荆请罪”、“将相和”以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美谈。</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邯郸"之名,最早见于古本《竹书纪年》。现在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晏的解释作为来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它的意思是:邯郸之名源自邯郸山。在东城下,有一座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故名邯单。因城廓从邑,故在"单"旁加"邑",而成为“邯郸”。</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邯郸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其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邯郸古中皇山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而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山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邯郸学步”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此外《汉书·叙传上》也有记载:“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故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在燕国寿陵有一个少年,家境殷实,却总是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严重缺乏自信心,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甚至认为自己走路姿势也没别人好看。有一天,他在街上听见有人在议论,说什么“邯郸人走路,那才真正叫做美啊!”无意中又触到他的敏感神经。他疾步上前,想问个明白。可别人没理他。</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终于有一天,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揣了些碎银,瞒着家人,大老远跑到邯郸学别人走路来了。在他眼里,什么都新鲜,小孩的、老人的、妇女的……什么人的步姿他都模仿、学!不到半月功夫,身上带的盘缠花光了,而他连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忘记了,最后只好一路爬着回去。</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二】</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邯郸市丛台公园位于该市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0亩,公园中有一个丛台湖,湖面约40亩。“丛台”并不是单一的台,而是许多亭台楼阁连续成片,颜师古《汉书注》称“连接非一,故名丛台”。其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当年赵武灵王观看宫廷歌舞、检阅兵马操练之地,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的丛台是明清以来修复的建筑。</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前295年),赢姓赵氏,名雍,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他是一名很有作为的君王,被梁启超赞为"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第一伟人"。他在位期间,强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下令全国人民抛弃长袍宽袖,改穿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所谓“胡服”,就是衣短袖窄,类似西北戎狄之服,故名之。而推行新政的起因竟然是,此前在与中山国的高城(今邢台柏乡)一战中,赵国几乎战败。</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胡服骑射果然令赵国强盛起来,最终灭了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而他本人却在公元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因传国于王子何而引发夺位之争,导致他被幽禁并饿死在沙丘异宫之中,死后谥号为武灵王。</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三】</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位于武灵丛台北侧的七贤祠,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七贤而建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三忠祠”和“四贤祠”。</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三忠”即营救赵氏孤儿的韩厥(生卒年不详,亦称韩献子。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程婴(?--前583年,春秋时晋国义士。赵武报仇后,婴自杀以报杵臼)、公孙杵臼(生卒年不详,赵盾门客。为救赵氏孤儿,自己献出生命)。</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四贤”为廉颇(生卒年不详,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蔺相如(前329--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赵奢(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军事家)。</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赵氏孤儿”故事的梗概是:晋景公武将屠岸贾仅因为其与忠臣赵盾不和、又嫉妒赵盾之子赵朔成为附马,竟然杀灭赵盾家族300余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屠岸贾又丧心病狂,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两人自己的儿子为代价,成功保住了赵氏最后血脉。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武终报前仇。</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价值连城、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壁微瑕等成语均出自该篇。</div> <b>【版权所有,侵权必究】</b> 美丽邯郸欢迎您! 是赵武灵王吧? 邯郸中华大街。 中华大街上的法国梧桐。 桐2。 丛台公园。 丛2。 丛3。 丛4。 丛5。 丛6。 丛台公园正门。 善行河北,温暖邯郸。 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塑像。 丛7。 丛台湖。 七贤祠。 祠2。 七贤像。 武灵丛台(远)。 武2。 丛8。 武3。 武4。 武5。 入口。 武6。 瓷画。 武7·俯瞰。 俯2。 武灵旧馆。 赵武灵王像。 像2。 武8。 渐入佳景。 据胜亭。 到顶了。 武9。 武10。 神树? 像3。 俯3。 武11。 湖2。 武12。 武13。 武14。 武15。 武16。 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