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长治的古建筑

沈莲君

山西是我国古建筑最多的省,约占全国的10%,且古建筑非常集中,所以去了很多次。今年的国庆节,我们依然选择去了山西,目的地:长治市。八天的行程中用了近三天的时间,参观其中的一些古建筑。<br> 第一天的行程:穿梭于平顺、武乡、沁县,平顺虹霓古村明慧大师塔、武乡县韩北乡土河村真如寺、武乡县监漳村西会仙观、南涅水石刻博物馆、沁县开村普照寺、沁县郭村大云院、沁县南涅水村洪教院、武乡洪济院、 第二天的行程:浊漳河沿线全国文保单位,一条河谷八座古建,穿越六个朝代的秘境之旅,座座称绝,龙门寺-回龙寺-夏禹神祠-淳化寺-佛头寺-大云禅寺-天台庵-原起寺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潞城区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崇庆寺、三峻庙</p> 来山西看古建筑,不仅能欣赏到建筑的时代特征,更能欣赏到古建筑里的那些雕塑、壁画之美;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风格,每一处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穿梭在不同的朝代,感受着每个时代的文化…… 一座座古迹,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当我们站在<b>龙门寺</b>的第一个院落,仿佛是时空被压缩,上千年的时光一收眼底,身后是五代的天王殿,面对的是北宋的大殿,左手边是后唐同光三年的观音殿,右手边的是明代建筑,而大殿后面的燃灯佛殿是元代建筑,中轴线四周还有许多明、清、民国的建筑,还有近代的许多遗迹……,站在一个点上,随着目光的移动,上千年的历史呈现在你的面前,在这个时光隧道里,让人感慨万千! <h5>金代天王殿与五代观音殿的对话</h5> <h5>五代观音殿的斗拱</h5> <h5>宋代大雄宝殿</h5> <h5>龙门寺山门(天王殿)</h5> <b>  天台庵 </b>座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王曲村,因为这个古建筑很特殊,也是我一直想来长治的主要原因。天台庵弥陀殿—直以来都被学界认为是我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建筑遗构之一。另外三座分别是位于山西山西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的佛光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的南禅寺以及位于山西芮城县龙泉村的广仁王庙。在2014年对天台庵进行大修的时候,在东边的梁架上发现了两处五代时期后唐年号的题记。“长兴四年九月二日地驾……”和“大唐天成四年建创立,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的墨书题记。而长兴和天成都是五代后唐明宗李亶的年号,也就是公元929年和933年,通过这些题记确定了天台庵弥陀殿的真实身世。因而有人改称其为“五代遗构”,但这丝毫不减其魅力。虽然本来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就这样变为三座,不免有些遗憾。然而对于建筑史学而言,明确的题记等信息能提供直接的研究证据,不论对于建筑物本身,还是同时代的类似建筑,乃至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史的意义,远远大于一座纪年不够明确的唐代建筑。<br> 天台庵比龙门寺观音殿晚了4年时间,都属于五代遗存,但是建设这两座寺庙的工匠都是晚唐时期的工匠,所以这两个建筑依然保留着晚唐建筑风格。<br> <h5>天台庵弥陀殿</h5> <h5>饱经风霜的石碑,已看不清文字</h5> <h3><b>  原起寺 </b>坐落在山西省潞城、平顺交界。殿前石柱上刻着:“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铃声夜听潮。”后檐右栏上刻着:“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这两副楹联逼真地描绘了原起寺的景观特色。大殿左侧的青龙宝塔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形状各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宋代密檐式砖塔。</h3> <h5>山门</h5> <h5>大殿前的石柱</h5> <h5>青龙宝塔</h5> <h5>经幢</h5> 在山西我们可以感受到时光的穿越,也可以学到古人的哲学观,潞城区的<b>观音堂</b>为明代建筑,已被高楼大厦包围。等我们走进大殿里就被彩色悬塑惊艳到了!殿内正中的横梁上端塑着三尊小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为老子,右为孔子,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倡治世,佛能修性,道可养生,三教结合方得自在。拜一拜这座神态自在的菩萨,和一尊尊悠然自得的神像或许能懂得真正自由自在,才不枉此生。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塑像仅靠背后横柱连接,四面悬空,加之祥云缀绕,颇有天宫仙境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h5>门前的石狮</h5> <h5>钟楼</h5> <h5>对联</h5> 据文管员介绍,为保护文物,此处悬塑很快就不让参观了,未来只能观看数字影像。 除大型寺庙,长治的古建筑都散落在乡间,由村里的文保员负责看管,每到一处我们都得按照门口的铭牌提示,给文保员打电话,然后登记签字,但也有找不到文保员的,如回龙寺,也有铭牌不在门口的(在院内墙上)如洪教院,我们的策略就是问周边的老乡,这里的老乡都很热情,尽管过程有不少插曲,但还是我们的参观都比较顺利的。 <h5>大部分寺庙前有铭牌</h5> <h5>铭牌在院墙内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方式提示</h5> <h1><b>夏禹神祠</b></h1> 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皆有修葺。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前乳袱用三柱。 <h5>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h5> <h1><b>淳化寺</b></h1> 寺院始建于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初名龙门禅院。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因寺院倾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改今名。后历代均有增建与修葺。寺坐北向南,原为两进院,现仅存中殿一座。 <h5>仅存的中殿</h5> <h5>经幢</h5> <h5>构件</h5> <h1><b>佛头寺</b></h1> <p class="ql-block">  因后靠山形似佛头而得名。创建时代不详,原有两座院落,现只存一座,为一佛殿,从斗拱,梁架等特征来看,宋建筑明显。其构造之奇特,做工之精美,就是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单檐九脊顶。梁架简洁,用材规整。柱头斗拱五铺作出双昂,昂呈琴面式。明次间各出补间斗拱一朵,形制略同柱头铺作。两次间为破子菱窗装修,形制古朴。殿身较短,斗拱约为柱高之半,延续了早期建筑的手法。</p> <h5>单檐九脊顶佛殿</h5> <h5>柱头斗拱五铺作出双昂,昂呈琴面式</h5> <h1><b>大云禅院</b></h1><p class="ql-block"><br></p> 位于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北耽车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天福五年(940)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建寺外"七宝塔" <h5>功德碑</h5> <h5>院外的七宝塔</h5> <h1><b>回龙寺</b></h1>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时代:金</div><div>地址: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div> <h5>回龙寺外观</h5> <h5>没有找到文管员,没有入内参观</h5> <h1><b>明慧大师塔</b></h1> 虹梯关乡虹霓村西海慧院旁,寺院早废,仅存孤塔一座。明惠大师塔全由石质雕造,总体造型仿照木构建筑,均采用柱枋椽飞等构件和破直棱窗的做法,与长子法兴寺燃灯塔一样,是研究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及为珍贵的实物遗存。 <h5>明惠大师塔</h5> <h1><b>真如寺</b></h1> 位于山西武乡县城东40公里的韩北乡士河村中,创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1939年7月15日至1940年11月4日,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部、总部医院、总部卫生学校曾驻扎在真如寺内及附近群众家中,在这里治愈了大批伤病员,并为我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医务人才。1980年8月1日,被专家评定并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5>八路军总部医院</h5> <h1><b>会仙观</b></h1> 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城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南宋昔羽道士贾志韬会仙于此,故以得名。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形如阶梯,会仙观作为金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h5><br></h5> <h5>金代建筑</h5> <h1><b>普照寺</b></h1> 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大佛殿的梁架斗拱仍保留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及遗构。 大佛殿 <h1><b>沁县郭村大云院</b></h1>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郭村乡郭村。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79年),北宋时期寺庙重修。金代又加修葺,并得今名。现仅存山门和正殿两座建筑。正殿是金代遗构,山门则是清代构筑。2001年,沁县大云院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大殿屋脊构筑有精美的琉璃鸱吻,山墙之上装饰的悬鱼和惹草图案均点缀得当。尤为重要的是,大殿内东西山墙残存着不到40多平方米壁画,图案复杂精美,格调高雅,虽然残损严重,依然可见当年的风采<br>  较为罕见的是,壁画的下部内外护墙部砌筑有2.5厘米厚的防潮隔板,是为了保护墙基免受腐蚀,以维持整座建筑的稳固。正殿处处设计精妙,构筑合理,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华。<br> <h5>大殿承待维修</h5> <h5>最负责任的文管员</h5> 此处文字很多,图片很少,是因为国家文保单位内的壁画、雕塑禁止拍照的,其他文物单位参观是也是这样,只能看,不能拍照。 <h1><b>沁县南涅水村洪教院</b></h1> 位于沁县城西北20公里的郭村镇仁胜村北隅。为元代和金代建筑,大殿右次间下肩墙处镶嵌着元至元八年(1271)五月重修寺院的石碣。 <h5>石碣</h5> <h5>古老的门</h5> <h1><b>武乡洪济院</b></h1>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故城镇东良候村,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金代风格,余皆明、清重建。<br>洪济院正殿和南殿内存有壁画九十二幅,内容为人物、山水、建筑风景等,共约120平方米,为清代绘制。<br> <h5>千佛塔</h5> <h5>正殿为金代风格</h5> <h5>千年木门</h5> <h1><b>长子县法兴寺</b></h1> 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div>  宋代雕塑令人惊叹!</div> <h5>唐代燃灯石塔</h5> <h5>色彩鲜艳的琉璃瓦是明代的</h5> <h1><b>长子县崇庆寺</b></h1> 坐落于长子县城东南的紫云山山麓,是一座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寺庙建筑。199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九脊殿式屋顶(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br>三大士殿,俗称西配殿,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内佛台较低,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与俊秀而清逸的菩萨聚集一堂,刚柔相济,风格迥异。佛坛前沿砖雕束腰处,留有两方刻字,铭记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证实了塑像制作的确切年代,历经九百多年,保存完好,这在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史和雕塑史上,确为难得的珍品。<br> <h5>中午文管员要休息,参观得匆忙</h5> <h1><b>长子县三峻庙</b></h1> 北社三峻庙(长治市平顺县北社) 三峻山神是晋东南的地域神灵之一,自宋代起该神开始向外传播,而且在金代时被成功附会为后羿。由自然神而变为人神 这是宋金时期晋东南神灵主要变化之一。体现出华北民间信仰发展的某种阶段特征。<br>  长子县三峻庙有明确的作息时间,中午午休,实属罕见,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也如此。<br> <h5>  北社三峻庙</h5> <h1><b>南涅水石刻博物馆</b></h1> 地处于沁县二郎山的南涅水石刻馆内藏北魏至北宋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以及碑碣等近千件,堪称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石刻馆。 <h5>酒坛上的文字与现代的相似</h5> <h5>二十四孝砖雕刻</h5> <h5>琉璃牛,非常少见</h5> 1959年在沁县南涅水村出土了一批北魏至北宋的佛教题材的民间石雕艺术品,分造像塔、单体造像、铭文碑碣等1963年将这批石刻迁移至县城文物馆保管。因石刻数量可观、形制独特、塔龛繁缛、内容丰富,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由国家拨款300万元修建新馆加以陈列保护。 <h5>八面塔,非常少见的</h5> 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永平元年,下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大多以佛教活动为主。造像多为石叠驿成塔形,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 <h5>讲述的是普贤菩萨探望病人的故事</h5> 石刻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组由5~7块组成,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龛内有佛像。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碑文拓片中,以晋代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12首石刻真迹为上乘之作,属全国罕见。<br><br> <p class="ql-block">  散落在乡间的寺、庙、院,大都是独栋建筑,没有菩萨也没有香火,也没有僧尼,都曾作为生产队仓库或是小学教室才得以存世</p><p class="ql-block"> 这次长治之行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走进沁源县,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期待下次行程中补上。</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文物宝藏实在是太多了,不计其数。此行中也有许多感慨,文物不能再生,不少古建筑承待保护,据有的文保员说,维修已上报很久了,没有得到落实,特别是哪些壁画,一旦脱落很难抢救,裸露在外面的木头,风吹雨淋慢慢的变成了朽木,希望文物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喜欢古建筑的朋友,也应该及时去欣赏,去迟了,就存在许多变数……</p> 我们的长治之行,把20多个散落在乡间的历史遗存一个个串联起来,像一串美丽的珍珠,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都是无价之宝,希望这些遗存能够长久的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h1>特别鸣谢:杭州畅行国际旅行社沈建平总经理周密的行程安排和辛勤付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