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禅林与天梯山石窟

华严影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藏禅林与天梯山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妙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三年农历八月十七(10月1日国庆节)上午,游武威海藏寺,山门外有一座古朴优雅的木构牌楼,上挂“海藏禅林”的匾额,为清康熙镇守凉州的甘肃总兵孙思克所题写。入得山门,但闻梵呗声声,正做佛事。道空法师闻知我们到来,热情接待。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藏寺最早建寺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晋书·张轨传》记载:“茂筑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灵钧台,是十六国时期建都姑臧(今武威)的河西政权五凉之一的前凉(301—376年)张茂修筑的高台建筑,距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明、清,历代重建、扩建,台上原建有“无量殿”,收藏着御赐明版《大藏经》共6000多卷(现存于武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藏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光绪年间重建,是中国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藏寺历代有高僧讲经说法。如唐三藏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滞留凉州月余,曾在海藏寺修行,并受请讲经说法。又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有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迦班智达在海藏寺大转法轮,海藏寺当时因此被称为圣地,是甘肃、青海等地藏族信众朝礼之重要寺院。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海藏寺,并延请高僧主持。清初,住持际善大和尚才思横绝,拄杖募化,步行到京,请赐《大藏经》,重修海藏寺及藏经阁,延访善知识参禅打七。<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告别道空法师,到武威博物馆参观,武威博物馆系统清晰的介绍了武威的历史发展、演变和贡献。历代陈列不可或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武威历史上佛教的兴盛,不怪乎武威被称为“凉州佛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至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开凿于北凉时期,由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开凿。距今1600多年,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石窟鼻祖”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引得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于凉州讲经译经,使天梯山石窟盛名远播。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主持开凿石窟的高僧昙曜法师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随着北魏灭了北凉和佛教中心的东移,东下平城(今山西大同),领导着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继续着云冈石窟,乃至龙门石窟的开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有凉州的其他高僧西迁敦煌等地,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并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壮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历代天灾毁损,天梯山石窟现仅存大小洞窟十七处。本次观礼的主要是天梯山石窟最大的佛窟。此洞窟高三十米,宽十九米,深六米。窟内有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高二十八米,宽十米,面水巍然端坐,左手结触地印,右手结施无畏印,两旁有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广目天王、多闻天王等共六尊圣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逼真。窟内顶部、两壁绘有大幅壁画,惜毁损严重,遗留下来的甚为精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