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工作就是朝拜,需要虔诚</p><p class="ql-block"> ——读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有感</p><p class="ql-block"> 读《雪山大地》这本书,缘起于2023年茅盾文学奖揭晓之日,获奖的几部作品中当看到《雪山大地》时,心里一动,突然就想到了2016年我们一家三口去西藏的的事,于是就和女儿聊起了那次旅行,聊的最多的不是草原的绿,不是牛羊的肥,不是雪山的美,而是那些身着藏服的虔诚的朝拜者。我们虽不解于她们的行为,但又敬佩着她们的精神,为什么她们能够毫无杂念的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门前,五体投地,一次两次,无数次的让自己的身体与大地平行。是雪山草原滋养着他们的心灵,还是纯净的心灵滋养着雪山大地?出于对她们更多的了解,于是兴起,表达了想看看这本书的的意愿,女儿也是一呼即应,立马给我买了这本书,说作为礼物送给我,希望我能从书中找到答案,也满足一下我的阅读意愿。</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收到书,第一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和蓝天一样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书的封皮和封皮上那高大端正的四个大字“雪山大地”,还有高耸连绵的雪山及山下扬鞭催马的牧马人的图案。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期待着书中的白与绿,雪与草,云与天,羊与牛,花与水,马与人,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也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开阔眼界,洗涤心灵。</p><p class="ql-block"> 向上的路衔接着冰白与蔚蓝,</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制高点如此的光亮啊,</p><p class="ql-block"> 爱与太阳跟踪而来,</p><p class="ql-block"> 向他说一声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 阅读便从第一章节的这段小诗开始,从书中“我的父亲”前往沁多草原调研开始,我的父亲和母亲以及她们的父辈,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子女朋友在草原的故事便娓娓叙来。书中主要写了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和牧民的生活变迁,及雪域高原建设者的精神轨迹,但我还是会把他们与虔诚的朝拜者联系在一起,因为文中的“强巴阿爸”、角巴、“我的母亲”苗医生、才让、桑毛、赛毛、桑巴还有“我”和我的妻子••••••都是朝拜者,也都是虔诚的朝拜者。“强巴父亲”的那句话一直深深印在脑海中,用笔把它勾画出来,也从勾画中对于虔诚和朝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心里敬畏雪山大地,跟朝拜是一个样子的,所以不光是今天,我时时刻刻都在朝拜,工作就是朝拜,需要虔诚,还需要一丝不苟”。是啊,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生活以工作为主,不论为官或为民,他工作的目标以改善草原人的生活和观念为重,不论困难有多大,条件有多艰苦,不论夜路有多难走,即使知道会遇到狼群会遇到大雪封路,甚至会迷路,也决不会阻止他为解决教育、医疗、交通、草原沙化,良种马培育的问题的永不停滞的脚步,就像它的日尕一样,可以不吃不喝,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也要带着它的主人到达需要去的任何地方;不论领导支不支持,牧民理不理解,即使被领导赶出院子,被牧民打得晕倒,他依然坚持做着对牧民有利的事情。他的一生真的是在时时刻刻朝拜着,而且是那样的虔诚和一丝不苟。在他的执念与行动下,第一个草原学校建起来啦,第一批毕业的学生成为公家人有出息了;第一个医疗所建起来,牧民有病可以得到医治;第一个“沁多贸易”成立了,牧民的饮食和生活可以更加丰富,有了摩托车,有了卡车,有了房子,甚至有了存款;草原绿了,生态好了,交通便利了,而他却端端正正的坐在阿尼玛卿草原,望着圣洁的野马雪山,停滞了他的心跳。他的死也是那么认真虔诚和一丝不苟。他留给孩子最后的一句话:“不要再送我回去,也不要让人来看我,就让我安安静静的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离吧,你看,身边的野马滩草原那么绿,雪山那么白,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干净更吉祥的地方了。扎西德勒!”</p><p class="ql-block"> 说了“强巴阿爸”,你一定还要说说苗医生,“我的母亲”,她同样有着朝拜者的虔诚,他曾对父亲说:“你一步步壮大学校,我一步步壮大医院,你的目的是培养人,我的目的是治好人”。治病救人,医者仁心。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她把非亲非故的聋哑孩子才让接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专门为他治病,兰州西宁到处跑,每天叮咛她喝药,为他找专家医生,试了各种方法,在她几年不放弃与坚持下,才让终于开口说话了。作为一个医生她有大爱,有医德,她主动请缨去条件非常艰苦的草原当医生,和父亲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在草原建起第一个医疗所,让牧民有了看病治疗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生别离山上的麻风病人非人的生活,凄惨而被人抛弃,与世隔绝,自生自灭的惨状,她以一位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生别离山,那个所有人都不愿更不敢靠近的地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可以说是生命危险,在那里修建医疗所,专门研究治疗麻风病人的方法。在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她争取一切可能从上级医院为病人争取药品,改善病人的住院条件,竭尽全力不辞辛苦为他们看病,为他们手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最终自己也感染了麻风病,在自己发现的时候,却悄悄的离开家人,忍受着与亲人遇见不能痛的苦。即使病魔缠身,她还要在苦厄中挣扎着为其他人麻风病人治病,甚至把所有人嫌弃的麻风病人变成了她的亲人。在她的努力下,麻风病人得到了应有的医治和尊重,是她和她的战友们在生别离山上,把麻风病人变成了真正的人,可以说她就是生别离山的活菩萨。她的心和雪山一样冰清玉洁,和草原一样花团锦簇。但最终她同样没有熬过来,因为过渡劳累,因为高寒缺氧,最后导致心肺畸变,安息在了生别离山。圣洁的雪山,新绿的草原是母亲离开人世的送行者。她的儿媳梅朵在歌中是这样唱的:金子的阿妈,珍珠的阿妈,灿烂的阿妈,杜鹃花的阿妈,清冽的阿妈,她的温暖芳香是世上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 我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只是《雪山大地》的一小份子,作为雪山之子,在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和牧民的生活变迁中,她们作为建设者,他们的工作就是朝拜,就需要虔诚,虽然不似布达拉宫前五体投地的朝拜者,但他们的虔诚却是相通的。她们把美丽撒在草原的牧场,把善良流进牧人的心上,在每时每刻虔诚的朝拜中,“变成了空气,变成了雨落,变成了花朵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里,年年月月都在绽放。让我也以文章的结尾结束我的阅读感受和新的阅读思考:是什么样的人能在人心里播撒种子?人应该怎么做才能称其为“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