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p> <p class="ql-block">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巧诈不如拙诚”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而确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p> <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所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智慧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呢?认为是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在实用层面上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使用智慧的重要方向,所以我们叫学以致用。可古人认为,但凡是能够应用的学问,它就是学问的完常态,它已经不再构成学者应该继续追究的课题。</p> <p class="ql-block">所谓西方纯逻辑哲学,就是他一定要摆脱实用的限制,一个学问一旦能够实用,探讨立即停止。所以,但凡能用的东西都是匠人的东西,学问只研究不能用的东西才叫学问;这种只研究跟用没有任何关系,纯粹的无用之学,才叫哲学。他跟中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思路刚好相反。我们中国人认为,一个文化、一个学说得到大多数人理解,被大多数人承认,标志着它比较接近真理。可是在西方哲学界,在“爱智”文化里,恰恰相反,他认为绝大多数人是进不了这个层面。他认为,如果你研究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欣赏的问题,那就证明你离智慧还很远。我举个例子,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就是经典力学万有引力。由于其中的数学方程、微积分都是牛顿刚刚发明,所以这本书最初出版的时候,西方各大学物理学教授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可是牛顿这本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书,却缔造了工业的时代。我们今天把工业时代,叫牛顿时代,工人做每一个齿轮所运用的计算方式,都是从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引申出来的分支方程。我想说明大众文化,离真正的人类思境很远。一个学说、一个思想、一本书,越被大众理解,就标志着它离真理越远。不要把通俗文化当做人类思境的高端。</p> <p class="ql-block">“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也。”“贯万物,统万理,而为万物主宰者也。”“人以一心兼天地之能,备万物之体,以成位两间,以主天地,以命万物,辟阖阴阳,范畴天地,进退古今,莫不由之。”“知者,吾心之知;理者,彼物之理,以此知彼,自有主宾之际。”这就是说,心能够认知天地万物,掌握其理,进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来主导范畴天地自然的造化,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使自然界打上人的意识烙印,使环境更加适用人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唯其心虚故能应物,而不滞于物无可无不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岂其心之有所倚仁、有所倚于义耶?故无物则虚,虚则无倚,无倚则无迹。”神明空洞,普照无心,何人何我?如镜中影,来则不能不现,虚即明,非二体也,离虚无明,离明无虚,不虚则不明,不明由不虚,是以圣人言明,即不言虚,故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言虚亦即是明,故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心之知用,是由心之虚明之体决定的。前面讲心体本质属性指出,心是气之精爽、精灵,知是建立在心之灵气的基础上的功能,我们不妨把心的精细之气,形成知(确切说应是映知)与镜之映物,作比附说明。镜所以能反映物,关键在镜子是一均匀光滑平面,物体的光线投射到镜面,就能使物体的形象得以反映。心这种精爽之气,是纯净无杂、无别,而且极度虚豁无比的气,较镜面的均匀度不知强多少倍,更为重要的是心体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可以形成无数平面,所以心体的映知能力也是难以想象的。“圣人之心犹镜也,然镜之镜也,有尽;圣人之镜也,则无尽焉。”</p> <p class="ql-block">本然之知(又称真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知,是心本具的映知功能,即古人说“不虑而知”的“知”。此能知的“能”就是“不学而能”的“能”。此知的对象,于事物,能知有、知无;于事物之理,能知是知,或是不知。换言之,即能够知知,知不知。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的知,即指此而言。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知。知其所以知之谓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谓弃宝。此本然之知,是后面讲的各种知的基础,此知中没具体知识内容。故又说其为“无知”;对不知之事、理,能知其为“不知”,故又称其为“无不知”。本然之知与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功能合一的结果。这种知的对象,即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到各种事物的总合。人出生后,各种感觉器官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发育成熟,与环境建立起整体联系,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化。然而此知的形成,不仅要有感觉器官的功能,而且还要内在神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自圣人以下,必待此而后知。故神者在内之灵,见闻者在外之资。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使婴儿孩提时,即闭之幽室,不与物接,长而出之,则日用之物不能辨矣,而况天地之高远,鬼神之幽冥,天下古今事变,杳无端倪,可得而知之乎?“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各感官的功能,尚有常人所不知的内容。此知所达水平,一方面决定于心的虚灵状态—无滞塞,另一方面决定于感觉器官的敏锐水平。“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粗粗也,察于微眇。”各感官的功能与多用以及锻炼也有一定关系。“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见闻之知,是不断发展的;从本然之知的知有、知无,发展到知大小、知多少、知虚实、知顺逆(益于生命为顺,否则为逆),这是处在生理层面的见闻之知,进而发展到喜、怒、好、厌等就进入了心理情绪层面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知是非常广泛的,知用的层次有不同。除了自然的知,还可以有具体的知。具体的知也是由这个基本的知去起作用的。最基本的素材的知,他可以知这个知那个,知技术,知才能,这些知都是灵知的具体体现。这都属于知用,不同层次都是这个知在起作用,只不过它用了不同的模式。用不同的模式给他去定性去。</p> <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是非常广泛的,知用的层次有不同。除了自然的知,还可以有具体的知。具体的知也是由这个基本的知去起作用的。最基本的素材的知,他可以知这个知那个,知技术,知才能,这些知都是灵知的具体体现。这都属于知用,不同层次都是这个知在起作用,只不过它用了不同的模式。用不同的模式给他去定性去。动用,思用,也都是以这个知做基础的。这个基础它不是体,但它比动用更基本。有知做基础的那个思,和普通人的思不一样。普通人虽然也思考,但思考时里边那个“知”没在那儿。知如果在那儿,就能“知止而后有定”。</p> <p class="ql-block">“无用之用,其用甚大。无功之功,其功甚博。自然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壶中春色异人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追求能够直接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提升的事物。我们今天看待很多东西都会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这个东西对我是否有用,这个东西是否能变现,学习这项技能能不能为我带来收益,看一本书能否为我带来实际的提升。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思想,强调了人们对于事物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应该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而更加注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在庄子看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在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内在的美感。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追求那些看似有用的东西,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庄子告诉我们,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可能恰恰具有更为深刻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人们应该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事物,而不是仅仅从局部和个体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事物。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实际上在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有用的同时,它已经开始变得没用了,当你觉得这件事情无用的时候,它恰恰在用无用的特性支撑着它的有用。要想实现无用之用,一定要摒除心中固有的标准和成见,以开放的、包容的态度去认识事物,不应该怀着区别之心去衡量事物的效用。灵魂一定要飞翔,不要让自己受限于所谓的有用之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p> <p class="ql-block">有志者必须远离一切邪恶,排斥一切谗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从过去事物的发展中寻找规律,用来指导分析当前事物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困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准确地分析预测,然后想好应对的策略,这样才能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从容应对。</p> <p class="ql-block">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直而不肆”即坦率但不过分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p> <p class="ql-block">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我可以断言:垄断的大数据网络玻璃人电商体系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只有关闭电商体系重新回到规范的实体经济体系才能让经济恢复生机。</p> <p class="ql-block">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人無信不立;天有日方明。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隂。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层层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通明网络炮声隆,报道真假不明。心无物欲,坐有琴书。听鸟说甚,问花笑谁。</p> <p class="ql-block">金秋乐陵万亩林,唐枣飘香红满枝。古树封王千年好,人杰地灵情谊真。有幸得食果一颗,心清气爽似丹灵。更有君子虚心者,摘来所爱送友人。</p> <p class="ql-block">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皓月当空,流浪的我只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庆幸有缘能划过你的清辉,照领我温暖前行。世界本不平等,感恩幸运的引力波带给我的光明和能量。作为尘埃,所有的努力只求能像流星一样留下一丝划过的痕迹,留作前进中永恒的思念。人生能相遇,已是不易;心灵若相知,更要珍惜。力所能及的感恩的回报,只是为了那光辉灿烂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秋水清清,大知观于远近,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我们的一切感知都不是真知,我们的认知都来源于高知,所以,我们的思想,意识,认知,都来源于感知系统(眼耳鼻舌身)经大脑系统处理后形成的概念和程序,不是真相,都仅仅是相。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