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古镇红色文化元素:余筱仙回忆在涡亳县工作

霞光依依

<p class="ql-block">获悉涡亳县政府县长余筱仙的事迹,是早年整理抗战民主校长程广镇的事迹时得知,便在其外孙杨红光引领下去了亳州机场所在地的涡阳县标里镇涡亳县政府旧址的崔楼村,进行考证。走进村子,大凡上岁数的老人都知道当时的县长,有位名字叫余筱仙的,也写作“余小仙。就这样这位县长的名字根深蒂固在脑海里,后在孔夫子旧书网偶然发现《劲松——余筱仙纪念文存》,便毫不犹豫购回。其生前《回忆在涡亳县工作》一文也收录其中,鲜活的文字,经多次考证,真实可靠。值本年度中秋国庆长假之后,亳州市家文化工作站和老子故里涡阳县专家宣讲团走进机场古镇标里团结村,感触颇多,愿新时代新征程的我们时刻缅怀先辈丰功伟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故收存整理,以飨读者。——题记。</p> <p class="ql-block">涡亳县地处涡河以南,办公地在涡阳县标里乡新德公社崔楼,由亳、涡两县属地组成,西至张信溜集,经曲河、古城到龙德寺公路与二分区鹿亳太县接壤;东以涡阳城至公吉寺、张村一线为界。据1948年征编统计,全县7个区,120个行政村,1425个自然村,54555户,234307人,835138亩土地。大的集镇有城父、大杨、十九里、油河、师店、立德、标里、新德、花沟、孙店、公吉寺、临湖、高公庙、李村寺等。</p> <p class="ql-block">一、涡亳县的建立</p><p class="ql-block">1946年12月12日,豫皖苏区党委和军区在平岗成立,巩固了一分区,建立了二分区,恢复了三分区(原苏皖边区),工作顺利开展起来。二分区于1947年春建立了阜北县、鹿亳太县,开展了游击活动,打击了地方敌顽,开辟新区工作取得很大成绩。1947年春豫皖苏三地委为配合二分区开展涡南新区工作,指示雪涡县委成立涡南区,由武建周同志任区书,祝复华同志任区长。后又改为涡南办事处,武建周任办事处主任,对涡南进行工作。5月地委指令龙山部队,进军涡南,横扫地方土顽。为了给开展涡南工作创造条件,留副团长陈浩、政治部主任徐爱民带领五连(连长尚文华)坚持涡南游击活动,继续打击土顽,支持新建立的洛河区,扩大武装,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7月3日,豫皖苏三地委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在涡南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成立涡亳县,加强领导力量,更好地配合二分区开展新区工作。任命余筱仙为县长,胡仙洲为副县长,地委组织部长姚子健兼县委书记。以宿西县和涡南办事处干部作为区乡政府干部,6日,余、姚、胡奉命南来,带领干部于12日到达古城,与龙山部队陈浩、徐爱民,洛河区区长朱怀明等会合,15日在古城南柴大庄宣布涡亳县成立,为保密工作,办公地却安置标里区新德公社崔楼村</p> <p class="ql-block">二、主要战斗及其武装力量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主要战斗</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为了开辟涡南地区,三分区指令二支队(后改为11团代号龙山)挺进涡南,沉重地打击了土顽。建立了我第一个区政府洛河区,区长朱怀明,区队长林保友指导员田慰民。洛河区在龙山部队五连支持下,依托鹿亳太县的古城区、积极活动,扩大了武装(四个班)开辟了地区,为7月成立涡亳县创造了条件。7月10日刘邓大军配合豫皖苏独立旅攻打亳县,土顽蒋聚五(六秃子)部2000人逃至城父大杨一带。</p> <p class="ql-block">9月初敌人组织涡阳、亳县、阜阳三县武装对我围剿。8日我县大队与龙山部队,在焦庙与亳顽六秃部进行战斗,激战数小时,歼敌一个乡队。是夜我大队又与龙山五连配合鹿亳太大队北去十字河伏击亳敌未成。10月份我陈粟大军南下攻占涡阳,亳顽蒋六秃部逃回亳城,形势好转。20日后,新五军自南北来,行军横宽20里,由土顽蒋六秃部积极配合对我搜索。我避其锋芒西去白马驿(当时副县长胡仙洲在白马驿做棉衣)。24日,我县大队配合鹿亳太大队进到十字河伏击其尾部。11月1日,三分区来涡南,清土顽,消灭了城郊、三河两个敌镇公所,毙其镇长。围困蒋六秃部于张信溜集东刘湾,击毙亳顽三区区长刘洪昌。这一扫荡,消灭了亳顽三区(刘洪昌),赶跑了亳顽五区(蒋六秃),沉重地打击了亳县土顽我各区乘此有利形势,积极活动,宣传群众,扩大武装,并进行争取瓦解敌人工作。涡阳孙店、标里两个顽乡公所遭我袭击后远逃。</p> <p class="ql-block">1947年底,六分区成立后,分区11团将住花沟集上的顽敌——涡阳联防队许发传部四个连全部消灭,首战告捷,为涡亳县开辟花沟等地工作,扫除了障碍。分区首长李浩然、何啟光率领11团乘胜前进挥戈东下,支援涡阳县开辟新区。1948年2月12日(一说是民国1937年农历2月10日)刘邓大军十一纵攻克亳县城涡亳县集中县区武装统一编队,由分区指挥县委副书记王怀仲同志带领,在溜集到大寺集一线截击逃敌,围攻蒋六秃部于某村,因墙高濠深未攻克。</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县大队只有一排的人枪了,番号不动,仍称一连。立德寺青年学生田义芝。组织了人枪20多,积极要求参加工作编为县大队二连。经过连队积极自扩,区队上升等措施,至1948年3月,一连、二连已成为充实的连队了。何大庄会门何老显组织10余人枪作为警卫武装随县府活动。六分区成立后,形势发展很快,涡亳县的武装也随之日益发展壮大。六分区对涡亳县武装发展非常关心先后调来李子春和赵洪大两同志为大队副,加强领导。他们任职时间虽短,却都积极带领连队活动,加强训练,加强教育,使连队军事、政治素质提高很快。 1948年3、4月间,六分区又调来张道祥同志任大队副,杨明海同志任大队副政委,县长余筱仙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姚子健兼大队政委。至此,县大队领导班子充实健全。大队部建立了供给科,设立了被服厂,使部队供给工作向制度化迈进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2.武装力量发展概况</p><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涡亳县成立时,由雪涡县涡南办事处武装30多人,与洛河区区队四个班合编成县大队一连连长林保友、指导员陈挺三分区调来李子春同志任大队副。这个连队在县委书记姚子健,大队副李子春的指挥下,在龙山部队五连的配合下,为开辟涡亳县新区作贡献。八月涡南工委成立。涡亳县大队(只一个连)编为淮上支队,作为涡南工委武装后我们将立德区队调为县大队新一连。10月12日豫皖苏六分区成立、涡亳县队属六地委领导。同时新建涡阳县。六地委决定从涡亳县大队抽调一个排的武装支持涡阳县开展新区工作会议由分区司令员李浩然主持,我们表示坚决执行地委、分区决定如数调给。</p> <p class="ql-block">涡亳县初成立时,对敌斗争是紧张的。东有涡阳联防区许传法住花沟义门等地;北有亳顽刘洪昌、蒋六秃子等盘踞在城父、大杨、张信溜、新德集等地。蒋六秃子人枪千余,是我开辟工作最大的顽敌 ,也是我武装斗争最不易对付的狡敌。他曾远道奔袭鹿亳太县府于店集附近。紧张的敌我斗争事实教育了我各级干部,提高了对敌斗争的认识,增强了武装斗争观念。机关干部活动到哪里,扩军参军工作就宣传到哪里,动员到哪里,使部队逐步发展壮大。到1948年4月,连同区队上升,已组建三个充实的连队,加上大队部的警卫、通讯供给人员,全大队已有400人。7、8月间,遵照分区指示,由田慰民(新德集西田楼村人。)负责将大队的三个连上升到独立旅35团。</p> <p class="ql-block">1948年2月,为加强六分区武装力量,上级决定将三分区四支队改编为12团。团长蒋翰卿、政委霍大儒属六分区领导。同月12团渡涡河南来经佛君庙与亳顽蒋六秃部遭遇。在六分区参谋长田枫同志指挥下,歼敌700余人,缴获众多武器。蒋六秃被当场击毙。12团交给涡亳县俘虏78人,经审查均系蒋顽亲信,民愤极大,全部枪毙于刘竹园村。佛君庙战斗的胜利,使三、六分区联成一片.使涡亳的武装斗争由对亳县、涡阳两面斗争。变为对涡阳的一面斗争,成了六分区较为稳定的后方。由佛君庙漏网的蒋六秃残部,逃往涡阳附近,又集合起来约三四百人,企图卷土重来、对我侵犯。我部获讯后,于4月初由大队副张道祥、副政委杨明海带领,在城父寨东头洛河大桥进行伏击,敌被击溃,生数十人。为了配合军事胜利,开展政治攻势,涡亳政府于3月20日、4月28日两次布告宽大政策,争取匪顽,收到很好效果。</p> <p class="ql-block">1949年元月,根据上级指示,涡亳县进行一次大的扩军运动。在淮海战役胜利鼓舞下 ,在“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参军光荣、军属光荣”的号召下,经全体干部深人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出现了父亲送儿子,一人带多人参军的热潮。立德区宋郢乡大王庄贫农王应举送两个儿子参了军,师店区陈大店陈小唐带4人参军。大杨区区长朱继典时年40岁,身小力薄,为了说服一个青年参军,甘愿作马,背驼这个青年城父区一百人的任务,完成了160人 ,师店区100人的任务完成120人。</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胜利地完成了700人的参扩任务。400多人组成四个连队,充实到县大队 ,200多人分配到各区加强区队。为了扩大主力,解放全中国,县大队新扩的四个连,由余筱仙动员,徐爱民前来接收,上升到18军。淮海战役结束后,我们又将7个区队及县警卫连整编为三个连,计300多人,由大队副政委带领上升到阜阳军分区独立一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涡亳县武装三次上升主力部队,达10个连1100 多人,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政权建设和主要工作</p><p class="ql-block">1.政权建设。涡亳县的县区政权是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逐步建立健全的。(1)1947年7月15日涡亳县成立。初建县时,县政府只设有财粮科,由谢业成同志负责筹办供给工作。成立的4个区,人员也不充实。这四个区的干部配备是:一、大杨区,区委书记梁文彬。这个区当时依托涡亳开展工作。8月份梁文彬同志被广顽俘去,在亳县壮烈牺牲。二、洛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武建周同志,副区长朱继典,农会主任刘锦堂(后调临湖区),财粮员李光霞。三、立德区缺区委书记 ,区长朱怀明(后调到县大队作亳县情报工作) ,继任谢业成,副区长李登云 ,副区书余本生(定凤嘉干部后调走)区队副程祥如,指导员田慰民。四、孙店区,区委书记杨金辉(后调任颖上县副书记),区长祝复华,副区长王文义。建立四个区同时成立一个武装工作队约7至8人 任务是武装宣传,争取群众。队长徐爱华 ,队员有宿西干部徐清言、董运乾等 ,8月“定凤嘉”干部二人参加。</p> <p class="ql-block">在8月的一天,工作队活动到淝河北王塘坊,他们思想麻痹,中午休息时没设岗,被冒充阜北县派来联系的武装敌人捕去。徐爱华、董运及”定风嘉”干二人、全被杀害。这是开展涡亳县工作最早牺牲的四烈士(也可能是6人)。8月、唐晓光同志带领“定凤嘉”干部约10人,回“定风嘉”进行恢复工作,因淮河难渡留涡亳县。三地委为发挥这些干部力量、开展涡南工作,同意成立涡南工委。唐晓光任工委书记,姚子健任工委副书记董某任组织部长(解放后任寿县县书,后任六安地委组织部长)其他干部实到涡亳县、区政府工作,如徐某任涡亳县副书记(解放后任阜阳县第一任公安局长,现在鞍山)余本生任立德区副区书区区长(现在蚌埠市供销社)另一人参加县武工队。当时还将涡亳县大队(只一个连)编入“淮上支队”,作工委武装。涡亳县成立了县委,由姚子健、徐某、余筱仙、武建周四人组成。办公地也在当时的标里乡新德公社崔楼。10月份陈粟大军攻克涡阳后,形势较好,唐晓光等回“定风嘉”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2)1947年10月 12日,豫皖苏六地委成立,涡亳县改属六分区领导、同时成立涡阳县,调武建周、祝复华分别任县长、副县长。1948年2、3月间六地委将苏皖七地委北撤干部和冀鲁豫干部唐立全等同志充实到涡亳县。同时,12团又在佛君庙消灭了涡亳县最大土顽蒋聚五(诨名蒋六秃子)部,使涡亳县和涡北三分区联为一体。重新配备了县委和县政府的干部,县委由地委组织部长姚子健兼任县委书记,副书记王怀仲兼组织部长,委员余筱仙、唐立全,杨明海(大队副政委 新德集东杨寨人)五人组成。秘书张道远。县政府及各科局干部配备是:县长余筱仙、副县长唐立全(前副县长胡仙洲调六专署任秘书),秘书王笑伟,财粮科长杨佑民,公安局长李晓峰,交通局长冯瑞斋,工商局长谢业成,工商副局长李光霞,民政局长陈景山 ,教育督学王犁。</p> <p class="ql-block">(3)1948年3月建立7个区,其干部配备情况:大杨区区长朱继典,区委书记陈养正,区委副书记马杰,财粮员李光霞(后调为工商局副局长)师店区,区长谢业成(后调任县工商局长),继任雍文涛,区委书记汪晓光,区委副书记李昭玉;立德区,区长高润民(后调临湖区区长),副区长杜元庆(后任区长)、宋光典、颐明高,区委书记王亚夫,妇会主任米金梅,农会主任李开桂,财粮员吴尚和;花沟区区长吴瑞生(后调新德区),副区长邓复亭(后任区长),区委书记徐廷淮,区委副书记曹大楷;新德区,区长吴瑞生,副区长李贞,区委书记刘文华,副区委书记徐清言,农会主任任玉俊、财粮员高登汉;城父区,区长李晓峰(后调任公安局长 )副区长费伯仁,区委书记张维克,区委副书记薛希贤;临湖区区长陈景山(后调任县民政科长),继任高润民,区长顾明高(后调立德区),财粮员武升堂,妇会主任赵月明,区委书记库文(后调任县税务局局长)继任张树村,副区长刘锦堂。</p> <p class="ql-block">2.几项主要工作</p><p class="ql-block">(1)废保建村,改造旧政权。1947年7月,涡亳县初建时仍沿用旧的保甲制度,推行政令。当时充任保长的.多是兵痞、流氓和保丁等人,他们能说会道,善于逢迎,有的是保长的代理人。他们大都怀着混水摸鱼,趁乱打劫,捞一把饱私囊的思想,对群众派粮派物以少派多,上缴则收多交少,甚至有的携款潜逃。立德区焦庙的安保长(山东人)就携款逃跑了。9月,我们就在立德区进行废保建村,改造旧政权工作。以群众自愿结合,办公便利为原则划村行政村由四、五个自然村组成。行政村长的条件是:为人公正,办事公道,由群众推选。我们还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深入宣传,揭发 一些保长营私舞弊的事实,取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顺利地废除了保甲制度,建立了行政村政权,以后工作开展到哪里,政权就改造到哪里,密切了群众关系,工作也扎了根。1948年7月起,行政村干部由政府发给生活费、办公费,不再由群众负担。</p> <p class="ql-block">(2)节约度荒。涡亳县除涡河沿岸地势较高,土质较肥,农菜产量较高,群众生活较富外,其他多属低洼地区,涝灾严重,土质薄、产量低。1948年春荒严重,机关、军队的干部、战士吃粮困难供给无法保证。为此,县委决定,一是在机关部队中开展节约度荒运动。深人动员干部战士,只求吃饱,不求吃好,只吃菜、不吃肉。眼睛向下与贫雇农比生活。干部战士每人每天节约2两粮食。同时组织县区武装征粮队,开展边缘区征粮工作解决吃粮问题。土改区在土改中帮助群众度荒。非土改区,号召贫富互助,自由借贷麦后付还,借粮还粮,借粗还细,不加利,借钱加利二成,富者不得故违,并由政府命令行之。经过各级干部深入动员,认真贯彻,我们与群众胜利度过了此荒,党和群众关系更加密切。</p> <p class="ql-block">(3)征粮工作。1948年进行午征。为了达到合理征收。避免畸轻畸重,县委根据各区的土地面积和土质肥瘠产量高低和人口疏密等具体情况,将上级确定任务分配到各区据1948年午征统计(现存涡阳档案馆),全县分配任务780万斤,实际完成840万斤。秋征与午征相同,将任务分配到各区后,以自然村为单位,深人发动群众,同时以贫雇农为骨干,查实地亩,评定等级,使秋征负担较之午征进一步合理公平,贫雇农的负担进一步减轻。通过许、秋征粮,锻炼了群众斗争意志,有的成立贫雇农组织,掌握了村政权。涡亳县完成了午、秋两次征粮任务,保证我野战军驰骋中原地区时的粮食供应,也奠定了淮海战役支前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4)征布、征棉、征鞋。1948年9月全县征军鞋24000双土布30万尺11月征棉花两万斤。鞋、布、棉等均抵秋征任务。规定一双鞋抵秋粮15斤,一尺布抵秋粮x斤,一斤籽棉抵秋粮5斤。(5)发行中州币,禁用国民党中央票,是我党对国民党经济斗争的手段,也是解决我党我军财政支出的措施。我县于古历6月布告周知,从6月1日至20日后,在县内不得再用国民党中央票,一律使用中州币。中州币值200元换银元1元。</p> <p class="ql-block">(6)兴修水利,挖沟除涝。涡亳县的沟河失修,水灾严重,致使农业生产落后。如安宁沟是西淝河的一个支沟,北起新德区流经立德、临湖两区在高公庙北入西淝河全长约30华里,由于年久失修,两岸涝灾严重。为了减轻涝灾,促进农业生产,县委决定由新德、立德、临湖三区动员7000民工进行疏竣,并组织水利兴修委员会,由余筱仙任主任委员,三个区区长为委员,以加强施工领导。1948年春,群众在生活极端困苦下,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组织起来,进行施工,约计完成15万土方,在当年夏秋,减轻了涝灾,促进了农业生产。区党委宣传部长章蕴(女)同志获悉我县挖沟排涝情况指令写文报道。我们以疏竣安宁沟为主题,将建立领导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施工,以及分工分段,完成情况,如实地整理上报,并刊登在《雪枫报》上。(7)教育工作由督学王犁负责。李克清(女)任立德寺中心小学校长,并负责指导附近学校的教学工作。1948年夏季为推动小学教育,由唐立全同志负责,办了一次小学教师培训班,有100多人参加。</p> <p class="ql-block">四、土改工作</p><p class="ql-block">六地委成立之后,为了发动群众结合救灾,根据地委指示,涡亳县于1947年12月至1948年元月,在李村寺、宋郢、焦瓦房等重点村,进行开仓济贫分浮财工作。1948年2月,吴芝圃、刘瑞龙同志来六分区,在淝河南岸阜北县唐王郢主持召开整党土改会议。地委书记何啟光、司令员李浩然、宣传部长吴倩(女)、组织部长姚子健(兼涡亳县委书记)政治部主任洪流和阜北县委书记张立治,县长陈韧,组织部长蔡志鹏涡阳县委书记李晨(兼六专署副专员)、副书记高锦云(女)县长武建周、副县长祝复华,涡亳县县长余筱仙等同志参加了会议。</p> <p class="ql-block">会议要求干部在进行“三查三整”的基础上,贯彻有关土改指示。会上着重批评了地委不积极搞土改。李浩然同志由于穿了分浮财所得皮袄,在会上作了群众观念薄弱的检查,并将皮袄交回。余筱仙同志也因穿了分浮财得的女皮袄,作了检查,并交回皮袄。参加会议的同志对阶级、思想作风三个方面都作了深刻的检查。会议决定在涡亳阜北两县抽集干部进行土改,会后调整了地委班子,由刚来的华野三纵七师政委罗野岗同志任地委书记,何啟光任地委副书记,夏奇任分区政治部主任,夏云飞任副司令员,黄天民任民运部长兼涡阳县委书记。由何啟光同志负责土改工作,并参加试点。</p> <p class="ql-block">3月,涡亳县在立德区苗庄、召开县区干部会议,贯彻“唐王郢”会议精神,会上决定以立德区为重点,临湖区为副点,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土改。立德区抽集干部50人搞潘郢、宋郢、苗庄、张梁坊四个行政村,由县书姚子健,区书王亚夫负责。县长余筱仙、副县长唐立全参加。临湖区抽干部10人,搞王小庙一个行政村由县委副书记王怀仲、区书库元负责。第一批结束,取得了经验。第二批立德区搞赵老家、苏赵庄、王塘坊、蔡郢、杨土楼、杨楼六个行政村。临湖区搞蒋郢孜、前杨家二个行政村。唐立全到师店区与区书汪晓光搞李村寺行政村,午征时结束。9月,县委在立德区宋郢村召开土改总结会,会议认为通过土改发动了基本群众,建立了贫农团,成立了贫农会,初步树立了贫雇农在农村的优势,发展了党员,充实了村干部,进一步改造了政权。</p> <p class="ql-block">涡阳临湖区王小庙村的木立坤人党后,先任行政村长,后任乡指导员。立德区土改中发展的党员有木立本、张小便、刘云汉、王朝益、张硕孔、董清法、贺延臣等。他们有的担任行政村长,有的担任村农会主任,王菜园的王朝益在组织渡江担架队中担任队长,群众通过土改,分得浮财,度过春荒。但有的同志政策水平低,把小土地出租者错划成地主,分了他们的土地和浮财。会议结束后,接着办了积极分子培训班,有20多人参加,向他们进行阶级教育,忆苦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总结土改工作的成绩,增强他们胜利的信心,培训秋季继续土改的力量。训练班由副书记王怀仲同志负责,陈焰同志(女)协助。在涡亳县七个区中立德、临湖两区半数以上的行政村进行了土改,师店区部分行政村进行了土改。大杨、新德、城父、花沟四区为双减区,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同时也做了土改试点工作。</p> <p class="ql-block">五、支援淮海战役</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既要动员群众,组成民工担架队,开赴前线,负责完成战场伤员抢运、转运任务;又要动员群众完成粮面运输任务,保证前方供给,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根据地委指示,涡亳县成立了县、区、乡各级支前领导组织,把支前工作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县支前指挥部,由县长余筱仙任指挥,副县长唐立全任副指挥,县书姚子健任政委,副书记王怀仲任副政委,具体分工,余、姚负责后方,唐、王负责前方。</p> <p class="ql-block">1.成立涡亳县民工担架支队。唐立全任支队长,王怀仲任政委。支队部配有供给、医生文书通讯等人员。民担架队以区为单位组成大队,乡组成中队,村成立小队。中队、小队干部选政治强,威信好,有领导能力的乡村干部充任。付担架六人由身强力壮的人组成。地委分给涡亳县1500副担架任务。县根据人口数和群众条件分配给各区,计临湖区250副花沟区250副大杨、城父、新德、立德、师店五区各200副组成后分两批出发。第一批1000副由唐立全,民政科长陈景山,工商副科长李光霞带领出发到蒙城北赵集附近接受任务。第二批500副,由王怀仲、顾明高带领。</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将结束时,立德、新德两区各增加担架100副,由两区区书王亚夫、刘文华同志带到临涣集接受转运伤员任务。涡亳县前后共组织民工担架1700副动员10000多名民工参加淮海战役战场支前。由于各级领导干部深人加强思想工作和及时处理问题大部民工思想稳定很好地完成了支前任务。新德区民工担架在副区长李贞同志的领导下,坚持到淮海战役结束并参加了打扫战场工作收集50多匹战马交给部队转运伤员70人至毫县交给战地医院,得到部队的慰劳和嘉奖。</p> <p class="ql-block">12月下旬,临湖区第二批担架80副,由豫皖苏独立旅领导,区长高润民同志带领,在执行任务时,遇到12架敌机疯狂轰炸,60多人献出生命,20多人负伤,区长高润民幸免于难。民工担架支队长唐立全同志被炸伤,他的饲养员当场牺牲。涡亳县委对死难的民工家属进行了慰问共决定死者家属按烈属抚恤,每人发细粮500斤,受伤民工亦发500斤。</p> <p class="ql-block">2.粮供给工作。六地委分给涡亳县320万斤面粉的支任务求每日完成8万斤以上的输送任务。县委于11月24日3开各区会议,分配任务,研究完成措施。会上一致认为总的要求是发动群众加强领导,具体措施要抓住一磨二运两个关键性工作。在磨面上,以磨成立群众磨面组,任务分到组,具体到人,由磨面组长负责,保证完成任务。同时动员群众缝制面口袋,抵征布任务(1948秋分布征务30万尺)。为保证运输,把牛车与独轮车全作了登记,以牛车运输为主,并以行政村为单位,编队编组,轮流负责运输。据《涡亳通讯》战5资料:全县共动员牛车1500辆(师店区牛车任务为208辆)区建立兵站,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12月20日涡亳县委又召开各区会议,对20多天来粮面供给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更好地完成面粉支前任务。</p> <p class="ql-block">《涡亳通讯》战6刊载:全县七个区计分配面粉320万斤。会后22天便加工面粉1754200斤,占分配任务的55%完成运送任务1204200斤,占分配任务的37%。日完成面粉79736斤日运送54736斤,距地委要求每天运送8万斤的任务还差25000斤。鉴于当时雨雪严重,天寒地冻,道路泥泞运输困难,县委召开会议强调,要千方百计地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完成320万斤面粉支前任务,组织骡马驮,民工挑,增加运输力量。完成好的区争取超额完成任务,完成差的还要加强领导保证完成任务。经过各区进一步深人动员群众日夜奋战,至1949年元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320万斤面粉支前任务全部完成。还完成棉花2万斤,军鞋5万双。土布30万尺的支前任务。涡亳县广大干部群众,在淮海战役支前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支前结束后,涡亳县于1949年2月又组织常备民工担架200副,每副6人共计1200人,支援渡江战役。当时成立大队部,由县民政科长陈景山任大队长,临湖区书张树村任政委随军南下。下设四个中队,每中队担架50副,由乡长或村长任中队长和指导员。在涡亳县工作的女同志陈焰、米金梅、赵月明、陈玉、张光华李克清等,除完成本职工作,还在土改、征粮、支前、扩军等工作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她们在严重春荒灾情下工作不叫苦,在艰险环境中工作不畏难。</p> <p class="ql-block">1949年元月初,中央决定撤销豫皖苏分局。所属地区分别划归安徽、江苏、河南。豫皖苏六地委根据这一指示,撤销了涡亳县。3月份由县长余筱仙负责将立德师店、大杨、城父四个区连同干部交给亳县,接收人刘德才同志;花沟、新德、临湖三区连同干部交涡阳,接收人武建周同志。唐立全同志到涡阳任副县长,因而县政府机关留下的干部及秘书科的文稿由他带往涡阳。涡亳县撤销后,除留在亳县和涡阳工作的干部外,随县委书记姚子健同志南下新区工作的有陈焰(女)张道远、王笑伟、李光霞、曹大楷、宋光典、王保富、薛希贤、雍文涛、汪晓光李晓峰、李开桂、潘维x、张金善、翟家言、马杰、朱大纳等同志。</p> <p class="ql-block">(备注:本文由涡亳县县长余筱仙同志撰写,并由1984年11月涡亳县党史座谈会集体补充和审定删改,见《劲松.余筱仙纪念文集》一书第95-109页。)</p> <p class="ql-block">【余筱仙简历】:一九零八年二月出生,安徽宿县人,一九三八年六月参加组建宿东抗日游击队,一九三九年六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宿东抗日游击大队指导员,宿东一区区长、宿灵办事处副主任、宿灵县副县长、宿西县县长,宿东一区区长,宿灵办事处副主任、宿灵县副县长、宿西县县长、涡亳县县长、凤台县县长、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秘书长、副指挥、指挥,阜阳专区水电局副局长、水利局副局长、党组书记等职务。一九八一年任阜阳地区行署顾问,一九八三年离职休养,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县长余筱仙前辈逝世后,子女遵照其生前遗愿,把其骨灰分别撒入阜东颍河,家乡宿东沱河,乡亲同事战友冒雨,扶老携幼赶来为他送行告别。</p> <p class="ql-block">(相关文字和图片源于《劲松.余筱仙纪念文集》,石芳霞/2023年10月10日收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