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心心念念的江门一直想回去走走,趁着国庆黄金周带上家人回去转转吧!离开江门已有38年头,之后甚少回去,就算有也是经过或开会短暂停留,没仔细游走江门。自来江门40周年之时,曾想过专门回去走走,可疫情整整三年只好压后。</p> <p class="ql-block"> 出发啦!一路狂飙到江门,高速途中怱然下起大雨能见度低,可很快又阳光灿烂。</p> <p class="ql-block"> 很快进入江门区域,我不敢相信自己曾在江门工作过五年多,方向感全没像失忆,江门这几十年发展真快啊!原河南人烟稀少,如今处处高楼林立,如没导航寸步难行,我们还是顺利到达蓬江区启明里网红打卡点。来这里打卡的人流还真不少,迟点来连停车位置都没有,也许因为央视一部热剧《狂飙》吸引周边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吧。 </p><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就知启明里是经过市政府着力改造与引进的,经打造后的启明里瞬间来个华丽转身。在一条条古巷老屋中还能看见现代的商馆热闹非凡,这是百年前海外华侨怀揣着对家国的爱集资兴建的侨居点,从启明里是可以见证江门开埠百年的繁荣,是珠三角地区不可多得的一本活化“史书”。如今的启明里跃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更是成了江门侨乡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 启明里是江门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华侨聚居点,广场上三块屏风分别呈现华侨漂洋过海、月下淘金、力尽沧桑、成就归来的艰辛历程。最后以一棵风凰古树寄寓故里寻根,可谓是风凰树下忆往事,青砖小屋觅足迹。</p> <p class="ql-block"> 启明里是华侨归国建房的第二阶段。房子设计中西合璧,既保留岭南传统趟栊门、屋檐雕花基础上,大量融合了西方的圆柱、拱券等西式元素,结构上多为水泥混合结构,以青砖堆砌,屋内均是木料,整体结构轻巧通透,淡雅素净又有西方文化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里巷深深,静候远方客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侨批馆》,侨批是指海外华侨漂洋过海在南洋谋生,思念家人,催生一种集家书简单附言汇款凭证,通过金融机构寄回国内的侨汇凭证和书信的结合体,每一份侨批,都记载着远赴重洋的亲人无私的爱家爱乡体现,是华侨们爱国爱家乡,心系桑梓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江门处处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 边走边拍,从启明里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湾直街漫步到三十三墟,途中所见虽是一片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可是处处记载着江门的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石湾庙建于清乾隆初年,为清代江门影响力最大的庙宇“江门六庙”之一,早期曾作为江门市政厅以及新会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石湾庙又被改作看守所。</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狂飙》拍摄地三十三墟,这里是逢江区最集中的骑楼老街,这里的烟火气还是很旺,看,等吃强哥猪脚面的人,还在店外等位呢。</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水埗头,很早期之前,水埗头之外就是江河。元末明初期,先民们在蓬莱山上开辟一个农副产品交易集市“江门墟”,水埗头就是当时江门墟的码头所在地。据说,当时水埗头上还有一个闸门,闸门上方横批“江门”二字,左右两边镌刻着一幅对联,对联上书“一条大路通南北,两岸小贩卖东西”,这里是江门城市起源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顺着水埗头往上走可见余庆里社区,再往内走看见似曾相识的连排老屋。据说:清中叶时期,因江门地处冲繁,乾隆十九年(1754年),新会县县丞移驻江门,县丞暑设在江门墟顶,这是江门历史上第一个行政办公机构。1913年江门商会的十位商人集资组建“余庆公司”,将县丞暑改建成江门城区第一个高尚住宅区“余庆里”。余庆里的老屋比启明里的老屋建得还早,房子设计风格与启明里基本差不多,都是中西合璧。当时购置余庆里房子的都是些商人和华侨,房子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厕所,这老屋早已没有人居住了,有的已成危房,成了文物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又来到当年江门最旺的常安路,以前称来江门不去常安街走走就等于没来过江门的说法,常安路己成商业步行街,当步入常安街那刻起就有股心酸感,昔日的繁华与热闹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看到只是一片蕭条没人气的惨象,不少店铺关门大吉。可能与现时人们的购物观念改变有关吧!随着经济日益发展,许多高大上的商场物品琳琅满目、购物环境舒适,难怪百年老街也难以生存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 常安街尽头就长堤,说起长堤是有抹不去的记忆,那时的长堤每天晚上都有灯光夜市,一排排卖衣服、袜子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非常热闹,不知何时取消了。再沿着长堤往大桥方向走不远就是我调回市区工作时的办公地方,这办公地方也早已搬走了。</p> <p class="ql-block"> 这桥前身是座铁桥,在我准备离开江门前,刚刚搭造好的一座人行铁桥,从此便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两岸人们的出行。随着江门区域的不断扩展,铁桥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所以政府把铁桥拆除重建一座多车道的解放大桥。看,桥下的逢江河多美,水质比以前清澈干净多了,感觉河面也比以前宽阔。那时晚饭后我经常抱着小孩在长堤散步。</p> <p class="ql-block"> 看,河面上远处的桥就是逢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江门最终目的,就是想回原党校工作时的旧址看看,找回那些年的记忆。1980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江门市委党校工作,党校前身是干校,是在菠萝山上。党校与市区有一段很长的山路,山路的两旁都山丘连遍,交通非常不便班车很少,骑自行车出入一趟市区像翻山越岭似的,不断地爬坡又下坡很辛苦,不过那时年轻能吃苦很快适应,在党校工作三年后我申请调回市区去。这三年虽有点清苦,可又很充实当,当作是一段修炼吧!几年后党校也搬回市区,据说原址给农科所,此后再没有回去看过。 </p> <p class="ql-block"> 这一走完全颠覆我的认知,江门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不敢相信原来高低不平的山路及两旁的山丘全消失了,呈现眼前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直通新会。随知所见是两旁高楼耸立,也多了好几所中技学校,连市委、市政府都移址到龙湾白沙,如不是地胆带路还以为走错路了。</p> <p class="ql-block"> 为了寻找原校址兜兜转转走了好一段路,因为两旁的山早已被推平,导航菠萝山也没此山了,从那个坡口进去连地胆也真有的点糊涂,最终还是找到了,可是成了一片烂泥工地,看似推平不久,也许早已不存在,只能把美好记忆留在脑海吧!</p> <p class="ql-block"> 此行总算了结我多年心愿,因时间有限我只游走部分区域,外海、北街还没来得及前往,待以后有空再补游吧!这次出行不管寻梦成功与否,都让我明白:启明里之所以能百年不衰,都是因为华侨们为了一份乡愁,才让启明里在百年岁月中熠熠生辉,我衷心祝愿江门侨乡发展越来越兴旺,百年后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