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活化石”

王一名

<p class="ql-block">  提到老茶馆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杨柳河畔,茶馆所在的老房子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以前是观音堂,民国初期改为茶馆。茶馆在建国后原本属于供销社系统,1995年被现在的老板李强承包下来,墙上文革时期的壁画和标语,让人仿佛有穿越的错觉。二十多年来,老板坚持每天清晨四点就开始烧水煮茶,对于经营茶馆老板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和做法,对前来摄影的收10元,拍婚纱的收100元,而对于本地的老茶客们却一直坚持只收1元。应老板的一句话,体内损失体外补,老人们是茶馆的灵魂所在,很多老茶客们天不亮就来了一杯茶,一副牌,一包烟,一摆龙门阵,一天就过去了,任凭外面日新月异、沧桑巨变,这里却波澜不惊,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走进茶馆就感受到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慢生活。茶馆里面浓浓的古朴气息,竹靠椅、木方桌、盖碗茶以及水壶都非常的具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在成都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走进“茶馆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相传,观音阁是一块福地,由观音菩萨庇护,150年前,彭镇遭遇一场大火,小镇几乎化为灰烬,唯有此处幸免于难,当时人认为因为有观音保佑,故而得名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汶川地震当天,老茶馆水缸晃动,竹竿拉扯断,可茶馆一片瓦都没有掉,几分钟过后,人们发现房顶的青瓦片堆了起来,屋顶开了个小天窗,大家都说是观音想看一下里面的茶客有没有事。</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在老茶馆取景的电影《老七》亮相第15届摩洛哥电影节,并获六项大奖,老茶馆也被更多人熟知。</p> <p class="ql-block">口含烟杆的悠闲老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板李强的拿手绝活—甩开水,这份绝活不知吸引了多少拍客,我也被场景带入。</p> <p class="ql-block">  据1909年编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有516条街道,454个茶馆,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茶馆老板李强:“什么叫茶馆?茶馆就是一个生活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场所。所有的国内外游客来这里都是人均十元消费,在这种基础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就达到一个和谐。”</p> <p class="ql-block">  被光阴和脚步磋磨出来的千脚泥地,黝黑、光滑、坚硬,仿佛白垩纪时期的皱褶。无论从那个角度拍摄,每一次咔嚓都能收获一帧后现代油画般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老虎灶上,七八个铝壶呲呲呲冒着水蒸汽。旁边的大石缸盛满了用来过滤泡茶的清水,老式的竹靠椅、木方桌,烙满了暗淡的岁月痕迹。时间停滞在了砖泥墙体、盖顶青瓦和穿斗木制上。热水瓶、蜂窝煤、盖碗茶,模糊的标语、图片和伟人像,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李强接手茶馆的那一年30岁,对于茶馆,李强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母亲16岁起便在茶馆端茶掺水,姑姑也经营着一间茶水铺,可以说,是“泡”在茶水里长大的,同样他也与茶馆相伴到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泡茶馆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现。喝的是茶水,品的是文化,享受的是生活。</span> </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除了喝茶、聊天、打川牌的老街坊,如今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其中包括不少年轻人和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  老茶馆在时光淘洗中幸存下来,像一张老照片,让我们有了追忆的载体。如果有时光隧道,那彭镇老茶馆就是时光隧道的起点,我们从在这里出发,就可穿越到曾经的老成都。</p> <p class="ql-block">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文明以颠覆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人类的生存意识和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耕文明似乎已经远离我们,成了模糊的记忆。在彭镇老茶馆,看到那些算盘、杆秤等老物件和哪些茶客,我觉得农耕文明并没有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