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西夏王陵前

历史课代表

<p class="ql-block">秋色横空,我站在荒凉的西夏王陵前,悲从心来,不经意间身体发出微微的颤抖。我知道,这并不是塞上初秋的寒凉,那是因为我站在这里,与历史一起悲哀。也许只有远处连绵的贺兰山才知道,这里埋藏了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一捧捧黄土垒造的土堆,早已被塞上风吹的千疮百孔。所有的荣辱兴衰,只剩下夕阳下漫漫黄沙中一个个土堆。</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坐落在距银川市区大约35公里的西郊,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堪比北京的明十三陵。9座王陵与200多座陪葬墓散落在大地上,将贺兰山东麓这片沙地点缀得星光灿烂。</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仿宋陵而作。”每座帝陵占地约10万平米,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呈纵向长方形制,自成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陵台以夯土筑成,七层八角,陵台外形呈塔状。陵园平面总体布局,按照汉族传统的以南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又具备西夏独有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汉文化、党项文化和佛教文化并蓄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西夏政权享国189年,历经十帝,曾先后与同时代的宋、辽、金共存,创造了党项民族的辉煌。鼎盛时期的西夏,疆土包括了现在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青海和内蒙的部分地区,相当于今天宁夏面积的七倍之大,约占今天中国疆域的十分之一。拥有这样浩瀚版图的国家,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就彻底从历史中消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中国人自古有记史的传统,后朝无论如何都会为前朝作传,但是泱泱二十四史中却没有单独的西夏史册,这又使得西夏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朦胧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八百年多前的某一天,注定有两件震惊当世的大事发生:一是伟大的成吉思汗在清水行宫离世;二是66岁的铁木真临终前留下“窝阔台继位,秘不发丧”的遗言。接下来就是强大的西夏王朝在更为强大的蒙古铁骑下轰然坍塌。按成吉思汗遗嘱窝阔台继位为汗,党项族随后被全部灭掉。曾经与大宋、大辽“三足鼎立”的西夏,在经历了189年的风云后,连同它强悍的民族精神,以及被称为“天书”、“绝学”的西夏文字,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在蒙古人的铁蹄下,一切辉煌都化为了烟云。从此再无西夏,再无党项,只留下这残垣断壁的西夏陵供后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里,西夏王朝也许仅仅是大浪淘沙溅起的一朵浪花,惊涛拍岸的一堆泥沙,但对于一个王朝自身来说,他的兴起、鼎盛和覆灭,一定充满着传奇、充满着激越、充满着悲壮。贺兰山的天然屏障,最终没有抵挡住蒙古人的铁骑,一段浩瀚的历史就这样被悄然湮没,只留下一个个难以破解的谜团。脚下皑皑黄沙和眼前风化的荒冢,让我脑海中浮想出这个消失的民族曾经的辉煌和骁勇,眼前仿佛闪现着李元昊“身着白袍,跨下白马、英姿勃发”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北宋军事家、政治家范仲淹在西北前线与西夏对峙时写下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西夏王陵的废墟前,悲从心来,怀着对先人与历史的崇敬之心,感慨万千。夕阳染红了贺兰山和一座座土堆,历史教给我们的,不仅只是一些肤浅的记载,更是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对历史朝代更迭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