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飞出欢乐的歌

时光印记

<p class="ql-block">  世间的事情也许就这么怪:有的地方,去过一次压根儿就不想再去第二次。然而,有的地方,就像一块镶嵌在心灵深处的磁铁,无时不在唤起你记忆的印记,那里的一切,总让你牵肠挂肚:在时间老人的催促下,它们变成了啥模样?</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就是这样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阔别数载,再见万顷洋。徜徉在田园水网之间,透过渠堤排浪似的绿树,我们用心感受万顷洋的时代气息,但见规则整齐的田园里,瓜棚挽手、绿意勾连、花果含笑;纵横交错的园中大道,车辆进进出出、人流川流不息,繁忙的交割声、机器的轰鸣声、人流的说笑生,与远处劳作者偶尔放飞的悠扬歌声,欢畅交融、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昔日“一片汪洋都不见”的泽国水乡,如今正以明快的节奏、和谐的旋律,演绎着一首震撼人心的时代变奏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乐章:望“洋”生叹</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令人心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84年初春,番禺“种蔗大王”梁先生怀揣致富梦想,背井离乡来到南海北部边陲小镇——和顺,他要凭借党中央一号文件的富民政策,到和顺万顷洋承包100亩耕地种蔗致富。</p><p class="ql-block"> 下得车来,梁先生举目北望,万顷洋茫茫无际,星星点点的茅棚和灰暗垂老的瓦房交杂簇拥在一起,低洼的滩涂被连片墨绿的霸王草包裹着,使它极像漂浮于海面的凄凉孤岛。眼前的万顷洋,与之前朋友极力推荐的万顷洋,天壤之别呀!</p><p class="ql-block">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万顷洋,怎么这般凄凉?”梁先生大惑不解地问陪同的镇农办的同志。 </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万顷洋,十涝九灾成汪洋”,民谚就是这么说的,农办的同志如实回答。梁先生似乎大失所望,沉重地叹了一口气,便默然移目于静静南去的珠江水。</p><p class="ql-block"> 然而,几天的实地考察,梁先生对万顷洋却又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万顷洋,总面积2.5万亩,地理位置优越,北接花都、东临繁华大都市广州,发展城郊型农业不愁销路;万顷洋,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气候,雨量充沛、阳光普照、土地肥沃,更是种植甘蔗和蔬菜等农作品的理想之地。这一切,对梁先生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想起那首民谚就有一些犹豫了。看着陈先生那股焦急、 执拗、恳切劲儿,村民给了梁先生一个十分优厚的承包方案,除了当年国家必须上缴的“三粮”之外,不收梁先生一分钱承包费。面对乡亲们的诚意挽留,想起主席那句“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梁先生下定了决心。那年春天,他携妻带子雄心勃勃地进驻了万顷洋。</p><p class="ql-block">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位远道而来的汉子是个有名的种蔗高手,而且是满怀希望和梦想有备而来的,但对梁先生的到来,乡亲们并不那么看好,因为他们实在太了解万顷洋的脾性了,很难想像出那块变幻莫测的苍凉之地同这位干事风风火火的异乡男子之间,会有多少默契和合拍的地方。倒是镇政府的领导和农办的同志,对这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外乡人投注了十分关切的目光,在镇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拿出几千元帮助梁先生承包地周围的水利隐患进行了局部的整治,希望梁先生能够赚钱,希望梁先生能够在万顷洋创造一个人间奇迹,并通过梁先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农业的招商工作。</p><p class="ql-block"> 梁先生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雇请10多名员工,买来手扶拖拉机和其它必备的农具,对水田进行全面清於、整理,然后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梁先生不愧为“大耕家”,几个月的辛勤劳作,他种下的甘蔗和瓜果很快长势喜人,把当地村民给羡慕死了,人们纷纷走进田头,向梁先生请教。然而,不幸就在那个初夏不经意地降临了,一连几天的雷暴雨,万顷洋顿时一片汪洋,水患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大水淹没了万顷洋所有的农作物,也淹没了梁先生所有的心血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命运跟梁先生开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玩笑,五万元血汗钱丢进万顷洋打了水飘,在那个以“万元户”为荣的年代里,五万元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多大的数目?望着汪洋中的万顷洋,梁先生抱着妻儿老小痛哭了一场,最终无奈地选择了离开。临走那天,含着泪花对送行的农办同志说:“人算不如天算呀!” </p><p class="ql-block"> 是呀,人算有时真的不如天算。千百年来,世代栖居的村民们一直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期盼着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找出一个致富道道来。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给这里的人们过不去,“劳动”和“土地”的结合一直就生不下“财富”之子。种蔗失败了,梁先生带领的那班种蔗能手,一个个都洗脚上田,卷着被子失望地走了。正当乡亲们对万顷洋这块“烂包袱”完全失去信心的时候,万顷洋又来了一批种蕉专业户。他们悄悄地来,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对梁先生的前车之鉴,他们进行了认真总结,觉得种蔗的运输量非常之大,而茫茫的万顷洋没电没路,每当洪水袭来,大批的甘蔗无法运送出去,只得腐烂在田头,而种蕉相对来说运输量小得多,只要错开洪水季节,与老天爷玩一个避实就虚的游击战,种蕉还是可以收获微薄的希望的。于是,当地村民把万顷洋当作一个沉重的包袱甩给了这些外来“淘金者”,承包费用每亩一年才50元,合同一签就是15年。尽管回报是这样的低廉,但乡亲们紧缩的眉头却一下子舒展了,毕竟,从今以后再也不要为这块甩都甩不脱的“烂包袱”忧心忡忡了。</p><p class="ql-block"> 在万顷洋周边,村民也会种些冬瓜、椰菜什么的,但因为长期的水患干扰,人们也就无心精心研究,每年只能见天行事,生产一些量多质低的“大路货”,辛勤的汗水怎么也换取不了高额的回报。一位农民说,当时的椰菜才2分钱一斤。</p><p class="ql-block"> 蔬菜仅卖2分钱一斤,我们的农民兄弟凭什么发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农业发展的国际化竞争时代悄然来临,传统的弱质农业又凭什么迎接国际化大潮的冲击呢?</p><p class="ql-block">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过威廉•配弟的话。然而,在万顷洋,忠诚的劳动“父亲”和宽厚的 土地“母亲”,总是缘由天灾水患的禁锢而难以欢畅地同居。或是不孕,或是流产,或是难产一个营养不良的弱婴,财富的“儿子”始终没有过辉煌的啼叫。</p><p class="ql-block">  这是万顷洋的悲哀!这是世代栖居在这里的人们的心头之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乐章:世纪抉择 </b></p><p class="ql-block"> 1999年初春,幽静的万顷洋似乎还沉静在冬日的梦乡里,一点春天的气息都感受不到。</p><p class="ql-block"> 崎岖的小道上,默然走来了两个人。</p><p class="ql-block"> 走在前面的那位身材颀长的年轻人就是到任不久的镇党委书记谢建华,跟在后面的年长者,是和顺镇主管农业工作的副书记袁满生。</p><p class="ql-block"> 老袁,厚重,墩实,方头大耳宽肩膀,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面承重的墙。</p><p class="ql-block">  承重墙的使命似乎就是承重,厚道的老袁一直承受着一个难以释怀的心头之重。老袁生在和顺、长在和顺、几十年工作也在和顺,对和顺、对万顷洋有着不同寻常的乡恋情结。他是听着那首“万顷洋,没得偿,田头煲饭香,水浸脚又凉……”的民谣长大的,他多少次目睹万顷洋的村民们在汪洋中撑着渡船去收割,他多少次见到附近的乡亲们翻山越岭、渡河渡水,来回花费4个多小时去万顷洋辛勤耕作,由于来回一趟不容易,乡亲们只好带足一天的饭菜在田头生火做饭,等到田头煲熟的米饭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时,劳作者依然双脚浸泡在冰凉的水田里,在这漫无边际的乡野寻觅着渺茫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的痛,乡亲们的苦,袁满生心里都有一本明细帐,从大队民兵营长到公社干部,再到副镇长、副书记,在农村基础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袁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万顷洋人民的生活疾苦,自从主管农业之后,老袁更是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彻底改变万顷洋的面貌,无颜见江东父老!</p><p class="ql-block"> 然而,要彻底改变一望无际的万顷洋,谈何容易!没路、缺电和长期的水患等问题,需要多少投入?这对一个并不富裕的边陲小镇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多少次,老袁带领镇农办、水利所的同志为万顷洋治水工程东奔西走,筹措资金。然而,几年下来,老袁争取回来的资金对于浩瀚的万顷洋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什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袁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谢书记,现在都在讲求为民办实事,我们镇是否可以拿出一些钱帮助万顷洋修条机耕路?”袁满生试探着询问身边这位新到任的书记。</p><p class="ql-block"> 谢建华并没回答袁满生的问题,而是继续默默前行,一直走到万顷洋的最深处,突然回头,说:“老袁,要给农民办实事,就要把实事办大、办实、办透!”</p><p class="ql-block"> 怎样办实、办大、办透?几天后,镇党委扩大会议上,袁满生找到了令人兴奋的答案。镇委把开发万顷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草拟了一份《万顷洋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创造条件、全方位开发万顷洋,把万顷洋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这一重大战略构想,第一次正式在世人面前亮相。 </p><p class="ql-block"> 这是历经几个世纪的翘首企盼,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宏伟决策,这是一个令万顷洋人民欢声雀跃的战略构想。此策一出,一时间舆论蜂起,众说纷纭,兴奋与担忧、机遇与挑战……万顷洋,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尽管开发万顷洋,将会有着难以预测的艰难困苦,但人们还是坚定地相信,任何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正在于思路决定出路。</p><p class="ql-block">  建筑在小农经济上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看重双手,不看重大脑。谁的大脑活跃一些,思路超出常规,便会招来“异想天开”、“想入非非”、“胡思乱思” 之类的非议,“思”与“想”被视为无用之物。如果一个民族把“思”与“想”摒除脑袋之外,脑袋只是个“吃饭的家什”,那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万顷洋,等待了几个世纪的万顷洋,期待的就是这种超常规的思路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思路决定出路,历史不容等待,等待太久的人们深切期盼,决策者的声音即将唤醒这块沉睡已久的土地。紧接着,一连串的决策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 </p><p class="ql-block"> 2000年3月15日晚上7点,夜幕下的政府大楼寂静下来,开始了又一个充满思考的晚上。主楼会议室里灯光璀璨,汽水、苹果、茶点摆满了桌子。这是为开发万顷洋举行一次的神仙碰头会,各大报记者和华农大专家教授以及地方农业工作者闻讯而来。显然,万顷洋的命运和开发的动向与走势,已成为大家十分关切的热点。</p><p class="ql-block"> 和顺,素有南海“北大门”之称,典型的农业大镇,虽与广州仅仅一河之隔,但正是这一河之隔,却隔断了与外面精彩世界沟通、交流机会,当许多兄弟镇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和顺人却偏安一寓,依然传唱着那首古老的田园牧歌。如今,东接广州的广和大桥已经开通,广州国际机场即将迁移至与和顺紧紧相连的花都区,东北部的交通动脉一打通,和顺交通环境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这无疑给万顷洋乃至整个和顺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这个机会开发万顷洋,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智慧与智慧撞击,火花联着火花闪烁,发言一个接着一个。他们,时代的弄潮儿,新兴的战略谋划者,把万顷洋放在纵向历史与横向世界的交叉点上,分析它的现状,预测它的未来。调整它在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设计走向下一个目标的最佳态势。</p><p class="ql-block"> 几番苦苦思考,几番激烈争论,决策者最终达成共识——把万顷洋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实行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p><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当时的南海市政府就万顷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开发下达了专门文件,明确表示:当前,特别要注意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资金的有计划筹措,要尽快把园区最基础的基础设施先部分搞起来,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实施和开展各项配套性工作,把现代化园区的雏形尽快搭建起来;紧接着,南海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市委常委钟美恃为总指挥的专门领导班子,加强对园区的统一领导和指导工作;南海计划局立即进行项目的立项审批。</p><p class="ql-block">  2000年6月,广东省农业厅颁发了万顷洋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还专门成立了“万顷洋园区开发联络咨询小组”。嗣后,来自全省几十位专家学者出席“开发万顷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研讨会”等活动,共商开发大计。2001年4月,万顷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万顷洋的全方位开发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p><p class="ql-block">  公司自成立之时起,就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全面实行“政府扶持、市场引导、股份制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借助南海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发,为万顷洋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华农大的专家教授开进园区实地考察,进行规划设计,要在这片水网之地描绘出最新最美的蓝图。规划设计方案四易其稿,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蓝图终于描绘出来了。示范区以高起点、可操作性和有特色为总原则,示范区被划分为中心区、生产示范区、生态旅游观光区,着重开发水稻、蔬菜、花卉、水产等几大产业 ,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提供“精致农业”产品,建立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推广与培训基地,丰富农业观光旅游产品,这个规划符合当年广东省委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突出以技术和知识集约投入为主的现代农业特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原则,以现代生态农业为核心,走一条高品质农业现代化持续高效发展之路,为南海乃至珠江三角洲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历史进程取决于决策者高瞻远瞩的战略决断。历史似乎必然这样选择万顷洋! “摸着石头过河”——显然,石头已经摸到,过河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p><p class="ql-block">  是时候了,开发万顷洋,促南海北部经济腾飞,人们信心百倍地拭目以待!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三乐章:谋篇布局</b></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2.5万亩的土地像个大舞台,所有的构思和规划是凭借土地而展现其壮美声色的。</p><p class="ql-block">  南北狭长的土地浓缩于山墙上的地图。兴高采烈的农业专家和村民们一层层地围着地图,来确认万顷洋未来农田基本建设蓝图的落笔点。</p><p class="ql-block">  在地图上规划自己的田园,对于中国农民,无疑是一个时代性的进步。而支配着人们东挑西拣,来回捉摸的,却是源于一位伟人的至理名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p><p class="ql-block"> 确实,农业园区的开发,不只是若干田土空间的自由组合,也不像绘就一幅山水画一蹴而就那么简单。在一方方“泥土积木”之间,流通脉络、配套设施,成为连接骨骼的肌腱和韧带。当一个“现代化农业”的字符拥进这片“广阔天地”的时候,需要电力,需要道路,更加需要高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南海以及和顺镇的有关领导专门召集省市有关水利专家聚集万顷洋,共商治水大计。</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水利专家认真分析万顷洋的地势情况,终于找出了万顷洋千年水患的根源,专家和领导的思想很快达成一致:要彻底根治万顷洋的水患,就必须治理好万顷洋的“三水”,斩断万顷洋水患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所谓“三水”指的是“天水”、“客水”和“潮水”,“天水”就是老天爷赐给万顷洋的雨水。由于万顷洋地势低洼,是整个和顺地区地势最低的地方,每当天空下起了雨,万顷洋就像一个大大的蓄水池,一滴不漏地全部蓄起来,这是万顷洋长期水患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客水”,万顷洋地势低洼,而且外围的防汛堤围一直没有达到防汛标准,每到雨季,从广州花都等地自然流入的客水大量涌入,严峻考验着万顷洋的“肚量”;再次就是“潮水”,万顷洋的“肚量”毕竟有限,当“天水”和“客水”一齐袭来的时候,万顷洋就爆破了“肚皮”,成了汪洋泽国。本来北高南低的地形可以让潮水由北向南慢慢流入万顷洋南面的西南涌而汇入珠江,从而减轻万顷洋水患的压力。然而,每当外围洪水泛滥的时候,连接北江的西南涌就自然而然地承接着滔滔而来的北江水,北江水流经万顷洋的时候,水位一旦高过万顷洋,万顷洋不但自己的积水无法排出去,还要无奈的承接汹涌奔袭的北江水。这样,一片汪洋的万顷洋,更是雪上加霜,成了洪水泛滥的调蓄湖。</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病根,专家们很快好对症下药了:要堵住“客水”,一是与花都等地的有关部门密切协商,共同疏通流通渠道,尽量不让“客水”涌入万顷洋,二是全面整治和加固万顷洋的外部堤围,达到50年一遇的防汛抗洪标准,减少外部水源的流入;要堵住“潮水”,就必须建设两座高标准的防洪水闸,当万顷洋内涝的时候就开闸泄洪,当外部洪水水位高过万顷洋的水位时,就可以关闸通过电排将万顷洋的内涝排入西南涌;那么,“天水”怎么治理?要彻底治理“天水”,就必须彻底改变万顷洋“蓄水湖”的命运,也就必须四处打开排水通道,让雨水随时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流出万顷洋。为此,水利专家采取了三重防御体系:其一,外围环境,全面清理主涌、疏通排水渠道、建设两个防洪水闸、五个一级电排站和五个一级排灌站,并全面整治外围防洪堤围,做到有水涝随时可以排除;其二,园区环境,改造小南闸以及湾头闸,采用二级排灌系统,增加排泄能力;其三,区内小环境整治,主要是园区内的土地平整、水网建设、路网布局。实行全面清於、整治荒涌、修建三面不见土的水渠,三重防御体系全面建立起来后,万顷洋就真正做到渠相连、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千年水患将成为永远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乐章:龙 骨 凸 起</b></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决策者的声音,万顷洋,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利会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新千年开春,万顷洋迎来了水利建设的春天。南海召开万顷洋水利建设动员大会,号召全市水利工作者立即行动起来,抓住机遇,改造设施,全面启动万顷洋水利现代化建设事业。很快,昔日寂静的万顷洋,一下子变得异常热闹,新一轮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层次的农田水利建设热潮迅速掀起。 </p><p class="ql-block"> 2000年4月,新一轮农田水利建设大战役全面打响。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号子回荡乡间村野,一幅幅恢弘壮观的画卷映现眼前。万顷洋,昔日寂静的土地上涌起了一股建设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农办的同志来了,他们为划分功能区和制定高标准的方格化方案忙碌着;供电所的同志来了,他们正在研究供电台区和线路布局方案;水利所的同志来了,他们要设计整个园区供排水体系和外围堤围的达标建设;建设者来了,他们建桥梁、铺基石、开水渠、平道路,到处一片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 火辣辣的太阳下,车声、人声、挖土声充斥着这块往日寂静的土地,万顷洋水利建设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翻斗车满载水泥、砂石、石灰、钢筋等建筑材料穿梭进出;挖土机轰鸣声阵阵,为筑堤加固忙碌着;建设者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推土平地、埋设管道……</p><p class="ql-block">  梁国海,水利所长,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汉子,带着笔者在万顷洋实地察看的时候,每当提及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总是表露出几分难以抑制的兴奋。他说,从事水利事业这么多年,好久没有见到这样令人激动的场面了,大家的建设热情就像7月的骄阳,火辣辣的,无论是农办的同志,还是水利所的施工人员,无论是工程指挥者还是普通建设者,对万顷洋的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都投注了极大的热情。一扎进万顷洋,大家就忘却了自我,双手晒脱了几层皮,双脚踏破了几双鞋,有的忘记了一日三餐,还有的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由于万顷洋实在太大了,工作起来相互联络非常不便,不少同志就把自己的手机就当作对讲机进行联络,一个月下来,有许多同志的手机费用花去了几千元,比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还高,但大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间已经到了2001年,7月的万顷洋,骄阳似火,堤围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者挥汗如雨,奋战在堤围整治的关键工程上,忙于清理路基、浆砌桥墩,猛涌水闸的重建工程顺利完成,园区主要机耕干道基本搭建,1000亩标准鱼塘建设完毕,1200亩土地平整工程初见成效,12公里的三面不见土水渠全面竣工,还有六个现代化的二级排灌站、870亩的土地平整工作、1000亩的耕作区的平整工作都已铺开,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超过2000万元,</p><p class="ql-block">  2001年11月,万顷洋现代水利园区的龙骨突起,入园主干大道雏形初现,这条高标准的农业园区道路成为支撑起“开发万顷洋”战略的主动脉;纵横交错、总长27.7公里的机耕大道已基本成型;通过两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共平整土地2500亩,开挖疏浚渠道76公里,衫砌渠道53公里,渠系建筑物42座,新建泵台66个,修缮排渍站6座,修建排灌站、灌溉站8座,配套输变电线路12公里;积极推进现代化耕作技术和节水工程,建立喷灌系统420亩,滴灌系统80亩;建成良种仓库500平方米。万顷洋,全面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水电网络齐备,抗灾能力明显增强。2003年初夏,第13号强台风“杜鹃”疯狂肆虐地袭击袭击着珠江三角洲,不少地方农田被淹,导致几十亿元的农业经济损失。然而,在万顷洋,尽管有关部门一天就录得降雨量85毫米,但万顷洋水利设施却经受住台风和暴雨的严峻考验,2万多亩农作物安然无恙,在关键时刻,万顷洋现代化水利设施发挥了防洪排涝的重要作用,确保了一方水土平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乐章:田园放歌</b></p><p class="ql-block">  珠江——一条负载着岭南5000年文明与希望的“母亲河”,一条奔腾不息浩荡入海的滔滔巨流。</p><p class="ql-block">  从万顷洋最东端回首西望,珠江三角洲千里沃野绵亘不绝;凭海临风,浩浩淼淼的珠江连接着南中国海的风涛。</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的全部启示——正是在珠江入海的轰鸣中撞响一部全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富裕地区孕育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正集结着国内外的投资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王光英、欧广源等一批批国内政要来了,他们带来了对万顷洋现代农业示范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  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内外一批批大财团和农业专业公司来了,他们带来了对市场的渴望,带来了与万顷洋合作的诚意。 他们留下了自己的经济观念、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p><p class="ql-block">  而万顷洋,正是在日复一日与外界对话和交流之中,日益成为珠三角农业经济的一个热点。</p><p class="ql-block"> 自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以来,万顷洋共出租土地4000多亩,引进农业企业21个,资金8000多万元,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1000亩,优质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中高档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00多亩。另外,以罗非鱼加工为主的大型加工企业——“南海佳鸿水产有限公司”已落户和桂工业园,对里水和顺养殖业结构的优化起到推动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的开发,最得实惠的还是当地农民。生态园区通过土地的综合治理,土地价值得到明显的提高,由原来每亩每年租金五、六十元一下子提升到平均每亩800多元,属地农民年增收276万元。更重要的是,恒生水产、绿禾田等一批企业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周边农民通过进企业打工、培训等方式,前来学习借鉴,提高了种养技术,更新观念,切切实实地增加了收入。</p><p class="ql-block"> 万顷洋还建立了农业技术创新中心,集多媒体展示厅、农技培训中心、农业信息网站于—体。2006年创新中心建立“三农”信息服务体系,以万顷洋农业信息网为平台,与广东移动等通讯运营商合作,通过短信发送的方式定期无偿地为农户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服务信息,实施“信息进农村,信息到农户”,健全本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p><p class="ql-block"> 由于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的农业企业进驻。如绿禾田种植有限公司,恒生水产有限公司,华景园艺公司,新日丰花场等。这些大企业进驻后,利用他们自身技术和规模上的优势,带动园区周边农户走公司加农户这种双赢的合作道路。恒生水产公司是一家集罗非鱼养殖和加工于一体的佛山市农业龙头企业,公司采用向农户提供鱼苗,农户各自养殖,然后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待收成时公司全部收购的方式,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养殖罗非鱼。这种模式完全免除了他们在品种、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风险,使农户们的养殖收益更趋稳定。在恒生水产的带动下,和顺的罗非鱼养殖面积从原来的800亩增加到现在的4000亩。而绿禾田种植有限公司在蔬菜种植方面以及新日丰花场在鲜切百合花种植方面都采用这种模式,进一步体现公司+农户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另外,生态园区内设有培训中心,邀请华农、省农科院等专家为农业企业家、大耕家、养殖户开设各类种养方面的培训班,为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平台。据统计,2002年以来,技术培训近15000人次,科技示范推广7项,良种推广3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3万亩。</p><p class="ql-block">  “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广东省南海万顷洋现代化水利园区”、“广东省南海万顷洋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南海万顷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透过这一个个耀眼的光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万顷洋的惊人巨变,昔日的“烂包袱”,如今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聚宝盆”。万顷洋通过修建高标准的排灌渠和排灌站,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逢雨必浸的现象,并通过增加有机肥的土壤改良和实行配方施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情况由过去只能种植低值的香蕉变为现在能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万顷洋利用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建立了防护林网,实现田园林网化,增加林网防护面积0.8万亩。更重要的是,万顷洋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建立,为农业保留了一方净土,其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p><p class="ql-block">  17世纪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写过一部《太阳城》,他构想以知识者与僧人管理,创造一个阳光普照的乌托邦城。可惜除了霉蚀发黄的书本,太阳城的一点影子也没留下。然而,仅仅几年时间,南海人在万顷洋这块荒凉野地上设计并创造出了一个“现代农业之城”,宛如一个分色准确、线条壮美的“魔方”,正在珠江岸边向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含笑招手。万顷洋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模式的成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刘明祖、副主任委员伍精华、万宝瑞,国务院侨务办副主任李海峰、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陈雷、国家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国家科技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审中心,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副省长李容根,省农业厅、水利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领导,无锡市赴广东考察团等先后前来调研指导。此外,来自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的国际友人以及知名企业家也慕名前来参观考察。</p><p class="ql-block">  开发号角声声急,田园无处不飞歌。万顷洋,已经让世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中国现代化农业的曙光正在冉冉升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