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叶氏宗祠概况

叶盛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历叶氏宗祠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8年)由叶文生组织筹建。叶文生,号炳,故称叶炳生,明世宗年间进士及第,授西潞府典膳,后授光禄寺卿(南京知府)。1531年春动工,1537年竣工,历时六年,共筹纹银七百六十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宗祠位于洋后路三角坪左上首,总占地面积433.8平方米,其中祠堂坪长4.9米,宽12米;建筑长30米,宽12.5米。宗祠坐西向东,由大门、门厅、天井、前厅、正厅、后廊等组成。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带前廊,前廊设轩顶,木质覆盆式柱础;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六柱带后廊,抬梁减中柱,枋、梁等木雕古朴精美。建筑四周砌有封火墙,正面为牌楼式砖雕门楼,既安全又雄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宗祠既是先灵聚居的殿堂,又是今人寻根缅怀的礼堂,还是激励后人奋发的学堂。这座宗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门楼上各式各样的砖雕,图像逼真,涵意深远。门上四个浑厚端庄的大字——“葉氏宗祠”格外醒目,令族人倍感亲切自豪。大字两旁各雕塑一个花瓶,瓶里插着盛开的鲜花,寓意叶氏族人生活幸福安康。左右花瓶外侧均雕塑着龙头(代表地理龙脉),龙头上方是一员宋朝官人(代表人杰),二者合一寓意“人杰地灵”,护佑叶氏子孙世世代代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楼最上方是八仙过海图样,教育我们后代无论从事农、工、商、学、兵,都要刻苦耐劳,努力学习,务必精益求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伟大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左侧是文星砖雕图样,显示叶氏族人文能安邦理政,著书育才。例如由浙入闽的开基始祖叶贺孙文修公,八岁能诗文,十岁日记数千言,刻意读书,励志圣贤立学,十五岁承父命入闽拜朱熹为师,遂定居建阳后山,文修公学有所成,进士及第,授大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秘书著作郎等职。著作有《大学讲义》《四书说》《周易会道》《经筵口奏故事》《辑文公朱熹语录》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门右侧是武卫砖雕图样,显示族人武能保家卫国,纵横疆场。例如先祖光公,字孔明,秉性颖异,英气勃勃。十八岁毅然代兄往驻潼关,守卫边疆二十年。至宣德四年(1429年)奉恩例改调延平府卫,始得归家。弱冠而出,四十而归,越经风霜,壮哉志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宗祠大门前左右各竖立一面大石鼓,鼓面直径66厘米,厚16厘来,石鼓底座高41厘米,宽26厘米,长72厘米。古人视石鼓为吉祥物,显示府第高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大门下五级石阶就是祠堂坪,四周用花岗岩石条联串而成,坪内设有栓马柱,供官员栓马。中央用河卵石砌成古钱图样,寓意宗祠后代“财丁双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历叶氏宗祠自明嘉靖年间建成至今,历经四百多年的雨雪风霜,在大历宗亲的全力保护下,宗祠厝顶瓦片曾经多次翻修,厅内四根金丝楠木大柱及枋梁各木雕保存良好。可叹的是有些砖雕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被毁,无法了解其涵意。而今年轻人纷纷外出安家,宗祠的维护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昌县博物馆、县文体出版局领导十分重视古建筑保护,曾几十次深入叶氏宗祠实地考查。2010年5月27日公布大历叶氏宗祠为顺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26日立碑,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并在祠堂内安装防火滴喷设施,定员、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宗祠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凝聚叶氏千钧力,佑我子孙万年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公元2023年8月5日周公二十三世裔孙国璋谨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