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文水城墙一隅</font> 文水流传着一首《文水城是凤凰城》的民歌:“家住在山西文水城,文水自古就有名;文水城是凤凰城,寺楼盖在正当中。七十二个楼楼修上城,三千个垛口出了名;南门是凤尾爱煞人,北门是凤头真威风。文水是个凤凰城,凤凰展翅东西门;城里出了许多读书人,姑娘们生的多英俊……”<br> 文水县城历史上曾两次迁徙,原为大陵城,邑址在大陵庄与武陵村之间,城周十里。北魏时,迁县治于旧城庄一带,“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宋元丰七年(1084)汾文二水涨溢,文水县城毁于水患,基址不存。宋元符年间(1098年到1100年),县令薛昌将城从旧城庄迁于章多里之南,即现在的文水城。俗称“凤凰城”。县志记载,初建的文水县城为土城,周长九里十八步,城高、基宽均为三丈二尺,门壕马道都已粗备。明代,为防北虏侵犯,景泰、天顺、嘉靖年间多次加高加厚,并筑四个门楼、四个角楼、四十八个堞台,但此时的县城仍为土城。明万历五年(1577),知县郭宗贤、县丞韩登开始用砖石砌城。<br> 传说有一天,知县郭宗贤、县丞韩登巡城,有一位白发老者拦住去路,说文水县城是块风水宝地,一定要建成凤凰城。然后飘然而去。县令回衙后,即召集有识之士共商筑城大计,聘请设计人员、工程人员大兴土木。首先将土墙加高加厚,基宽达四丈有余,城高增为四丈五尺,上宽为二丈五尺。东南西北每一方长二里半,城周长十里,意为十全十美。为解决筑城用砖问题,特增设两座砖窑,限时限量赶制城砖,并要求烧制的城砖大小尺寸统一,每块重量不得少于十八斤。城墙中间夯土,里外砌砖,每隔一段筑一城壁,上为碟楼,共筑六十四个。四道城门按北为凤头,南为凤尾,东西两门为翅膀设计。城门均为两进两出二重门,中间是一个瓮状的大空间。北门的外门方向朝东,意为凤凰之头朝东向阳,蒸蒸日上;东西城门的外门均拐向南,意为凤凰展翅飞翔;唯独南门两重门直通,形似凤尾,舒展悠扬。四道城门顶上和城墙四隅均建有重檐高楼,与城壁上的六十四个碟楼正好为七十二座,意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人。相传,每到夜晚,碟楼里便亮起灯光,传出琅琅读书声。有人说这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在读书,也有人说这是吉祥之兆,表明文水县城人杰地灵。也许因此,文水明、清两代,所出举人、进士比周边县份都多。<br> <font color="#167efb">县城城门</font> <p class="ql-block"> 为了体现凤凰城特点,在修建城墙的同时,对城内的建筑也作了整体的规划布局。在县城中央建了一座三层重檐大观楼,俗称寺楼。底座又高又宽,十字开门,直通东、南、西、北四大街。正中心挖一竖井,意为凤凰心脏。北门外与城门相对的北关真武庙东西两侧也各挖一口井,意为凤凰的双眼。寺楼整体为木式结构,各层均有楼梯、门窗,飞檐挑角,铜铃挂悬,尤为壮观。民间传说,文水县城建设竣工的一天晚上,真有一只凤凰落在城中央的大观楼上。</p><p class="ql-block"> 县城四重门均有匾,东曰“瞻太”,表曰“朝阳”;南曰“迎薰”,表曰“带汾”;西曰“靖陲”,表曰“环岫”;北曰“望恒”,表曰“拱辰”。顺治十二年,补修城墙,各门楼悬匾:东曰“分水环流”,南曰“南风薰阜”,西曰“商峰叠翠”,北曰“北拱紫垣”。</p><p class="ql-block"> 文水城内街巷布局也十分考究,旧有四街八巷三十六胡同之说,清代县志变为四街十六巷。四街以寺楼为中心,分别为东、西、南、北四大街。若以城墙为四边,正好是个“田”字形。《文水县乡土志》载:城内四大街界划为五坊,坊各分四巷,西北隅两坊共四巷。东北隅贵信访,巷四:郑家巷、草场巷、关王庙巷、城隍庙巷;东南隅忠孝坊,巷四:马家巷、高家巷、成家巷、李家巷;西南隅武修坊,巷四:向家巷、文魁巷、布政司巷、潘家巷;西北隅善治坊、明教坊,巷四:贾家巷、蔚家巷、田家巷、郭家巷。</p><p class="ql-block"> 文水城内庙宇甚多,据统计,明、清时代,城内寺庙有二十五座,且建筑工艺精湛,风格各异,点缀于城区街巷之间,雄伟壮观,富丽堂皇。</p> <font color="#167efb">县城大观楼</font> 东街 东街:<br> 明天启五年(1625)《文水县志》载:察院,在城东街,中为堂,匾曰:“振扬风纪”“米鉴无私”。东西为序,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匾曰“察院”,后堂匾曰“瑞雪”。堂东西为吏舍厨次,大门前设列鼓棚,左竖安攘坊,右竖激扬坊,南有官厅三楹。<br> 一进东门路北是马王庙,1931年,文水中学初建时就在此庙中。往西是奶奶庙,民间有不生育的妇女便到庙中求神许愿,若怀了孕,第二年正月初六,必定到庙中还愿。1937年,日本人怀疑庙中住有抗日部队,扔了两颗炸弹,将两座庙宇夷为废墟。再往西走,二道十字向南便是东岳庙,正殿内塑有黄飞虎画像,他原是纣王手下大将,封为镇国武成王,后因纣王暴虐无道便投奔于周武王殿下,改封为开国武成王。因战功卓著,一心为民,姜子牙封他为五岳之首——东岳大帝,总管天地人间祸福,执掌幽冥地府之事。正殿对面是座大戏台,戏台下有通道。民国二十八年(1939)文水县在东岳庙第一次放映黑白无声电影《天字第一号》。建国初县里开大会,宣传演出都在此处。上世纪60年代,东南街小学成立,改建为校区,现为东南街第一小学。<br> 东岳庙往南还有两座庙。一为吕祖庙,供俸着吕洞宾塑像,传说他是八仙中的大财东,民间俸为财神爷。一为鲁班庙,供俸着木匠祖师爷鲁班大师的塑像。东街中部路北有两处县城内最豪华的大宅院,这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融家武福桂的大宅院。在东街中部偏东有座成氏坊表牌楼,路南有一座三进院成府,大门上悬有“都督府”三个大字。牌楼往西路北有棵非常大的老槐树,东街的东南角是一处盐坊圪垯。盐坊圪塔南是一个大水圪洞,也是县城最低洼处,城里的雨水都往这里流。<br> <font color="#167efb">东街武福桂院门</font> 南街 南街:<br> 历史上,南街就是以钱庄、账庄而闻名,被称为“文水金融一条街”。南街的合聚永是文水最早钱庄,成立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也是全省成立较早的几个钱庄之一。之后,南街有了长慎和、钜源泰、宝聚隆和乾一钰等钱庄,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城内有五家账庄,其中,志积成、瑞和、德聚祥、豫泽通四家设在南街,只有保兴号设在北街。南街有一处坐西朝南晚清典型的北方民居,门外五间廊坊,进门有荷花鱼莲照壁,正西房有四根明柱,正房分明间、次间,稍间、明堂、上风槎、下风槎。插飞紧瓦,猫头滴水,门樽柱石,垛口、门面等。这里是成海山开办的“汇源票号”,后来改为农工银行。<br> 一进南门,路东有一座简子庙,赵简子,春秋晋国赵氏领袖,政治、军事家。庙不大,临街四合院,以东为正殿,配有南北厢房。令人不可忘却的是院中有座三层琉璃塔,光彩照人,很远便会耀入眼帘。民国十八年(1929),原简子庙国民学校,更名为文水县第五模范学校。<br> 再往北走,头道十字向东是大钟寺,供俸着地藏菩萨。寺内有口大钟,重九百九十九斤。若遇大旱之年,民间便举行求雨活动。人们先捣此钟,钟声高亢宏亮,响彻周围一十八村。后生们一听到钟声,便集中到桑村,抬上麻衣仙姑去求雨。求雨需虔诚,人们臂上吊着铡刀,一路敲锣打鼓,焚香祈祷,一直到汾阳黄芦山石室中—麻衣仙姑修道处,接上甘露水,才回返桑村麻衣仙故庙。据说很灵验,不久便会下起雨来。南街头道十字路西是美人巷,巷西有座红庙,据说,庙的上空常有祥云缭绕,晚上正殿中还有红光闪耀,康熙九年,岳凤、赵风清改建红庙为观音庙。这座庙现在还在,也是文水县城内唯一的一座遗存小庙。南街曾有两座祠堂,在南街北端路东是成氏祠堂,南街中南端路东是王氏祠堂。<br> <font color="#167efb">南街合兴永、合聚永同人及本院驻客摄影</font> 西街 西街:<br> 历史上,西街是县署、文庙、魁星楼、书院及学宫所在地,毫无疑问,这些因素让西街成为文水县的政治文化的中心。<br> 距西门不远,路北是县衙,门楼庄严肃穆,内设三道衙门,即大堂、二堂、三堂, 还有关押犯人的牢狱。县衙往东不远处是文庙,坐北朝南。庙门两边是两座精致的木制大牌楼,楼门匾上分别雕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八个镏金大字。文庙开东西两门,分别为“礼门”与“义门”,中间是一高大照壁,砌有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彩色图案,上书“天开文运” 四个大字。进门后有一正门,紧闭不开,据说考取状元的才有资格走此门,所以,人们只能从两旁进出。院中有一石桥,名曰“状元桥”。下面有两个水池,叫“墨池”。两旁长着两棵古柏,意为两支“毛笔”。现在,这两棵古柏还在市政广场西南挺立着,它可谓城内古文庙的标志与象征。走进二进门,东西两旁是整齐的厢房,但都被隔成小间,原来这里就是童生考取秀才时的试场。院中平坦宽敞,北面为正殿,塑有孔子像,七十二贤人排列两旁,平时都有学子或家长前来进香,十分红火。明嘉靖年间本县士绅在西街县署东文庙西创建了武陵书院。<br> 文庙对面,西街路南是魁星楼,既高大,又美观。文魁楼修在一座二进四合院内,一进院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连砖雕大街门五间,文魁楼在外院东南角;二进院内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五间。相传魁星是掌管人间科举文运的神,在儒生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县人将魁星楼修筑得与文庙相对,定是想让文水文运亨通,人才辈出。<br> 西街路南向家巷西还有西岳庙,它和东岳庙都是城内大庙,一所居东,一所居西,相隔南街,遥遥对峙。西岳庙院内宽旷,据说,日军占领文水期间,原来驻扎在东街武福桂大院,后改在西岳庙驻扎,原因是东街武福桂院老鼠多,经常咬日军的耳朵。民国时期,遇到天旱,村人把西岳庙里的龙王爷抬出来求雨,敲锣打鼓地在城里城外游一遍。建国初公审罪犯多在此处,后被西街学校占用。西街白衣巷口有白衣阁,文庙两旁西大街上有两座壮观的牌楼。王家十字街有座王家阁,下面有四门洞,通向四面街巷。王家阁北有一座牌楼,上书“天下清官第一”。<br> <font color="#167efb">西街文庙前师生合影</font> 北街 北街:<br> 明清时期,北街因郭氏读书做官者甚多,人们称北街为“仕宦之街”。<br> 距北门不远,路东槐抱樗巷北,建有城隍庙,为二进院,庙门两侧有钟鼓楼,正殿内塑城隍爷与阎王爷,两旁立有牛头马面和判官,个个青面獠牙,让人毛骨悚然。正殿里白天也光线暗淡,阴森森的,再加上门内修有机关,人一进门,把门的两个二鬼就会扑上来,擎住你的脖子。莫说是妇女、儿童,就是一般成年男子也不敢随意进去。据传,有个年轻人长得蛮横,平时就好逞能,在人们面前吹嘘他敢进去。有一天,邀几个伙伴来到庙中,他刚把一条腿迈进殿里,就听“扑通”一声,二鬼擎住他的脖子,吓得他浑身哆嗦,哇哇直叫。其实,这仅是一段趣谈,城隍庙意为阴曹地府,警示凡间人们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否则到阴间也会遭报应。城隍庙看庙门的叫梁拉牛,传说城隍爷塑像前有油灯,每当油快烧尽灯即将熄灭时,城隍爷就开口了:“拉牛,添油来。”听到喊声,拉牛便过来把油添满。<br> 城隍庙往南一百多米处是大关庙,正殿中供奉的是关老爷,只见他手持印剑,正襟危坐,周仓手持大刀站立一旁。偏殿有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塑像,个个身着盔甲,威武无比。正殿台阶下是两株笔挺的松树,院中是一排宽敞的扇厅,前面相对的是戏台。钟鼓楼和排列齐整的东西厢房、院落,肃穆庄重,古色古香。民国六年(1917),在大关庙建立了女子高等小学,解放后改建为文水中学校址。<br> 北街有个二郎庙巷,巷名因二郎庙而得。二郎庙里的二郎神塑像非常神奇,据说每当夜深人静时,二郎神便带着神犬坐轿巡行,为百姓看街护院,这一带就很少发生盗窃案件。一度时期,这里曾办有北街二郎庙国民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更名为文水县第三模范小学。<div> 北街的西北处有一大寺院,供俸的是殷纣王之子殷效,故也称太子寺,太子寺里有一对铁人。往南还有一座目爷庙,里边的老爷有多只眼睛,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能给人治眼病,因此,每天看眼病的人络绎不绝。北街还有奶奶庙、姑姑庙、黑虎庙、老爷庙,以及郭氏、田氏坊表等。<br></div> <font color="#167efb">北街李秀章1号院</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