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和青岛栈桥的故事

鳳荷清音(汪吉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东青岛,有一个建造于清朝光绪16年的人造码头。如今被评为“好客山东100个网络红人打卡地”。这座栈桥直到今天还是青岛的象征,如同天坛是北京的象征。整个栈桥由回澜阁、和总长450米,宽度10米的桥面,35个桥洞共同组成,有“长虹远引”的美称。如今青岛人喜爱来这里闲暇休憩,舒适惬意;家中来了外地的亲朋好友,也会带他们到栈桥看看,踏上四百多米长的桥面,迎着凉爽的海风,看云卷云舒,观蓝天碧海。站在栈桥尽头的回澜阁回望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红瓦绿树,市井嫣然。青岛,就像是一幅挂在天边的美丽画卷。20世纪50年代,青岛曾评选出十大美景,栈桥当之无愧地名列其中,“长桥卧波”是它最传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1年,青岛还是个小渔村,李鸿章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上奏朝廷在此修栈桥、设衙门、建炮台,成为了青岛市的最早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1897年,山东菏泽的巨野教案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年轮,这一年德国人强占了胶州湾,1901年,德国人对栈桥进行了扩建。把栈桥作为主要的军事码头。</p> <p class="ql-block">栈桥历史上第一次高光时刻,是1902年冬天山东巡抚周馥的访问。</p> <p class="ql-block">周馥为安徽东至人,本是世家之后。据说唐代“咸通十哲”之一的周繇是他的先祖。周馥自幼家境落魄,但他不甘苟活,流亡他乡,在安庆八卦门正街摆摊测字兼为人代写书信、呈文、对联等,以笔墨之工挣钱糊口。周馥有一远房亲戚,在淮军首领李鸿章幕府伙房干杂役。这个亲戚目不识丁,采买归来,总要到周馥的测字摊,央求周馥代为记账。一天,李鸿章偶然翻阅采买账簿,但见字迹端庄清秀,大加赞赏,便将周馥延为幕宾,办理文案。</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身为重臣,阅人无数。周馥在李鸿章处步步擢升,绝不仅仅凭一手好字。陈寅恪在《寒柳堂记梦》中曾把清末中枢大臣和封疆大吏分为清流和浊流。清流如陈宝琛、张之洞等;浊流如奕劻、袁世凯、徐世昌、周馥等。据推测,陈寅恪的“清”“浊”之意,不是字面上的理解。陈之“清”,谓之文化学术上有造诣、有修养;陈之“浊”,谓之以吏事见长的干练官员,“能吏”是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馥故里:东至周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馥在1902年初冬致信胶澳总督特鲁泊,表示希望能去青岛访问。此举令德国方面始料未及。他们猜不透周馥访问的动机和目的。特鲁泊在给他的上司提尔皮茨的信中表示,这是一个“几乎令人无法相信的愿望”。在采取了一些“秘密防备措施后”,德国方面接受了周馥的访问请求。如何让周馥来到青岛,特鲁泊可谓大费周章。殖民当局竭尽全力想做得“礼貌周备,供张颇盛”。当时胶济铁路尚在建设之中,大小港码头也未完工。特鲁泊报请德国海军部同意,请周馥前往芝罘港,登上胶澳总督专门派去迎接的德国巡洋舰,驶往青岛,在青岛前海栈桥靠泊登陆。这是一个周到的安排,也是一次实力的宣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5日,周馥抵达青岛。在栈桥上举行的欢迎仪式相当隆重,连礼贤书院的学生也被请来夹道欢迎这位山东巡抚。周馥的“破冰之旅”举措得当。在特鲁泊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周馥的讲话展示了一个封疆大吏的清醒与睿智。他说:“中国和德国生活在和平和友谊之中……即使青岛已被租借给德国,它仍属于中国,属于中国的山东地盘。</p> <p class="ql-block">尽管特鲁泊略感不快,可周馥讲得有理有据。《胶澳租借条约》也是这样表述的。周馥凭着智勇有备而来,伸张了主权。访问之后,周馥在一首诗中表达了他的复杂心情,“朔风雨雪海天寒,满目沧桑不忍看”。周馥没有解释他“不忍看”的原因。可能是对国破民穷的无奈吧,与今天的国富民强不可同日而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