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背后的三线故实24:服从三线建设需要李世益从哈锅来到东锅的难忘记忆

陈桥

<p class="ql-block">  这是2023年国庆期间,现身于成都收藏品市场的出席证、介绍信。这些证、信的主人公是原东方锅炉厂总工艺师、厂长李世益先生。这些证、信不但是李世益为新中国锅炉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见证,亦是他在国家三线建设之初,服从国家建设之需要,〝抛家别子〞随哈尔滨锅炉厂内迁自贡东方锅炉厂的真实记录,是极其珍贵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桥收藏李世益厂长早期的会议出席证、家人使用过的东方锅炉厂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原东方锅炉厂厂长李世益:</p> <p class="ql-block">  关于李世益的相关信息,现在非常少见。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的《东锅厂志》是这样介绍的:〝李世益,1930年8月生。中专文化。高级工程师。1966年2月调入东方锅炉厂。任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艺师、第一副厂长、厂长。1986年12月调离东方锅炉厂。显然,《东锅厂志》对李世益厂长的简介是太过简单,因为它连李厂长是哪里人,毕业于何学校等最基本的信息都没能提供,可谓遗憾之事。</p><p class="ql-block"> 李世益,是中国三线建设史上的第一代三线人。他是1966年2月由哈尔滨锅炉厂内迁过程中被派入东方锅炉厂的。</p><p class="ql-block"> 据李世益回忆,他刚到自贡时,正是东方锅炉厂建厂初期,工厂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但同志们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讲条件,热火朝天干“三线”的场面,团结、紧张的工作气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回忆。当时,李世益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第一、二两个设计院进行工厂设计和生产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同时要做好第1台220v/h锅炉(503工程进洞锅炉)的试生产准备工作。李世益记得,当第1台220/h锅炉于1970年在东方锅炉厂试生产完成后,因工作需要及组织决定由他负责四大军工产品的技术、生产组织工作。后随着工厂形势的发展,生产任务扩大,新产品逐年增加,李世益的工作也不断发生变化:他协助过生产厂长分管二分厂及全厂的生产计划、调度工作,主管过全厂的生产、技术准备和工艺技术以及技术改造、规划的组织协调工作等。李世益曾说道,〝这些工作经历给了我一个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是党组织和同志们对我的培育,为我后来主持工厂全面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李世益出席在广州召开的氮肥化工设备不绣钢焊接会议代表证:</p> <p class="ql-block">陈桥藏李世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二届全国焊接年会出席证:</p> <p class="ql-block">  李世益曾深情的说,回顾我在东方锅炉厂担任厂长的那段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使我至今心情难以平静。那正是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对东方锅炉厂来说也是经受考验和开拓前进、振兴发展的转折时期,工厂面临的困难很大,形势非常严峻。前两年(1981年至1982年)是国民经济调整、国家压缩重工业建设规模、指令性计划任务大幅度下调,几乎到零,工厂生产任务严重不足,面临亏损的局面。在工厂党委领导下,充分发动全厂职工广开生产门路“找米下锅”,千方百计承揽市场任务。从而做到了扭亏为赢,为国家分担了困难,胜利地渡过了难关,越过了谷底,迎来了生产的大发展。自1983年以后工厂形势开始好转,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工业总产值从1981年的2274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10827万元,增长376%;电站锅炉从1981年的231MW上升到1985年的1200MW,增长430%;实现利润从1981年的193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1141万元,增长491%。从而使东方锅炉厂出现了崭新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桥藏1969年7月14日李世益出席国家〝七一五〞会议出入证:</p> <p class="ql-block">  李世益厂长清楚的记得,“六五”的后三年,东方锅炉厂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机械工业“三上一提高”的方针,工厂的各项工作都出现了历史最好水平。他明确说,这三年所走过的艰苦路程值得我们大家回忆,它将载入东方锅炉厂的光荣史册。这三年,全厂职工团结奋斗,自力更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振兴东锅,同志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走出了自己发展之路。这三年,重点突破具有先进水平的四项重大新产品,均为国内首创,具有浓厚的东锅特色。如:配300MW发电机组的1000t/h亚临界自然循环汽包炉的试制成功,它不但使工厂技术上了等级和水平,同时锻炼了职工队伍。对工厂来说,也是一次严格的全面的考验。在当时条件不十分具备的情况下,干300MW炉真是困难重重。首先从产品的设计上要以工厂成熟的传统结构为主,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又要充分考虑工厂的实际情况,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如组织了“三结合”的关键工艺攻关,突破了112项关键工艺的试验;设计、制造了工艺装备596项;设计、制造、改造了较大型非标准设备101台。在生产周期上也非常紧张,从第一个部件的投产试制到最后一个部件的完成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正当300MW“振兴炉”试制任务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1985年3月29日自贡市发生了4.8级烈度为7的地震。有百分之八十的职工宿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工厂的生产和职工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就在这种情况下,工厂没有停止生产,全厂职工坚守工作岗位,有的同志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仍手拿焊把蹲在产品上继续工作着,他们硬是为了振兴东锅,为了使第1台300MW炉早日试制完成,不顾个人安危和生活上的困难而忘我地劳动着。因此,确保了国家1985年5000MW装机任务的实现,受到了国家和机、电两部的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桥藏1959年李世益出席高压容器技术会议出席证:</p> <p class="ql-block">陈桥藏东方锅炉厂厂徽:</p> <p class="ql-block">  李世益怎么也不会忘记:东方锅炉厂在进行300MW“振兴炉”试制的同时还承担了出口巴基斯担配210MW机组的680t/h燃油、气两用锅炉。这台锅炉于1984年完成,安装后一次水压和投运成功,证明炉子的性能、产品质量是优良的,且以交货及时和服务周到等,受到巴基斯坦用户的赞扬。这是我国第一台大型发电设备出口打入国际市场,从大型电站锅炉的进口,到大型电站锅炉的出口,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变化。我厂的产品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为国家争创大量外汇,这是全厂职工多年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另外,两项新产品,即三用旁路系统和低温容器(城市煤气生产装置),同时也在这段时间先后试制成功并顺利地投入使用。这两项产品,技术要求较高,生产难度很大,也是国内首家试制。为此,全厂职工齐心协力,日夜奋战,攻下技术资料不全、缺乏低温钢焊接经验的重重难关,终获得成功,为我国的电站锅炉安全运行和城市煤气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这段时间,工厂不但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同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因为如此,工厂在生产能力上也有很大提高。工厂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600MW,而电站锅炉只能生产配50MW~100MW机组(220t/h和410t/h)锅炉,要生产配200MW机组(670t/h)电站锅炉只是存有可能性。而1985年工厂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200MW,比原设计纲领翻了一番,配200MW机组(670t/h)和配300MW机组(1000t/h)电站锅炉可以进行批量生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桥藏1970年李世益出席四川省机械工业局会议出席证:</p> <p class="ql-block">陈桥藏李世益任东方锅炉厂厂长的任命文件:</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东方锅炉厂在圆满完成生产和新产品试制任务的同时,还开展了对企业全面的整顿工作。1984年企业五项整顿通过部、局检查验收合格。经过几年反复、认真的整顿,使各项工作逐步进入了轨道,特别是在管理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创一流上花了很大气力。党、政、工、团齐动手,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厂职工对企业整顿工作的思想认识,使各级干部真正体会到:“管理出效益”、“质量求生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大实际意义。正因为这样,我们的680t/h炉出口巴基斯坦和山东邹县电厂的1000t/h炉都是一炮打响,而受到了各方面的赞誉。争取了国内、外两大市场,为使东锅积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李世益子女去北京探望父亲联系购买学生车票的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1975年李世益爱人去北京探望李世益联系购买火车票的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  总之,在李世益的記忆深处,“六五”期间的东方锅炉厂既是困难时期,又是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全厂职工非常关心工厂的前途,人人思考着能否尽快改变面貌,企业整顿会不会验收合格,东锅能否振兴起来,翻身仗能否打胜等问题。工厂天时地利不占,外部环境差,情况确实复杂,不但同志们想这些问题,我也极为担心,确实捏一把汗。后经过认真分析确认:东方锅炉厂有一大批转战南北、素质较高的老同志;有一批久经考验,能够以身作则、团结群众带领大家打硬仗的各级领导;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想干一番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一大批技术熟练能吃苦的工人师傅和新成长起来的虚心好学的新生力量。这就是工厂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工厂战胜各种困难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同时我坚信:事在人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真理,为此树立了必胜的信心。通过几年的实践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天大的困难也吓不倒东锅人,再重的任务也压不倒东锅人,取得最后胜利的必定属于东锅人!实践也使我深深感受到这是我们东锅人的光荣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作为第一代三线人,李世益曾在东方锅炉厂与全厂职工共同学习、工作、生活过十九个春秋,这给他留下了许多终身难忘的光荣经历和美好的回忆。多年来他从同志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和宝贵经验,使他与同志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及友谊。真可称之为患难之交,也是胜利者的伙伴吧。</p><p class="ql-block"> 在东方锅炉厂二十周年庆的时候,李世益厂长曾深情的说:借此机会诚恳的感谢同志们在我主持工厂工作时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我虽然离开工厂多年,但还时常怀念着同志们,对东锅厂的每前进一步,取得的每项成果和胜利消息,特别是看到现在工厂大好形势感到十分高兴。借大家欢欣鼓舞共庆建厂三十周年的时候,衷心祝愿东锅厂在深化改革中兴旺发达,为祖国四化大业和我国电力工业的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三线老人饱含真情实感的东锅情,三线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1日·北湖上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料来源:</p><p class="ql-block">《东锅厂志》</p><p class="ql-block">李世益《振兴中发展 改革中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