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鄠邑闲人

<h5>查看更多文章,点击上面Å<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鄠邑闲人</b>Å</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图文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整理</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品人生百态,赏国学精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欢迎大家批评指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其次,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原文欣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中国建筑之特征</b></p><p class="ql-block">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p><p class="ql-block">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p><p class="ql-block">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p><p class="ql-block">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美术风格也。</p><p class="ql-block">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p><p class="ql-block">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Wall),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p><p class="ql-block">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p><p class="ql-block">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p><p class="ql-block"> 1.翼展之屋顶部分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p><p class="ql-block"> 2.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p><p class="ql-block">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p><p class="ql-block"> 4.院落之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p><p class="ql-block"> 5.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p><p class="ql-block">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p><p class="ql-block"> 7.用石方法之失败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p><p class="ql-block"> (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p> <p class="ql-block">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p><p class="ql-block">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p><p class="ql-block"> 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p><p class="ql-block"> 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p><p class="ql-block">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p><p class="ql-block">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古代统治阶级崇向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崇伟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跃进展,乃受若干影响。古代建筑记载之简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书各志,有舆服食货等,建筑仅附载而已。</p><p class="ql-block">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p><p class="ql-block">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篡之动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然术书专偏,士人不,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如画学之《历代名画记》或《宣和画谱》之作,则未有也。至如欧西、文艺复兴后之重视建筑工程及艺术,视为地方时代文化之表现而加以研究者,尚属近二三十年来之崭新观点,最初有赖于西方学者先开考察研究之风,继而社会对建筑之态度渐改,愈增其了解焉。</p><p class="ql-block">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作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中心思想</b></p><p class="ql-block">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表明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文法”、“词汇”,尊重这些法式才造就了世界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中国建筑的“文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b>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语言建构与运用</b> 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维发展与提升</b> 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审美鉴赏与创造</b> 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b> 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教学重点难点</b> 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文化在于传承,体会到传承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教学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一、预读明人</b></p><p class="ql-block"> 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名山、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或巍峨壮丽如故宫,或小巧灵动如江南园林。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p><p class="ql-block"> 2.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⑴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p><p class="ql-block"> ⑵美丽的神话: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错批一人,多生几亿——马寅初(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人口学家)</p><p class="ql-block"> 错批一人,少了多少名城——梁思成(建筑学家,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⑶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1937年7月梁思成偶然看到法国人伯希和带到国外的敦煌壁画图片,很清楚地描绘了五台山唐代建筑图景,梁思成如获至宝。他和林徽因等一行4人起身去五台山,先坐火车到太原又坐汽车颠簸128多公里,最后又转骑骡子,最后才到达这座佛光寺,发现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建筑遗存——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吸引着梁思成。1933年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两周,后由于战乱,缩短为七天。当天下午5时梁思成一行来到正定,借住在隆兴寺,当晚便开始考察,直到“天已墨黑,殿里阴森,对面几不见人,只听见上面蝙蝠唧唧叫唤”,才回方丈院晚斋。以后的几天,考察非常辛苦。对于这次考察,梁思成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圆满。”第二次考察,是在当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林徽因女士再次来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二、初读明文</b></p><p class="ql-block"> 1.自读课文</p><p class="ql-block"> ⑴积累重要字词。</p><p class="ql-block"> ⑵找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关键词,并指出说明顺序。</p><p class="ql-block"> ⑶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p><p class="ql-block"> ⑷建筑的可译性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⑸中国的古代建筑除了九大特征外,还有什么特点?</p><p class="ql-block"> ⑹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p><p class="ql-block"> 2.字词积累</p><p class="ql-block"> 3.合作探究,整体感知。</p><p class="ql-block"> ⑴请找出中国建筑九大基本特征的关键词,并分析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p><p class="ql-block"> 提示:说明文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特点各异,顺序则不同。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p><p class="ql-block"> 中国建筑九大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 A 单独的建筑物由三部分(台基、房屋、屋顶)组成。</p><p class="ql-block"> B 平面布臵:建筑群、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p><p class="ql-block"> C 木材结构:立柱和横梁之间形成“间”,墙、门窗设臵极为自由。</p><p class="ql-block"> D 斗拱:在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 E 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p><p class="ql-block"> F 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G 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p><p class="ql-block"> H 结构部分有高度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 I 建筑材料的装饰性: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各色油漆、木刻、石雕、砖雕。</p><p class="ql-block"> 采用的说明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p><p class="ql-block"> ⑵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p><p class="ql-block"> 提示:“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们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惯例。即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规矩)。</p><p class="ql-block"> ⑶建筑的可译性。</p><p class="ql-block"> 提示:语言和文学的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翻译出来。</p><p class="ql-block"> 建筑学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主要功能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但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p><p class="ql-block"> ⑷中国的古代建筑还有什么特点?</p><p class="ql-block"> 提示: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红墙、碧瓦、绿树、流水、远山,建筑或随山势起伏,或依流水曲折,自然与建筑相映成趣又水乳交融。</p><p class="ql-block"> 构件之间的连接使用榫卯连接,不用钉子。</p><p class="ql-block"> 北方建筑沉稳、大气、庄重,南方建筑小巧、灵动、秀气。</p><p class="ql-block"> 水的运用:中式庭院的小桥流水,注重使用水的自然形态,绝不倒行逆施。西方建筑使用喷泉,水往上喷,而中国古典建筑绝不这么做。圆明园西洋楼遗址,这是要一组西式建筑,有大水法,就是西方式的喷泉;十二生肖铜兽首是喷泉的喷嘴。</p><p class="ql-block"> 屋瓦的颜色体现等级:皇家建筑使用黄色琉璃瓦,低等级的建筑或者寺庙使用绿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 ⑸作者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填写下面表格。</p><p class="ql-block"> 作者如何使用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证明建筑可以传承的抽象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三、研读明法</b></p><p class="ql-block"> 1.自然科学类小论文我们常在试卷中的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里遇到。每每听到同学抱怨不喜欢,看不懂,读不进去。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p><p class="ql-block"> 2.(课件展示思维导图)下面是第1、2段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个字。</p><p class="ql-block"> 3.下面是整个文章的的思维导图(课件展示思维导图)。这里老师留下了四个空,请大家锁定位置,快速阅读,填空作答。</p><p class="ql-block"> 提示:A.平面布置,通过第五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对它的解析,那中国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p><p class="ql-block"> 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我们可以称它为建筑群。比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这几个名词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接触过。出示《林黛玉进贾府》课文。</p><p class="ql-block"> 平面布置还讲究左右对称。出示图片。房屋朝南。采光、冬季避风、取暖。</p><p class="ql-block"> A.庭院砖石墁地。文中称他为“户外起居室”。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空间,同理屋内起居室就是客厅。</p><p class="ql-block"> B.结构方法。通过第六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首先找同学说一下木材结构的“间”是如何构成的?房屋由什么承重?我们今天的房屋主要由什么承重?古代墙壁的作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墙倒屋不塌”,这句话概括出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的重要特点。框架结构原则在西方的建筑原则里直到近代才被应用,我们的建筑三千年前就具备了这个特征。</p><p class="ql-block"> C.结构特征。大家可能看不出这个结构特征的优点,先看一下这几张图片。芦山震中的百年老屋,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等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为何能抗震?它们又是怎么抗震的?</p><p class="ql-block"> 绝招一: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p><p class="ql-block"> 绝招二:斗拱。</p><p class="ql-block"> 绝招三:榫卯是抗击地震的关键。“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四、拓读明理</b></p><p class="ql-block"> 1.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认真、严谨,深厚的学养,建筑学大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个大家风范。</p><p class="ql-block">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p><p class="ql-block"> 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奈良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2.梁思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风格吗?从文中能看出先生的用意吗?齐读最后一段。</p><p class="ql-block"> 明确:继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3.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古建筑? 我们现在建造新建筑应该怎样设计(即怎样使新建筑继承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示例:“故宫红”为主色调。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隐喻天地交。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p><p class="ql-block"> 4.用老师非常喜欢的一段对梁思成先生的评价作结。</p><p class="ql-block">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的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近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知识教育目标</b></p><p class="ql-block">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p><p class="ql-block">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能力培养目标</b></p><p class="ql-block">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德育渗透目标</b></p><p class="ql-block">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美育渗透目标</b></p><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重点:</b></p><p class="ql-block">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p><p class="ql-block">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难点:</b></p><p class="ql-block">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p><p class="ql-block">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课时安排</b></p><p class="ql-block"> 1课时</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留言联系作者,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作者近期其它文章还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