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了罗定,不得不去看看被誉为“南国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p><p class="ql-block"> 地处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之间的罗定,虽然有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广东最大盆地,有发源或流经境内的11条河流,但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解放前水利设施少而简陋,致使罗定成为历史上的苦旱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罗定和全国一样,大办水利,先后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镜等一批引水工程和修筑了一批山塘水库,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及罗定江下游的干旱问题,必须修建一座既能为城区提供饮用水源,又能同时满足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于是,把之前位于城区南部15公里处石牛山与云桂山之间的5个小水库扩建为一个中型水库,成了罗定水利人的共识。 </p><p class="ql-block"> 1973年,时任罗定县委书记郭荣昌要求县水利局立即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可是,整个库区的集雨面积只有18平方千米,按年降雨1600毫米计算,远无法达到中型水库的蓄水要求。“建一座大型渡槽,把引太干渠的河水引入水库来。”这个伟大的构想,人们至今仍然传说是罗定水利专家李郁提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经过水利专家选址、勘探,设计出“引太灌金”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关键性工程便是长岗坡渡槽,<span style="font-size:18px;">渡槽起于罗平镇长岗坡,止于双莲村天堂顶,南北走向,引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条河河水,于天堂顶通过隧道注入金银河水库,全长5200米。</span>渡槽于1976年始建,1981年建成通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引水渡槽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当年,28万多罗定劳动大军分期分批来到工地上,担沙、挖泥、运材料、采石、建隧道,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由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用4年2个月,投资530万元,建成了这一造福后人的“人工天河”,创造了人造水利历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渡槽管理所建于天堂顶半山,渡槽跨越罗平镇的平垌、竹围、山田、双莲4个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落在渡槽两侧星罗棋布。</span></p> <p class="ql-block"> 渡槽为连拱结构,共有133个墩,132个跨拱,拱的最大跨度51米,最大高度37米。</p> <p class="ql-block"> 引水渡槽宽6米,高2.2米,渡槽两边设有行人道、护栏。</p> <p class="ql-block"> 渡槽建成后,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条河河水滚滚而来,注入金银河水库,一改过去十年九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近年,原渡槽管理所改造成“长岗坡渡槽纪念馆”,站在这里,可以一览渡槽全貌。纪念馆展示了长岗坡渡槽的前世今生,让后人牢记前辈们战天斗地的艰辛和“为民、担当、实干”的长岗坡精神。</p> <p class="ql-block"> 长岗坡渡槽建成40多年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渗漏,从未大修。今天,仍然像通天巨龙一样,横亘在罗定盆地,吸取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吐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罗定盆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