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回望了高适和李白一生的友谊,镜头自由切换于几个标志性的地点空间,代表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诗人们也渐次凋零的必然宿命。</p> <p class="ql-block">对于诗仙李白,标志性的建筑是黄鹤楼与扬州。黄鹤楼显然是个言志的所在,文人骚客们来此,抒发志向,以文会友。然而,李白第一次来长安,就被店小二告知自己的短板:作为商人之子,他本没有资本与官宦子弟竞争,他甚至不能参加科举,只能四处拜访权贵,期冀获得他们的推荐。他的旷世才华只能用来阿谀奉承,然而他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又使他放浪形骸,寄情烟花柳巷。李白的洒脱不羁,一直有人生失意的苍凉底色,因为他需要美酒与美人麻醉自己的高傲。这似乎是李白前半生的生活模式。扬州于他,实是个销金窟、买醉地,是黄鹤楼与长安之后的“人生失意须尽欢”。扬州富饶发达,高适第一次去就被其美丽繁华震慑到了。</p> <p class="ql-block">但在影片里这座城市被描绘为才子能人理想幻灭虚度光阴的地方。战功卓著的裴将军只能舞剑助兴,吴道子画壁,张旭草书,所谓一日三绝不过是逃避内心苦闷的发泄。因此,虽然扬州美轮美奂,国色天香,高适看到的只有玩世不恭与萧索寂寞。</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扬州的水是相对于长安的楼的。身份神秘的桥上佳人对比了长安跨马游街的新科进士。李白放荡不羁,选择流连于水的温柔,酒的麻醉,实在是因为:上不得楼,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是躺平的表现。对高适而言,标志性的空间是边塞与田园。田园越美,理想越遥远;边塞越苦,映衬得政治越昏暗。</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黄鹤楼与扬州是言志言情的诗歌载体,田园与边塞则代表了帝国知识分子无处安放的灵魂。高家枪法不适于耕种,他也不甘心老死田舍。因此,尽管梁园以一种宁静淡远的姿势呈现,高适的梦想一直在长安, 可望而不可及的长安。长安梦碎以后,边塞成为高适实现梦想的地方。他希望通过战功挣得功名,光耀门楣。然而,边塞的艰苦不仅没能磨练他守土戍边的决心,反而让他看到从中央到边疆的腐败。</p> <p class="ql-block">从来皇帝只顾自己的安危,为了长安的安全勒令边疆守军围魏救赵,即使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从来奋勇杀敌的将士都受制于人,在用人之际,郭子仪一点小差错就差点被砍头,而领军守将还在欣赏美人歌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结尾,字幕显示,高适虽然破土蕃解了长安之围,依然被贬,而他已经是唐朝所有诗人中官位最高的了。最后,涉及长安的诗句如行云流水,随着片尾字幕鱼贯而出,提醒我们那个曾经的京城,那个承载了读书人梦想,那个回不去的大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