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的梳理和思考》———宋月娥

雨润心田

<p class="ql-block">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专门编排了习作单元,这是全新的教材编写体例。使用并发挥习作单元的教学功能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教材使用有一个从认知到完善的过程。而习作单元之所以不好教,一是新教材尝试以习作为中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对这一全新的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到位;二是教师走不出以阅读为中心的习惯教法,用普通阅读单元的思路开展习作单元教学,依然对课文内容和情感依依不舍,而没有把阅读课文作为提高学生习作意识和写作水平的凭借。</p> <p class="ql-block">1.注重习作关键能力,表情达意,而非文学创作。包括想象作文,不是非要孩子写童话。注重最基本的叙事、描写和说明能力。</p><p class="ql-block">2.注重体现年段特点。习作单元除了纵向螺旋式推进,还与其他单元联系密切,如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你“奇妙的想象”,是第二单元“看图画,写作文”想象的持续,第八单元“这样想真有趣”习作单元要求的发展、提升。</p><p class="ql-block">3.强调读写有机联系。习作单元仍然保持传统“读写结合”的编写体例,只是在实践理念、板块设计和训练结构方面有所突破和超越,寄希望执教者站在学生习作素养发展的高度,深入领会编者意图,重视各板块的读写活动设计,让习作单元能发挥出特有的效应。希望长期影响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瓶颈问题在此获得求解。</p> <p class="ql-block">1.厘清单元板块链接。导语:提示单元语文要素,包括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阅读为习作服务,重点训练习作要素;精读课文,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体会表达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习作知识;“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精读课文体现的习作知识;“初试身手”是从精读课文感性认知和“交流平台”理性提炼习作知识后的尝试实践;“习作例文”是对单元写作要素和知识浅显的“演示”,便于学生模仿、借鉴与转换;“习作”是习作单元教学效度的展示与习作的集中训练。习作单元构建一次习作教学的闭环。</p> <p class="ql-block">2.分清楚各部分关系。习作单元集聚了更多的写作资源,整个习作单元是一个以语文要素为统领,以习作资源为内容,以习作训练为过程、以“习作”成果为终点的课程系统。在习作单元教学时,首要的是围绕语文要素去开掘能够走向习作和习作教学的习作资源。其中语文要素是习作单元的圆心,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文后练习(练笔)、“交流平台”“初始身手”“习作例文”单元“习作”是围绕该圆心的圆周。</p> <p class="ql-block">3.明确两回合的功能。以往教材的习作是在单元主题阅读之后、基础练习之前的楔入的一个“插曲”而已,通过一两堂课便完成了的教学任务。而习作单元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不折不扣的习作主旋律。如果按照学期课程教学进度划分,一个习作单元的教学周期不少于两周。整个周期分两个回合推进:前一个是“小回合”,即“精读课文”中发现习作知识,“交流平台”明晰知识要点,“初试身手”尝试运用习作知识要点的片段练习。第二个是“大回合”,有了基础段落或者重点段落的习作经验,习作知识运用从段走向了“篇”:一是在“习作例文”中习作知识在不同文本中呈现两种不同的运用类型,彰显习作知识的多面性与灵活性;在单元“习作”中,通过“小回合”的推进和习作例文的“演示”习作知识已经成长为“写作支架”本身。成为学生聚焦中心,布局谋篇的工具和手段,习作知识随之也转化内隐的习作技能、习作策略以及习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老师在习作教学要注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一方面,老师首先需要激活学生的情感驱动,渗透写作方法,避免过重的引导“痕迹”,淡化写作理论讲解。</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要有习作单元与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习作教学要从单元整体把握,实现为阅读铺路,由读到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从整体上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通道。</p><p class="ql-block">第三,关于个别学生实在写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要担心“抱”着这学生走。</p><p class="ql-block">总之习作,历来是学生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详细得讲解的习作教学的方法,例如《寿司的制作》</p><p class="ql-block"> “动词的作用,如何把一句话写成一段话,心理描写的体验,捕捉内心体验,体味心灵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  指导时,将学生的习作和教师指导的习作对比讲解。让学生感受怎么把习作写生动形象具体。</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不仅有理论支撑,更突出的是用大量的习作教学实践事例来诠释自己的讲座观点,非常精彩!</p> <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宋老师的讲座,我们知道了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好写、爱写是写作的关键,而且还要懂得激发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爱观察爱写作。</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来培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引导”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观察、写作上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懂得打破思维定势的常规,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意识,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写作教学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总能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扩大阅读视野,丰富知识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师可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开读书会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口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能使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耳目一新,充满童趣,又透出理性思维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作能力一定能提高,独特个性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那么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