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吐了一夏火舌的天气,却让我撞了个清爽的阴天,去赴一场约了一暑假的苞芷园之旅,这对于今年延续到秋天都还十分燥热的日子来说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我是随安化县城投公司纪委书记贺文英女士一道追寻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的足迹,乘车来到资水北岸的小沅镇苞芷园村的。沿途汇聚了保存完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晩清大臣民族英雄左宗棠亲自主修的陶澍陵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道光皇帝御笔题写赐予陶澍的文澜塔及隔河对望的印心石屋石匾等多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刚进苞芷园村口,立于村委办公楼旁的四块石碑便映入眼帘,斗秤碑、普利桥碑、捐款碑、公立禁碑早已修整完好,虽然看上去有些参差错落,却使人顿觉这片土地的神奇。仔细阅读,它们既给村庄注入一种厚重的文化脉络,又展示其古商埠在旧时光里独特的繁华及商贸戒律的历史烙印,是古代文明镌刻在这个村庄的一部重要史书。</p><p class="ql-block">一、斗秤碑</p><p class="ql-block">2017年,我还在安化县万里茶道申遗办工作时,就曾与同事一同到过苞芷园。那时,这里还没有直通公路,要乘车到对岸敷溪,再从那边渡船过河才能到达苞芷园。</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来这里寻找一块流传了两个多世纪也流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古石碑。村里极其配合,支书找来当地的几位老者,在他们的率领下,我们从上至下仔细搜寻了好多遍,最终才凭他们模糊的记忆在河道坎上挖掘出这块深掩了多年立于嘉庆三年(1798)的石碑一一斗秤碑。</p><p class="ql-block">斗秤碑出土时有些残缺,但我们如获至宝,立即小心翼翼地擦拭浸染在石碑上的尘土,将之一遍又一遍地清洗,直到一粒粒文字清晰地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碑刻全文两百余字,显示出由柘木溪、杨梢溪、泥湾、包旨芫、敷溪五处头人公立,是一块整顿地方衡器量具规定的碑文。如“嗣后恪守雍正十年王宪法码戥评、烙印斗斛,多寡轻重同归画一……”、又如“复照前,宪置法码一个、石斗一面,存丁大贤行”等,日月轮回,它们沉寂于此,坚守着那份执着的公正。</p><p class="ql-block">因茶置县的安化,茶农售茶,常以茶易米,所以斗秤碑为各地茶行普遍置办。但此碑却成了安化境内仅存的一块,记载了当时由地方主持将官校法码和烙印的石斗存放于指定的商行,供买卖双方统一校验的举措,使之形成一种相互间公平的商业约束,以此杜绝交易竞争中的作弊行为。</p><p class="ql-block">这块来之不易的石碑,于2017年由安化县申遗办拓片保存,并于2018年图文并茂地收录出版在《万里茶道安化段碑刻集成》一书中,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申遗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p><p class="ql-block">二、金盆街</p><p class="ql-block">一个地名的取舍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典故。比如小淹镇与苞芷园村,从大淹到小淹,从金龟坪到包旨芫,都与一位皇帝有关。</p><p class="ql-block">苞芷园原名金龟坪,据说宋理宗赵昀继位前曾路过于此,途中忽然患病停留在苞芷园,得到茶农杨氏母女的救治,她们不仅治好了他的病,还用红绸包藏了他随身携带的圣旨,保全了他顺利回京继位,至今街坊乡邻一直流传着用红绸布包圣旨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赵昀继位后不忘她们母女的救命之恩,同时他还体恤民众,将洪水凶猛的大淹更名为小淹,又将金龟坪赐名包旨芫,派使者送来匾牌,赐予杨氏母女诸色绫罗绸缎各百匹,让她们在包旨芫开辟绸庄经营。从此,外界商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苞芷园,在这里安营扎寨,长期进行商贸往来。他们运来食盐、日杂百货、丝绸布匹、药材等,又将安化的茶叶,竹木及桐油、棕片、粮食等各类山货经水路缓缓流向益阳、武汉等地,再沿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蒙古高原抵达圣彼得堡,这便是明清时期举世瞩目的万里茶道。那时,苞芷园便拥有了千里资江流域最著名的古商埠一一金盆街。</p><p class="ql-block">金盆街商铺林立,街道人群熙熙攘攘,与益阳的麻石街、桃江的三堂街齐名。从那些建桥修路的捐赠碑可见,在康熙和雍正年间,有山西晋商的大成号,泰商的致和号,山东的太贤号,宝庆的裕丰泰号,本地的资安益号等十多家大商号的捐赠记载,因为他们的汇聚,打造了苞芷园昔日的繁华。</p><p class="ql-block">苞芷园是安化境内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上世纪后期,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发现1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在这里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罐陶缸等生活用具,其中虎盖铜盆、双耳铜盆、平底铜盆三件青铜器被确认为国保文物,苞芷园被正式确定为商周遗址。因此,唐宋开始,最早的商业文明在这里萌芽壮大并不为怪。</p><p class="ql-block">三、香樟树</p><p class="ql-block">曾经著名的苞芷园口岸,有棵枝繁叶茂的古香樟,前瞰烟波起伏的资水,背眺绵延飘渺的山峦,民居枕山而建,依树两侧延伸,稻田、茶园驶向宽广的河道,村落似乎就以这棵古树为中心,如一幅狭长而任意铺展的水墨画。此刻,大多的屋主出了远门,街坊寂静,惟大树蓬勃的枝叶在矜持的轻风里微微颤动。</p><p class="ql-block">这棵经历过250多年沧桑见证了苞芷园时代变迁的古树,要三五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如伞,枝如千手,树皮斑驳如一片片鳞甲。我曾读过廖静仁先生的《我的胞衣树》,总将这棵香樟与之联系,也总问当地人,这棵香樟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比如村里人生了孩子,胞衣会不会挂到上面?它是村里的关山树吗?他们的回答都是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电话里认真地向老支书丁吉光询问才得知,因资江水位不断抬高,村庄也在提高位置,这棵香樟的树身至少有6米以上树干藏于地下。</p><p class="ql-block">丁支书还给我讲述了一个远古的故事,对河敷溪有个柳公子,苞芷园有个张小姐,一起结伴去武汉读书,完成学业后就留在武汉自己当老板开店铺,生意兴隆,有人曾在汉口遇见他们,他们都说自己的老家在湖南安化。男子就是对河敷溪的柳公子,女子就是苞芷园这边的张小姐。许多年过去,他们一直没能回老家,便双双约定,百年后变成香樟和柳树一起回安化,一定要在自己的老家守护各自的家园。几百年过去,他们信守承诺,就这样天长日久,永远隔河守望!</p><p class="ql-block">苞芷园人极爱读书。自古以来,村人鼓励读书,常常,在这棵香樟树下,会传出琅琅书声,因为总有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读书。这里,曾有黄埔军校毕业的师长黄斌,有林彪的同学雷鄂初,他的儿子雷峥嵘曾任武汉钢铁公司组织部长,有留美归国的杨斌……</p><p class="ql-block">那天,我随驻村干部及村班子成员走访了三个应届考取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家庭,每到一处,都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给三位同学颁发了奖金,鼓励他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报答家乡。</p><p class="ql-block">包旨芫一一苞芷园!</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林小明,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出版了散文集《下岗女人》《省城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