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未被开采的宝藏<br>——黄土地民俗博物馆<br><br> 马绥生<br><br> 十月七日,朋友邀约,去参观位于榆阳区汽车工业园区的《黄土地民俗博物馆》。<br> 因为我本人就是中国算盘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所以,参观和考察过全国乃至国外的各种各样博物馆数不胜数,但是,这个博物馆却让我十分的惊讶和震撼。<br> 说这是一个博物馆,其实它就是各种收藏品的存储库房。整个三层楼、四千多个平方的展区,大部分还是没有装修的毛抷房,各种藏品堆积如山,没有标签,没有文字介绍。楼道、院子到处都是放藏品的地方。<br> 就这样一个博物馆,能让我惊讶和震撼,是因为这里藏品的数量之巨大,种类之齐全,年代跨度之久远,藏品的纯真朴实。<br> 藏品的主人,收藏家李建军给我们介绍说,他粗估一下这些藏品,约有十万件。种类包括有黄土高原古往今来,各行各业,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用品。年代从秦、汉到现代。而他的所有藏品中,没有仿制、复制品。每一件藏品都带有历史的印记,黄土的温馨,见证着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进程。<br> 李建军先生<br>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他的藏品。他指着几大堆秤砣说,大小不等约有五百多个。他向我们介绍室内和室外摆放的几百件石狮子等石雕品中,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特征。他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红色藏品。他把他收藏的许多毛主席塑像,整齐地摆放在高处,体现着他对人民领袖的敬爱······<br> 此时的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在历史岁月中的一个个场景。田野耕作,汉洒黄土地。山崖凿石,声传空谷间。铁砧声起炉火边,山歌互答山洼间。村姑纺纱捻线,村妇捣衣河边。每一件物品,都是那么的纯朴、亲切,看到每一个物品都会浮现一个故事,看到每一件物品,都会映现出优美的诗句。<br> 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br><br> 照 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br><br>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br><br> 葡萄美酒 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br><br>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 倒布上行。<br>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苍桑。<br>物与诗融,诗有物证,在这里,可怀古,可喻今,可以放飞你的想象,可以激发你无限的诗情。<br><br> 这个博物馆,既没有精美的装修,也没有科学的陈列,也没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和说明,更没有大量的宣传报道,它还没有向世人展现他的真容,但这里己包罗万象,是一部黄土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颗黄土地民俗文化的璀璨明珠,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是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有待开采、挖掘、传承与弘扬,一旦展示于世,定会异彩纷呈。<br> 参观完博物馆,更令我感动的是,馆主李建军先生这种不畏艰辛,无私无畏,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br> 李建军先生1964年出生于绥德县农村,少时家贫,很少读书,长大为了生计,打过工,卖过肉,养过四轮,后来进入汽车销售行业。经过多年打拼,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为<br>榆林龙太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榆林黄土地民俗博物馆馆长。<br> 李建军先生告诉我说,他一直喜欢收藏这些老旧古董,为了收藏,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他搞收藏不是为了挣钱,也不是为了扬名,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份文化情怀,为社会文化事业做出一份贡献。他还说,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或合作,让黄土地民俗文化更进一步得到弘扬。<br> 为表达对李建军先生的敬意,赋诗一首结束此文:<br><br>赞收藏家李建军<br><br>少时家贫少读书,<br>长大难忍饥寒苦。<br>先凭苦力维生计,<br>再靠心智终致富。<br>人间冷暖铸大爱,<br>情满山海恋故土。<br>传承非遗淡名利,<br>民俗文化一馆收。<br><br> 2023.10.8</h3> <h3>收藏家李建军先生</h3> <h3>文并摄影/美篇编辑:马绥生<br><br>欢迎转发、欢迎转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