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雨了,一下飞机就有一股清新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当我要拎起旅行箱时,一位同机的小伙子很自然地帮我拎了起来,穿过雨帘,直至坐下来,我才向这位不知国籍的小伙子投去深深的谢意。伊斯坦布尔之行,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这个国家对于我仿佛是一条平行线,好像没有相交的理由。直至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初涉他的文字,感到深涩难懂,深知他为了写这部书,做了深厚的文化沉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文字引起了我对土耳其历史、人文的好奇与探寻。从奥斯曼帝国的盛衰,至今天土耳其文化有些尴尬的地位,从而有些理解了帕慕克那有些伤感而又怀旧的笔触,理解了他对人性及人生的深深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他,因为帕慕克,土耳其的第一大都市一一伊斯坦布尔对于我来说,又像是有着一个故友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在人们的相像中,大海总是非常辽阔的,但此时我正在航行的这个海例外,坐在海轮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两岸。这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把伊斯坦布尔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此时,我正在从对岸的亚洲区驶向彼岸的欧洲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在露天海轮上,空气湿润清新,滋润肺腑。雪白的浪花跟着船舷奔跑,海风吹拂着头发,鼓动着衣衫,蓝天白云之下,一群群海欧在游人的身边翩翩起舞,鸣声不断,起伏的海域上有大小船只或停泊,或穿梭其间,放眼望去,两岸是数不尽融合了东方和西方元素的建筑美景。</p> <p class="ql-block">进入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我的首选观视之地。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其建筑的美学和复杂的历史令今人欣赏和惊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外部的屋顶,是典型的清真寺圆顶和尖塔,在教堂前有一个净洗亭(清真寺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圣坛顶上有着一副“圣母子像”,圣母怀抱基督的金质镶嵌画,而圣坛左右两侧均挂着六块黑底阿拉伯金字的大圆盘,大圆盘上写着是人名,左侧是“阿拉”,右侧是“穆罕默德”。虽然是两种不同教义的画,但是看上去是如此的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穹顶下木制的敏拜尔,是供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宣讲古兰经使用的讲经台,这个讲经台是大教堂变为清真寺后加上去的,却完全没有突兀之感。</p> <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君士坦丁大帝执政时期,后来查士丁尼大帝为了标榜自己文治武勋而重建了教堂,奥斯曼帝国攻破伊君士坦丁堡后,这里又被改建成了清真寺。如今这里既保留了奥斯曼帝国的痕迹。更多的留下的是拜占庭建筑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它成了博物馆。于198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承认其历史和建筑意义。</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圣索菲亚教堂,不能不去对面的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17世纪的蓝色清真寺,庞大而优雅,当你慢慢走进时,就会被这宏伟壮观的气魄所震撼,室外的阳光透过260扇小窗倾泻进来,让光线暗淡的大殿内呈现出若影若幻、流光溢彩的神圣感。因清真寺内墙用两万多块蓝色的瓷砖装饰故名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这座伟大建筑的由来,也是有趣。奥斯曼帝国击败拜占庭帝国之后,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为自己首都,并且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看到拜占庭的圣索菲亚如此宏伟,为了显示我朝神圣,便于1603年第十四位苏丹主政时期,正对着大教堂建造了这座伊斯兰建筑与之抗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世上罕见的蓝色清真寺,未用一根铁钉建造,建筑结构严谨,历经数次大地震安然无羔。无论是精美的建筑还是蕴含的历史,都让今天的人们内心深深地震撼。</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几乎步步都是古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圣索菲亚教堂和蓝色清真寺,我又走进托普卡帕宫,即老皇宫,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住所,15——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中心,这座王宫有别于欧洲单一的宫殿风格,是一座集各种不同风格建筑于一身的王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托普卡帕宫现存有上万件中国瓷器,大约30件明、清时期的青铜器以及清朝时期的翡翠器皿等。作为中国游客,这是记忆深刻的一点,这反映了几百年前中国和土耳其的文化往来就已经很频繁紧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宫很大,里面共有三个庭院。皇宫顶楼露台,正对着亚欧大陆分界海岸线,整个伊斯坦布尔的风景尽收眼底,真有一种君临天下之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跟着电子中文语音解说,从老皇宫匆匆走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斯坦布尔的天气很特别,一会下雨,一会出太阳,一天里这样循环几次。第一天的行程就这样紧张地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公作美,蓝天白云,风和日丽。这正是登加拉太塔的最好时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塔是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灯塔,初用木头建造,后来在十字军东征时被焚烧,直至1348年用石料重建复生,成为当时堡垒的高点。之后又经历多次重修,在数次地震和战争劫难中,这座塔都安然无羔。历经沧桑的加拉太塔曾身兼数职,包括警卫塔、天文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乘电梯至塔顶,360度观看了壮观的伊斯坦布尔城景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光。许多游人快门按着不停,沉浸在眼前的自然风光里。而我则凝视着这座历史沧桑的中世纪塔身,百感交集。个人现世的遭遇在漫长繁复的人类历史中显得太渺小、太渺小了,同时也为漫长、沧桑的人类历史而感动、而折服。</p> <p class="ql-block">对伊斯坦布尔有了些许了解后,我开始寻访心中的故友帕慕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诺奖作家,我曾在网上搜着他在伊斯坦布尔的足迹。“纯真博物馆”跳入了我的眼帘,带着无限的好奇,我在踏上伊斯坦布尔之前,沉浸式地读完了这本书——《纯真博物馆》。小说描写了1975年,30岁的少爷凯末尔爱上自己的穷亲戚,18岁的少女芙颂,这个痴情又偏执的男人搜集着心上人触摸过的一切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并了解到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是帕慕克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所建造,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博物馆不是在小说完成后建造的,而是在小说情节构思前,搜集展品,根据展品而完成小说的。从中可以看出,帕慕克在写这本书前所做出的艰深功课。</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斜阳照着我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跟着百度地图,在一条巷子的尽头,右转看到了一幢红色的三层小楼,红色显示着小楼内里的热烈,而小楼的外表特别的安静,门是闭着的。轻轻地推开,门又自然地关上了。馆内光线暗淡,用灯光营造着展品的氛围。里面只有三三、俩俩的各国游人, 我猜想都是世界各地帕慕克的粉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品的开始,是一面墙上镶满了芙颂九年所吸过的四千多个烟头,每个烟头的背后都饱含与芙颂相处时,她的喜露哀乐。这独特的三层小楼,里面珍藏了男主人公对芙颂长达九年的爱慕。</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也不用去纠结这本书的故事是真是假,或去纠结这几千个烟头究竟是真正芙颂抽过,还是帕慕克从街边随手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耳坠、项链、手帕等等充满三层楼的物件,倾注了这一代人,对爱情、对生活、对日月、对历史的深情顾盼,是关于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具体的人的展馆,帕慕克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痴情搜集,做到了这一点。对于作家帕慕克来说,只是借主人公的手,达到了这个展馆的目的,而同时,展馆又推荐和介绍了《纯真博物馆》这本小说。所以《纯真博物馆》不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它的寓意远远地大于一本小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为自己领悟了这一点而深深地感谢帕慕克,他就是一个永远充满个性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作家。</p> <p class="ql-block">余下的时间,我游走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没有一个目的地,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我在独自游走。还通过渡轮,我在海上航行,频繁地穿插在亚洲和欧洲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历史曾在这里无比辉煌过,它让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充满了历史的神秘、充满了历史的启迪。它让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活在厚重里、也活在浪漫里。这浪漫里也是否带有那么一点点的忧伤?就像帕慕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大街小巷充满了喝咖啡的人,临街的房子前沿总是伸出一部分,在门外总是安放着一排排甚或一、两个做工设计精致的、充满美感的小巧的咖啡桌。无论是早晨、中午、晚上,也不论是年青人、老年人,人们总是三三二二,挤挤挨挨,或独自一人,在喝着咖啡。有人在默默地无语,有人在倾心的交流。无论是展开来,还是关起来,人们总是那样的坦诚和真挚。他们对咖啡的喜爱已融入到日常生活里。这使我想起国内的咖啡厅里,总是充满了有些做作的成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下图背景为纯真博物馆展示的芙颂所吸的四千多个烟头)</p> <p class="ql-block">慢慢地游走,使我记住了厚重而又浪漫的伊斯坦布尔。而记住了一座城,是否就如同记住了一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下图背景为纯真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