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医,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p> <p class="ql-block">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p> <p class="ql-block">中医学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p> <p class="ql-block">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巨大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p> <p class="ql-block">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p> <p class="ql-block">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p> <p class="ql-block">炎帝率领众先民战胜饥荒、疾病,使中华民族脱离了饥寒交迫、患病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药医,并且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年的日子。如今,海内外亿万中国人民皆以黄帝轩辕炎帝神农为祖,炎黄子孙自谓。</p> <p class="ql-block">药用植物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p> <p class="ql-block">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药用部分各不相同,有些植物全部入药;有些部分入药;还有些需要提炼后入药。</p> <p class="ql-block">中草药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中药主要由植物药和矿物药组成。</p> <p class="ql-block">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p> <p class="ql-block">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p> <p class="ql-block">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p> <p class="ql-block">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p> <p class="ql-block">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p> <p class="ql-block">极具典型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p> <p class="ql-block">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p> <p class="ql-block">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p> <p class="ql-block">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p> <p class="ql-block">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p> <p class="ql-block">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p> <p class="ql-block">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湿热条辨》、《本草纲目》。</p> <p class="ql-block">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〇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〇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p> <p class="ql-block">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精于手术。“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华佗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p> <p class="ql-block">华佗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p> <p class="ql-block">《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p> <p class="ql-block">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杂病论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581-682,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 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到内、外、儿、妇、针灸等各科疾患,进行全面总结,写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医学名著,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孙思邈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苦家里,家境贫穷,少年聪慧,父母有病无钱医治。 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孙思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穷苦百姓治病,孝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中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中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p> <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中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p> <p class="ql-block">苏颂是北宋中期官员,除了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与天文机械制造家,还是杰出的药物学家,尤其是中药方面。苏颂,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城关人(现厦门市同安区,1020年12月-1101年6月)。10岁随父入都,少时学习勤奋。宋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苏颂初授汉阳军判官。后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务。苏颂博学多才,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政绩。他与刘禹锡、林亿等编辑补释了《惠佑补注神农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备千金方》等书。又独立编著了《本草图经》21卷。这部书引用来以前文献200多种,集历代药物学著作和中国药物普查之大成,记载了300多种药用植物和70多种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以及大量重要的化学物质,记述了食盐、钢铁、水银、白银、汞化合物、铝化合物等多种物质的制备。</p> <p class="ql-block">中医的望闻问切,归宗都是要调理病人机体,而服药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中药的煎煮炮制,使其药性发挥到最大化。因而尝试成为第一步骤。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相称,诸如 “同仁堂”“济生堂”“长春堂”“四知堂”等。有些药店演变到后来发展成制药厂,仍然保留着这些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馀堂”、石家庄的“乐仁堂”、安阳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扬四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医圣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对参加察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肖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他参加了考试并且中了“举人”。在建安年间(公元l96—219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p> <p class="ql-block">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病,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中西医结合是指结合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以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结合和相互补充,实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减轻疾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等目标的一种医学治疗方法。</p> <p class="ql-block">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p> <p class="ql-block">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p> <p class="ql-block">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p> <p class="ql-block">最后,以我在2005年在我工作的地方拍摄的一幅鸢尾花照片作为本次美篇的结尾。</p> <p class="ql-block">《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鸢尾:“鸢尾,味苦,性平。”鸢尾有消解心腹结块,祛除水湿的功效,主治蛊毒、鬼疰等较为严重的传染病。鸢尾叶片碧绿清脆,花形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鸢尾花主要色彩为蓝紫色,有“蓝色妖姬”的美誉,由于鸢尾花香气淡雅,可以用于调制香水。鸢尾在中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在爱情里面,鸢尾花代表恋爱使者,鸢尾的花语是长久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