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自驾游记之篁岭晒秋

亚子

<p class="ql-block">十年前的一个夏天 ,去过一次婺源。虽然感觉不错,但错过了看油菜花的最好季节。心想这次秋游,一定不要错过心心念念的晒秋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前一天晚上就住在篁岭山脚下的民宿。可当傍晚驱车从“李坑”赶到篁岭时,在山下完全看不到一点山上有人生活的迹象。我开始有些纳闷,这篁岭古村人家 ,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直到第二天一早坐索道,才开始感受篁岭的气氛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海拔约500米。乘坐12分钟的索道而上,呈现在眼前的是藏在青山间的古典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进村道路是一条古木参天的林荫大道,路边有两间青砖小庙,以供进山的人祈拜。来到中心广场,一派丰收景象即刻跳入眼帘,哇,太壮观了!辣椒,玉米,南瓜 ,菊花,稻穗等农作物,还有各种农具,琳琅满目,色彩斑斓,游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感受和记录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何老师兴致勃勃地对着话筒向“社员们”喊话了!蛮像大队支书吧,特别是那顶帽子好友年代感噢!</p> <p class="ql-block">美女彭老师开起了手扶拖拉机 ,运了满车南瓜🎃,好不英气。</p> <p class="ql-block">何工和我认真的晒起了辣椒来。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摆pose拍视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篁岭古村建于明代中叶,属典型山居村落,上百栋徽派建筑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每逢秋收时刻,村民用竹匾盛满刚收获的红辣椒、玉米、菊花、南瓜等农作物,摆放在徽派民居的木晒架上进行晾晒,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山村“晒秋”图画。</p> <p class="ql-block">篁岭原为曹氏家族的聚居地,村里大多姓曹。曹家祠堂挺气派的。五桂堂就是清乾隆年间篁岭人的祖宅。还有很多有名的商铺,比如徽州歙砚等等。可以想像当年的篁岭是商贸发达的富庶之地。</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这距今600多年的还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前,不仅感叹古人的建筑智慧,也佩服先民征服自然的想象和创造力。勤劳的人们展现了自家“空间管理”的高超技巧 ,也得到了大地慷慨的馈赠。所以晒秋的食物是温暖的,有手的温度,也有太阳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巷里寻古访今,其实是寻找那一份古老的情怀。在这个重叠错挂的水墨民居晒台上,大大的箩筐里有敦实的南瓜🎃,圆圆的竹匾里有辣椒的火红 ,长长的竹杆上有玉米的金黄......五彩斑斓的农作物,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排布在这片山崖上,极具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篁岭最不缺的就是色彩,到处都是花花草草,与粉墙黛瓦的徽派房屋交相辉映,浑然天成,一点也不落俗套。</p> <p class="ql-block">花溪水街,被称做一条“坡面上的街道”。中央水流从上而下,十分灵动,两旁商铺林立,雅致的亭台楼阁,随处可见鲜花植物,一派江南水乡景象。</p> <p class="ql-block">你能猜到晒的白色薄片是什么吗?上面还有很多黑点。我和何工分析了很久,也没有猜出来。我还认为上面的黑点可能是长霉点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嵌入了黑芝麻呢!(汗颜)</p> <p class="ql-block">婺源的晒秋是收获,是富足,是一场惊艳的食色之旅。我们都说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记得苏轼有诗《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p> <p class="ql-block">篁岭一晒,天下知秋。</p><p class="ql-block">“天街访古拾天趣,梯云揽胜醉幽篁。”</p><p class="ql-block">篁岭的晒秋,不单是晒五谷丰登, 何尝不是晒生命里斑斓的色彩和对生活的希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