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坞山水间5~大喇叭和小喇叭

美丽呼和浩特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东乌素图村,大青山脚下一个马蹄形的山湾,长流不息的山泉水和遍布山川沟壑的杏树是家乡最显著的特点。怀着对家乡深沉的爱和眷恋,以“杏坞山水间”为题,真情回望家乡东乌素图曾经的沧桑往事……</p> 大喇叭和小喇叭 <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总把一些爱吹牛的人叫“大喇叭”,把一些嘴巧的孩子比作“小喇叭”。殊不知,生产队那个时代,大喇叭和小喇叭的作用非常大。先说大喇叭,它的作用最大。大约在1959年前后,东乌素图村里装上了大喇叭,大喇叭开口直径有50公分左右。通常一个生产队在社会员较集中的地方安装一个大喇叭,广播站设在大队部。大喇叭一响,全大队都能听到,甚至在西乌素图也能听见。大队通过大喇叭宣传党的政策,通知干部开会、通知社员取挂号信、取汇款单,广播寻物启事等等,包罗万象,生产队的大事和社员们的小事,大喇叭都能发挥作用。比如帮社员找猪是这样喊的:“东村的社员注意啦,西村的社员注意啦!前营子的张三家丢了个猪,是黑的,刚敲了,谁看见了说一声”;再比如,通知管水员放水:“九队的管水员,放水啦,有人浇地了”。那个年代生活在村里的人们,大喇叭的声音此起彼伏是常态</p><p class="ql-block"><br></p> 再说小喇叭,大概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攸攸板人民公社设立了广播站,各生产大队都为每户社员安装一个小喇叭,每天早上7:00,晚上6:30,分两个时段播放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节目主要有中央、自治区新闻和少量的文艺节目。遇有物殊情况,也会通过小喇叭广播一些寻物、寻人启事等。刚装小喇叭的时候,我每天早早的起床,没等小喇叭开播,就等候在小喇叭下面,直到听完所有广播结束才离开。让我映响最深刻的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节目的开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为学龄前儿童广播”、“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紧接着是“嘀嘀哒、嘀嘀哒、嘀嘀哒”,之后进入正式节目,比如“今天由曹探叔叔给大家讲故事”等,这些经典的播音台词至今难以忘记。 <p class="ql-block">  大树下是“新闻中心”。</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的时代,社员们信息闭塞,社员们聚集点就成为了生产队的“新闻中心”。社员们常常在大树下聚集,以东乌素图生产大队第九小队为例,社员们每到中饭后歇晌或晚饭后休息,就会聚集在王二帮门前的大榆树下,或者张栽根门外的大榆树下,社员们在树下或蹲或坐,一起拉家常,聊村中大小事,讲社会上各类传闻,这些事全靠社员之间口口相传,尽管有虚夸和失真的成份,人们依然听的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  每个聚集点(大树下)都非常有吸引力,有许多人经常端着饭碗就来到大树下边吃边聊。大树下还是娱乐场所,大家聚在一起,有的下象棋,有的玩杏核,有的用石头子和小木棍玩“三弦五虎”或“狼吃羊”,也有女孩子们玩跳皮筯,拍皮球或打老(有的称为打沙包)等等。玩的最开心的是孩子们,他们听大人们聊天,或是玩着各种小游戏,常常被父母呼唤很多次才恋恋不舍地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