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温尼伯之游---怀特堡自然保护区 (FortWhyte alive)

多伦多老马

2023年9月14日到21日,我和夫人应我姐和姐夫之邀请,从多伦多飞到曼尼托巴省的首府温尼伯市去探亲旅游。14日中午到达,午饭后,此行第一站就去了离家很近的FortWhyte Alive野生动物保护区去游览。 FortWhyte Alive 是位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西南部的一个集野生动物保护、休闲和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中心。<br>这个占地 660 英亩的公园正位于加拿大鹅的迁徙路线上,以周围的怀特堡社区命名。截至 2022 年,它绿地的规模占到了温尼伯城市绿地的 20%。 这是该保护区的地图,除了主路径之外,在湖边,树林里还有许多步行小道,曲曲弯弯,穿梭于芦荡和水塘之间,周围树林环绕,挺容易迷路的。 这块区域离我姐家非常近,且湖泊多,绿化好,图中右上部分的湖塘沼泽中,还有铺设和维护得很好的木质栈道,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地作响,随着行走的脚步左右晃动,颇为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晃到水中去。 踏进保护区不远就遇到了第一个湖泊缪尔湖(Muir Lake)。九月中下旬的季节,秋天的景象已经出现了。天高云淡,蓝色的湖面上,水平如镜。湖畔的绿植已经是黄绿夹杂了,色彩如同黄金和碧玉一般。远处水面上几十上百只加拿大鹅懒洋洋地浮在湖上打盹修憩。 <p class="ql-block">从主道向小路上一拐,就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芦苇荡边。比人还高的苇子,遮挡了路人的视野,走在其中,颇有与世隔绝之感。一条木质小道,沿着水边延伸到水荡里,给游人提供了一个探索芦苇荡深处的机遇。</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们第二次去玩时拍的,当时是早上刚开园不久,这小道上还没有人打扫过,上面满满的都是禽鸟的排泄物。看来这禽鸟到了晚上也还是喜欢在干燥的地方过夜的啊。可以想到这条木道上在夜晚挤了有多少的水禽!</p> 九点多了,还有一只鸬鹚与一只野鸭没有去觅食,趁着早上清净,太阳又好,在那里晒太阳补觉呢。我们的到来惊动了它们,惶惶不安地站立起来,警惕地注视着我们,见我们走近了,终于还是骂骂咧咧不情不愿地跃入了水中逃到远处去了。其实我们可是善心满满的公民,又是老年人了,还一直腆着个笑脸满面慈祥地陪着不是“打扰了哈,俺们就是路过,你们随意”,真的不会伤害它们哪怕是一丁点儿的。 环形的木排在水中摇摆不定。夫人兴致盎然地坐在倾斜的凳子上拍下了这秋日芦苇荡深处的安详静谧的时刻。 在灿烂的阳光下,一个人漫步来到此地,静静地坐在木凳上,随波起伏,与浪共摆,听着微风吹过芦苇丛传来的哗哗声,还有不时夹杂在其中的水禽的鸣唱声。在这里,在这一刻,你可以深深地领略到什么是孤寂宁静。你可以任意地放飞思想的翅膀,冥游于天地之间,忘记了红尘,忘记了时间,“一片秋声,两袖岚光”,倘佯在悠闲自在的虚幻世界之中。 继续摇摇摆摆迈步在晃晃悠悠之中,沿着曲径芦风,看着纤纤的芦杆随风翩跹起舞,去探索那前方的未知。 芦荡的尽头,在蓝天白云下,水波荡漾的那一边,还是一个芦苇荡。 行行重行行,几个苇荡走过来,一个行人都没有遇见。眼前豁然。水天一色的远方,木质小道蜿蜒曲折指向摇曳在秋风里的黄叶林的远方,一群加拿大鹅在天际边排成了一个人字,雁鸣长空,翩翩而去。 行走在秋天北美洲北部的自然保护区里的小径上,两边树林和灌木丛中那斑斓的色彩,看在眼里,满心的欢乐喜悦。 仿佛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秋之野的动态长轴油画中。色彩百变,柔姿千态,风情万种。忍不住思绪纷沓而至。。。 <div>想起了王献之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的名句。</div><div>世界很大,各地景色风土人情虽各不相同,但哪里都有让人难以忘怀,使人目不暇接的美丽河山。</div>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该保护区的怀特堡解说中心,既向游人提供信息和帮助,也兼对孩子们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进行自然环境保护的教育。</p> 在欣赏美篇游记时,很羡慕那些一口就能够叫出某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的笔者。可眼前这怀特堡解说中心,我在网上查也没能查出它的建筑风格是属于什么流派的。看着挺像多少年前孩子们爱玩的Legos(乐高积木),就私下里将其称呼为Legos Style.<br>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怀特堡解说中心建筑覆盖着的是风化的木材,交错的积木式的结构(Staggered footprint)匹配着邻近的地形,与公园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了一体。该建筑是由前曼尼托巴大学教授小卡尔·R·尼尔森 (Carl R. Nelson Jr.) 设计的。尼尔森在 1983 年为这座建筑的设计创造了一个看起来像是一组有角度的积木拼搭的结构。南立面敷盖了木瓦。建筑顶层还增设了一个观景平台,可从外部通过螺旋楼梯进入,为欣赏周围的湖泊提供了更好的视野。</p> 怀特堡解说中心的西南面是戴旺尼安湖(Lake Ddevonian)。这是该中心正南面一个小坡下的湖景。 <p class="ql-block">静静的渡口边浮动码头上,早已没有了游人,只有加拿大鹅理所当然地将此地当作了一个理想的休憩之地。或站或卧于码头上,享受着下午的温暖的阳光。</p> 湖面上水禽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加拿大鹅了。不仅是这个湖,这个保护中心所有的湖泊上,都有大批的加拿大鹅在栖息觅食。正如前面介绍过的,怀特堡自然保护区公园正位于加拿大鹅的迁徙路线上。据我姐夫告诉我,十月份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鹅群在迁徙途中经过此地,在该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经过修整,觅食,补充能量之后再继续南行。 <p class="ql-block">进入怀特堡解说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头野牛的标本。历史上野牛(bison)在曼尼托巴省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化石、骨头、泥坑和许多历史记载表明,曼尼托巴省曾出现过大量的野牛。在曼尼托巴省的省旗上和曼尼托巴立法机构的墙上都有野牛的图案。目前,该中心的野牛平原上,还饲养着几十头野牛供游客们观赏。</p> <p class="ql-block">北极熊!夫人看到这种纯白色毛绒绒的动物特别喜欢,当然只限于标本了。如果是一头活的,那我俩就得赶紧撒丫子开溜了,能跑多远算多远。</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只活灵活现的北极白狐的标本,在书中或图画中偶然一现,就让人喜欢。所以连我也忍不住偷偷地抚摸了一下它那洁白如玉的绒毛。</p> 中心外,路西段,两个骑车的游客坐在烧烤桌子连体的木凳上边休息边观赏蔚蓝色的湖水和湖面上无数加拿大鹅一起游水嬉戏的美景。 离开怀特堡中心几十步开外, 就是一座水榭楼台式的餐厅, 名为水牛石咖啡馆(Buffalo Stone Cafe). 我没有拍到这家餐厅的外景,这是从网上摘下来的。<br> 听说周末或节假日里,这座餐厅常常是宾客满座,尤其是在阳光灿烂的白日里,在水一方的水榭楼阁上,更是一席难求。<br> 遥想夏日盛况:树荫下,水阁上,微风里,或亲朋好友,或初恋情人,啃一嘴不知道是啥味儿的野牛汉堡,呷一口啤酒或饮料,或海阔天高,或呢喃细语,难得浮生半日闲。 我们两次来都不是周末,也不是饭点,只是路过品了一杯淡淡的咖啡,加了很多的cream, 好像才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欧罗巴的摩登感觉。<br> 独倚栏杆凝望远,一川秋水平如镜。只是在那远处沙洲之外的湖面上,落雁如繁星点点。蓝天上,还不断地有三两个雁群或归或离。 这就是水牛石咖啡馆的内部了。 <p class="ql-block">从这张菜谱上看,中间一栏最上面的就是该餐馆的招牌,野牛汉堡(Bison Burger)。一块5盎司用自制调味料腌制的曼尼托巴野牛肉饼。配上洋葱、当地产的番茄、生菜、自制泡菜和烧烤酱,搭配炸薯条。售价18刀。很良心了。在多伦多,这个价格只能是回忆中很多年前的往事了。毕竟野牛可不是大路货。</p> 餐馆门外的摆饰,两辆木制拖车突显了这里的古老和悠久。斜阳中的斑驳沧桑,犹如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用任何言语,仅仅是衰老的身躯坐在那里,就有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和年代感。很容易让人心中一动,不由得回忆起了某个记忆深处断续的故事碎片,很久很久以前的。<br> 从水牛石餐馆沿大路向北前行,约十几二十分钟左右,就是“平原野牛”的景点了。 野牛是北美大陆最大的陆地哺乳类动物。它分为平原野牛和丛林野牛(Wood Bison), 其中平原野牛的体型略微小一些。野牛(bison)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像牛一样”,是它的科学名称。野牛被称为水牛(buffalo)可以认为是一种误称,但这个称呼在当时的欧洲定居者中很受欢迎,因为他们认为野牛看起来很像亚洲的水牛(buffalo),所以他们称野牛为水牛。 这张图很形象地向游客介绍了野牛是如何用尾巴表达它的情绪的:尾巴下垂,表达野牛的情绪放松,安静; 尾巴甩动,传达它活跃,愉快的心情;尾巴成S状,是野牛在交配季节充满竞争性的表现;尾巴直立或向外, 表达此时的野牛处于生气、有压力,或受到威胁的状态。 从历史上讲,曾经有数以百万计的野牛在北美漫游。这些牛群养活了北美大平原上的原住民。这些毛茸茸的野兽为原住民提供食物、住所、衣服、燃料、器具、装饰品和许多其他用途。野牛推动了毛皮贸易,以肉饼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易于运输的口粮。梅蒂斯人严重依赖野牛为生。梅蒂斯人是加拿大的原住民的一个族群,具有原住民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混合血统。 <p class="ql-block">1870 年,查理·阿洛韦作为沃尔斯利探险队的一名列兵来到温尼伯。在一次狩猎和贸易冒险中,他曾亲眼目睹了有超过一百万只以上的野牛的牛群从他身边奔驰而过的场景,那轰隆轰隆的声音晃动了整片土地,仿佛末日来临。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之内,随着人类对野牛大规模的捕猎,他也见证了这些曾在大陆平原上到处可见的庞大牛群的消亡。 </p> <div>后来,一些个人开始建立养殖场使得这些野牛获得了保护。加拿大政府在保护丛林野牛方面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1900 年,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成立,当时估计只剩下 500 头野牛。到 1920 年,牛群数量增长到 1500 头。这其中还闹出了个笑话, 1920 年,来自艾伯塔省南部的 6,673 头平原野牛被转移到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因为当时专家们认定它们不会与丛林野牛杂交的 。不幸的是,两个牛群接触并确实发生了杂交。</div><div>随着牛群的发展, 1959 年,加拿大野生动物管理局在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的一个偏远角落发现了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的丛林野牛族群。 1960 年,其中一些动物被迁徙到麦肯齐野牛保护区和麋鹿岛国家公园开始放牧。</div> <p class="ql-block">许多遗留下来的文物和历史文件表明,曼尼托巴省曾经是重要的野牛栖息和繁衍之地。不过作为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主人的野牛在历史的潮流中被很快地湮灭,如今只有几个保护区和养殖场里还能见到不大的野牛族群了。</p> 下一个景点就是树屋(Tree House), 坐落在一片小树林里。<br> <p class="ql-block">沿着有年代的木制楼梯嘎吱嘎吱地往上爬,周围绿树(主要是白桦)环绕,还能听到不知名的鸟儿躲在浓阴里发出来的悦耳的鸣啼声。</p> 在树屋的顶层,有小小的观景台,可以鸟瞰远处野牛平原上懒散的牛群。 树林里还有原住民在野外搭建的临时休憩的庇护所. 这大概是印第安原住民的习俗吧。这样的庇护所在加拿大各地都能看到。 <p class="ql-block">加拿大的四季各有特色,但享誉世界的还是她的秋天。在温暖的阳光下,红色的流火,绿色的翠玉,黄色的鎏金,斑斓绚丽,重彩浓墨,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可惜温尼伯市枫叶很少,不像我居住的安大略省,尤其是多伦多北部的阿岗昆公园一带,更是赏枫的圣地。想起了知乎上寒原 Jeff的一段抒情描写:千树万树的红叶,愈到秋深,愈是红艳,远远看去,就像火焰在滚动。秋风微拂过枫叶旁边,那火红的枫叶飘落,旋转着飞扬起来,在林间悠悠地缠绵,又均匀地铺散下去,掩盖了那一条条倾斜着盘旋到山顶的小径,遮住了通往湖边蜿蜒曲拆的林间小道。。。</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卡吉尔湖(Lake Cargill)的路上,一片片灿烂的金色辉煌了周遭的青翠。仿佛是一种神秘璀璨的圣光在丛林里光耀着。</p> 路过一程白桦林,叶初黄,映衬着笔挺的白色树干,让人豁然间眼前一亮。 用后处理技术将一丛秋日的白桦林改成油画风格,不求清晰,惟求其之斑斓瑰丽。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秋风里,蓝天下红绿黄各色交错,相互辉映鲜艳夺目。沉浸在诗与画的遐想中,忽有往事涌上心头。自从我姐与姐夫于84年,我于88年离开故国来到北美大陆后,晃眼间三十多年近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当时各自为了学业,以后为了工作,家庭,虽然还保持着联系,但来往并不经常。</p> 尤其是我姐她们搬到温尼伯后,她们两倒是有时借出差机会匆匆到我们那里探访一下。我们却一直没有去温尼伯来探望过她们。 <p class="ql-block">所谓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白了头上发,多了眼角纹,执手相着,我们都成了耄耋老人了。真有那种人玍如梦,往昔似幻,红尘百年弹指间的感觉。除了姐夫还在曼尼托巴大学继续他的教授工作。我们都已退休多年了。</p> 只是在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我们才在我姐的邀请下,动了到温尼伯探亲访友的念头。并将其付诸行动。于是就有了这次充满亲情的访问。温馨,也唏嘘。<br> 帐篷营地(tipi encapment), 是保护区园地的一个景点。具有原住民当年驻扎休息的帐篷风格。6岁以下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br> <p class="ql-block">据帐篷前牌上的文字介绍, 帐篷上的花,从原住民语言翻译过来是克里平原的野牛肚脐,这种花的另一个通用的名称是草原番红花。</p><p class="ql-block">它门是每年第一个开花的植物,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原住民认为,野牛以向人类馈赠岀自己的生命作为礼物,而这种贡献也相应地得到了原住民的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原住民充分地利用了野牛身上的每一部分来建造诸如房屋、衣服、工具和食物,以纪念野牛的奉献精神。帐篷的这一设计既赞美了这片土地上人、动物和植物之间这种古老的关系,又寄托了希望这种和谐关系能够得到复兴的愿望。 帐篷的入口处代表着精神世界通往物质世界的大门。面向东方,迎接新一天冉冉升起的太阳。西边的小野牛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循环每一个老的结局都会带来新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虽然介绍中没有明确说明,但精神世界作为内在的存在,这帐篷内自然就是精神世界了。我默默地坐在帐篷的草地上,冥思介绍中的那段有关人与牛的古老关系的描述。眼前仿佛再现了当年的人兽“和睦”相处的场景:当人类需要时,野牛中踊跃地走出了几只牺牲,它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地走向人类冰冷的刀锋。人类挥泪举刀,于是在牛群庄严肃穆的哞哞的咏叹声中,牺牲们欢乐地挣扎着,幸福地嘶吼着,鲜血染红了身下的泥土地,圣洁荣耀了整片的大草原。然后作为回报,人类充分地利用了牺牲们身上的一切。多么血腥的和谐啊!对了,其中有一部分剁碎了的牛肉末做成了肉饼,然后。。。成就了野牛汉堡这个招牌。</p> <p class="ql-block">想起了一直观看的电视节目“爱自然(Love Nature)”,里面常常出现血腥的捕食者(predator)扑食猎物(prey)的画面。比如狮子扑食水牛。群起而攻之,吃饱喝足后带着一嘴的血迹满足地休息去了。而牛群也很快地恢复了平静,继续在这些天敌的附近低头吃草。如果不是那些刚被啃完肉只剩下的新鲜骨架上的鲜红的血迹,谁也不会想到这儿刚刚发生过一场屠杀。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粉饰和美誉,简单直接,粗暴野蛮。双方之间都没有“和谐”这个念头,但这可能才是自然界“和谐”的真谛吧。</p> <p class="ql-block">空中的雁叫声声,提醒着我现在已经是雁南飞的季节了。古人说“雁鸣惊乡思”。“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 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其实我们这些旅居北美的游子,就如同大雁一样。去国离乡,四处漂泊。想起了扬州八怪中有一位人称“边芦雁”边寿民的,他就有“塞北风霜,江南烟树,到处为家”之叹。虽然是指雁而言,其实也是他以雁自喻。漂泊无定,浪迹天涯。</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来到缪尔湖畔时,对岸的美景深深地惊艳了我们!在那蓝色的背景里,淡绿浅红中的一抹金黄及其倒映在蔚蓝色湖水中的倒影,给整个的淡雅素洁增添了浓浓的一道灿烂绚丽。</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常常以超出你想象之外的妙笔绘画出让人窒息的的美丽。而人们却往往视若无睹。现代人常常将慢生活作为养身的方式,但是如果无法让生活慢下来,我们还是可以让心先静下来的。远离尘世的喧嚣,亲近自然的静谧。少听仇恨的嘶吼,多闻鸟雀的鸣唱。世界如此美丽,人生何其短促。我们普通民众,对潮流的趋向无奈无力,对事情的真相难辩真假,与其操心上火,不如归去来兮,到大自然中去,如南宋僧人慧开说的那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力所能及,还能怡情养性,何乐而不为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