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印象(二):名山名诗与名人

xjj

<p class="ql-block">庐山是人文之山,庐山也是诗词之山,一代又一代的文坛巨匠,登临庐山,赋咏华章,留下4000余首赞咏庐山的诗词歌赋,为庐山厚重的人文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陶渊明是第一个,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锄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的南山就是庐山。把庐山称为“南山”,是因庐山在浔阳城之南,晋代江州一带的习惯叫法。</p><p class="ql-block">陶渊明还写过一首《四时》的诗:</p><p class="ql-block">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p><p class="ql-block">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p><p class="ql-block">写的正是庐山的四季风光。</p><p class="ql-block">陶渊明是诗人中难得的庐山当地人,他的归隐之处在庐山附近。</p> <p class="ql-block">大家最熟悉的与庐山有关的诗一定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一如既往的想象力丰富,语句极其夸张,这首七绝充分反映了李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不过李白所咏的瀑布在庐山哪里呢?庐山瀑布众多,有著名的三叠泉、大口瀑布,还有小而秀丽的黄龙潭、乌龙潭瀑布。这些都不是,李白所写的是位于秀峰的香炉峰下的黄岩瀑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龙潭瀑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龙潭瀑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口瀑布,在含鄱口附近,水势不小的,因距离远,看上去不够壮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叠泉,那天没去三叠泉,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秀峰的黄岩瀑布,这才是李白所咏的瀑布,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庐山留下诗篇最多的有名的诗人一定是白居易了。白居易做过江州司马,他在这里构筑草堂,并作《庐山草堂记》。</p><p class="ql-block">白居易题咏庐山的作品达七十多首,最著名的是《大林寺桃花》:</p><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p class="ql-block">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p><p class="ql-block">现在庐山的如琴湖畔,有个景点叫花径,又叫白司马花径。有人考证过,那条有“花径”刻石的小路,就是当年白居易咏桃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还考证出这“花径”两字是白的手笔,1931年客居庐山的学者李拙翁募资筑了个亭子保护起来。</p><p class="ql-block">大林寺早已没入如琴湖中,只留下了一条“大林路”。原来的白居易草堂也早已不见踪影。现在的草堂是新修的,还立了白的塑像,使花径成了庐山的一个有名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大家同样熟悉的庐山的诗是苏轼的“题西林壁”,</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最后这两句经常被人引用。不过在我看来,这首诗不仅仅在写景,更是在讲哲理。</p><p class="ql-block">因为游人不管从何处、以何种角度欣赏庐山,都身在山间,只在其间流连,未能超然庐山之外一览全貌。诗人通过对庐山仪态万方的总括,向世人揭示自己悟到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苏轼的这首诗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等耐人寻思的哲理概念。苏轼慨叹身在山中反而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之时,其实是领略了庐山真面目之后的感悟和认识,对世上的事物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苏轼题诗的西林寺在哪里?在庐山脚下,在更有名的东林寺附近,相距不到五百米。那天到含鄱口,在去看大口瀑布的一个平台上,淡淡的云雾之中,发现了一个有塔的建筑,回来对照资料,正是我要找的西林寺。</p> <p class="ql-block">苏轼还有一首写到庐山的诗:</p><p class="ql-block">“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p><p class="ql-block">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p><p class="ql-block">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是人间最极致的风光,若是不能得见,总会心有戚戚,恨意不消。</p><p class="ql-block">可当你都见识过了,这一切也就不过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如面纱脱落,不会在心中掠起波澜。苏轼写这首诗时已经六十岁了,这诗是他最后一首诗。当然不是写景,却表达了一个经历世事沧桑,颠沛流离的人对事物看法,极富哲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千万不要认为东坡先生不善于写景,他写景的诗名句迭出:</p><p class="ql-block">“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 class="ql-block">“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p><p class="ql-block">“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直到现代,与庐山有关的诗不断涌现。毛泽东主席写庐山的有两首诗,一首是七律“登庐山”,还有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后者流传更广。</p><p class="ql-block">“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p><p class="ql-block">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p class="ql-block">这次去庐山亲眼看了那个仙人洞,还有那棵劲松。</p> <p class="ql-block">作者将当时的形势比作“暮色”,“劲松”比作自己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不惧外来压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国。</p><p class="ql-block">这诗在文学上有一点争议:“乱云飞渡仍从容”中,从容的是“云”,还是“松”?</p><p class="ql-block">诗人既以“劲松”自比,“乱云”意为国内外形势,大部分人理解从容的是劲松,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有一些人说从容的是乱云,于情于景不太妥当,但有人言辞凿凿说作者自己说过从容的是云,是否真这样说过?留下了一个谜团。</p> <p class="ql-block">李进就是那位旗手。据说她拍摄这张照片,得到过几名摄影家指导,并帮助选好机位,等待时机,由她按下快门。</p><p class="ql-block">看了资料上的这张照片,人们不禁要问:所摄的照片中在什么地方?仙人洞附近有这样一个如照片中的景点吗?我在仙人洞游览,没有看到附近有这样的景点,回来在百度上查阅了许多仙人洞的照片,也没有找到类似的地方。再仔细想想,仙人洞上方白鹿台上有一个御碑亭,是朱元璋记念周颠的,碑亭的样子与照片里的相似,那么拍摄点应该在远处更低一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那御碑亭我是去了的,否则就留下遗憾了。</p><p class="ql-block">庐山是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庐山的诗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庐山不仅盛产了大量的诗篇,在近现代还发生了许多与中国政治有关的大事件,而这些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三栋房子里。</p> <p class="ql-block">这三栋房子就是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图书馆、庐山大礼堂)。1935年始建,1937年竣工。</p><p class="ql-block">其中人们参观最多的是庐山大礼堂,由中国工程师高观四设计,上海华申公司承建。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们训话,是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旧址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所房子里陈列了许多照片,也有少数文件的复印件。都是各领导人在庐山的开会或生活的照片。至于在会议中发生了什么事,却没有讲到。对我们这样年纪的,那59年,70年这两次庐山会议发生的事,都是有所了解的。有来过庐山的人说,以前对这几次庐山会议上发生的事,是有描述的。现在不提了,不过导游在参观前给大家讲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庐山会议的会场。还有一张59年庐山会议主席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3年,在蒋介石的直接指示下,庐山图书馆在火莲院废址上破土动工,次年竣工,之后庐山传习学社和庐山大礼堂在其两侧又相继建成,从而构成了庐山民国三大建筑。三大建筑寄托了蒋的政治野心,即将庐山建成南京之外的政治中心,然而恰在此时,历史对庐山及整个中国的命运开始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抗战爆发。因此,蒋的这张宏伟的政治蓝图最终没有变成现实。日后,三大建筑在几经修复后,仍保持着完好的主体和格局,被重新命名为庐山抗战纪念馆、庐山大厦和庐山人民剧院。</p> <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蒋介石同国共要员齐聚庐山,商议国共合作、一致抗战事宜,并召开了著名“庐山名人谈话会”,会议地点就在庐山图书馆,即现在的庐山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庐山图书馆,现在改名为“庐山抗战纪念馆”,对外开放,供人参观。</p><p class="ql-block">馆中陈列的资料中,有在庐山商谈国共合作一致抗战和蒋先生的“庐山声明”,这两件事最为引人瞩目。</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17日,160余位军政要员、社会贤达聚集于此,蒋先生在庐山谈话会发表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庐山声明”——“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展出了多次,说明我们对此话的肯定,也是对蒋抗日态度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说到庐山的人文景观,有一处地方不得不提。它就是芦林一号别墅,另外还有一个名称:毛泽东旧居。现在已经成为庐山博物馆,所以这个地方有了三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芦林一号位于芦林湖畔,芦林湖是1955年筑坝建桥而成的高峡人工湖,湖的面积为13万平方米,蓄水量为120万立方米。大概为了保护这庐山的水源,现在周围拦了起来,不让人接近。照片还是通过围栏的空隙拍的。</p><p class="ql-block">芦林一号离景观车站有一段较长的路,好在景观不错,如走在公园里一样。</p> <p class="ql-block">芦林一号是一个占地约二万平米的花园,里有一栋四合院式的建筑,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这大概是最大的四合院了。建筑中间有个约340平方米的矩形天井花园,四周是内走廊,长廊与天井之间以大型玻璃窗相隔,当年主席在这里时,常在长廊里散步。别墅里面有些房间还保持了当年毛泽东在此工作时的原样,这里有会客室,还有毛泽东卧室、餐厅、中央政治局会议厅、卫士室等。</p><p class="ql-block">别墅1960年动工,1961年竣工。 毛泽东于1961年,1970年在庐山时就住在这里。这幢建筑在1984年被辟为庐山博物馆,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原来的布置为主,也展出了与庐山有关的一些书画文物。</p> <p class="ql-block">庐山真是一座名山,它被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吟诵过,又记录了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化,庐山不愧是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多彩的名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