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廉历 | 李沆:不置豪宅不告密

天正

<h3> 李沆,字大初,洺州肥乡(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北宋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两朝名臣,历任著作郎、右补阙、知制诰、翰林学士、太子宾客,真宗时位至宰相,人称“圣相”。</h3></br> <p class="ql-block">  李沆年少时爱好学习,器度博大。公元980年,李沆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后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宋太宗非常赏识他的风度才华,提拔他为给侍中、参知政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995年,寿王赵恒(宋真宗)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被太子敬重有加。真宗继位后,北有辽国不断骚扰,西有西夏虎视耽眈,内有益州(今四川成都地区)王均叛乱,国家内外交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维护稳定的局面,李沆殚精竭虑。他埋头工作,寡言少语,尤其不喜欢客套之辞,有人送他“无口葫芦”的外号。弟弟李维把这个说法转告他,他说:“我不是不知道人家的议论,只是士大夫们的真知灼见,大都在朝堂上或奏折中表达了,政令也都能下达各部门,其他有什么可说的呢?加上现在北有契丹,西有夏人,国家大事繁多,必须逐项研究对外防御、对内稳定之策。像朝中李宗谔、赵安仁这样的人才,我与他们交谈,尚无法得到什么启发,更何况平常谈天说地,讨论是非功过,难免互相吹捧,这是我不愿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沆善于识人,乐意推荐提拔人才,但也有严格的选拔标准。他尤其不喜欢那些急功近利,希望通过拍马屁、套近乎得到升迁的人。真宗曾经问他治理国家应该首先注意什么,李沆说:“不要选用轻浮浅薄、好大喜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秘书监胡旦因故被贬商州,很长一段时间未被重新启用。因为曾与李沆同为知制诰,胡旦听说李沆成为参政知事,就想攀关系。他以祝贺李沆拜相为由,给他写了一封贺信,信中把李沆捧上了天,却连带贬低了其他官员。李沆一看,十分不悦:“我难道真像信中说的那么优秀吗?不过是机遇好罢了。在人后挖苦,是我不能接受的,更何况为了夸奖一个人却说其他人的短处。”李沆任宰相期间,胡旦始终没被重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寇准与丁谓的关系很好,多次向李沆推荐他,但李沆都没有任用。寇准询问原因,李沆说:“看丁谓的为人处事,怎么能让他身居高位呢。”寇准不以为然,李沆笑着说:“以后你如果后悔了,就会想起我说的话。”后来,寇准果遭丁谓陷害,才信服李沆的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沆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心底无私。当时,士大夫流行给皇帝写密奏,对谁有意见,就到皇帝那奏一本,反正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李沆从不写这样的奏折。宋真宗问他:“大家都写密奏,为什么独独不见你的?”李沆回答:“我是宰相,公事都能开诚布公,何必用密奏?那些向您呈密奏的,不是挑拨离间,就是花言巧语,我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怎么会去效仿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沆为人正直谨慎,生活节俭朴素,身为一朝宰相,对物质财富看得十分淡然。史载,他家的房子非常狭小,府第门前只能容下一辆马车掉头,显得特别寒酸和不方便。有人认为不称宰相之位,建议他修建一所气派的大宅。李沆却笑道,这里作为宰相议事厅确实窄了些,但是传给子孙,用来祭祀、行礼、过日子足够宽敞了。有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一下住宅,他未曾回答,直至其弟又作催促,他才说出心中的想法,我们食朝廷厚禄,还有赏赐,自然可以为自己盖深宅大院,但世间之事,安能求得圆满无缺与尽如人意?修建住宅,须用一年时日,太费时费力,“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李沆力戒骄奢之心,在他眼中,房子就是一个蔽所而已,能遮风避雨就行。然而,当今有些人的精神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而随之充实。特别是一些被查处的干部,大把捞钱,四处置房,生活奢靡,贪得无厌,最终把住所变成了牢房。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