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小小说《退休》

袁聿光

<p class="ql-block">近日搬家,在整理东西的时候,找出了一张1991年7月16日的厂报,四版头条是自己写的一篇小小说《退休》。那一年我还不到三十岁,是什么机缘触发了写这么一篇东西的想法,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一篇几百字的微型小说里,设置了那么多曲折的情节,尤其是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如今三十多年过去,我也已经退休,重读这篇只有几百字的小说,有情节、有人物、有情感、有心理活动、有起承转合,奇怪当年会构思出这么一篇与自己年龄、经历极不相符的小说。因为那一年我只有二十八岁,是参加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离退休似乎还很遥远,无论阅历还是情感,都与小说情节相去甚远。莫言说“我认为一个小说家的情感经历,或者说他想象出的情感经历,比他的真实经历更为宝贵,因为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毕竟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也许是吧。</p><p class="ql-block">做了几十年码字匠,写过不少豆腐块文章,这应该是我写过的唯一一篇可以叫“小说”的东西,如果不是今天翻出来,早已忘记了。同时让我想起来的,自己年轻时还是一个不太入流的文学青年,那时候,如醉如痴地阅读能找到的每一本流行小说,比如杨沫的《青春之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刘心武的《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甚至啃过大部头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有人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不知唤醒了多少青年的文学梦想。不得不说,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p> 退休(小小说) <p class="ql-block">天刚朦朦亮,刘振山就起来了。他推出大“金鹿”往外走的时侯,老伴在猪圈里喂猪,他听到“吧嗒、吧嗒”猪咂食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出了村就是柏油路,路很宽,很直,不过是一个慢上坡,他骑着自行车往上爬觉着有点吃力,腿脚就是不如从前了。四十多年了,每天赶二十几里路上班,从前不觉得咋样。早先这里连路也没有,是条河滩,后来修了沙土路,他每天摸黑起来,甩开两条腿往厂里赶,到厂门口倚着墙打个盹,厂子才开门。干一天活,摸黑再回来,不觉得啥,那时侯年轻。</p> <p class="ql-block">到底老了,人不服老不行。他这么寻思着骑着车往前走。进了市区,路边卖早点的小摊多起来。早晨上班的人都愿在这小摊上花个块儿八毛的图个省事,吃完了就走。</p> <p class="ql-block">他早先上班,老伴往他包里放一匝煎饼,一块豆腐乳,两根大葱,到了厂里,就着白开水,吃着挺香。后来条件好了,老伴也往他口袋里放个三毛五毛的,让他跟那些城里人一样,吃上二两油条,一碗豆汁,自然比那煎饼强。</p><p class="ql-block">摆摊老板娘老远看见他来了,扯着嗓子喊,象怕人抢走了生意:“刘师傅,您来了,还二两油条、一碗豆汁?”“嗯!”他答应着在小板凳上坐下。</p><p class="ql-block">吃完了伸手掏钱,他慌了神,口袋是空的。他觉着脸上有些发烧。老板娘是爽快人,看出了他的窘态:“刘师傅,这不要紧,您天天来吃,还能跑了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也罢,明天一块儿给你。” 他骑上车,又融入了上班的人流。厂子就在市区的边上,转眼就到了厂门口,他抬脚刚从车子上下来,就听见有人叫他:“爸,您来有啥事?”</p> <p class="ql-block">他抬头一看是儿子。儿子长得象他,穿着一身工作服,胳膊下夹着饭盒,跟他年轻时一样。看见儿子他猛然想起来,从今天起他退休了,儿子顶了他的班。只不过儿子住单身宿舍,不用像他每天赶班。</p><p class="ql-block">望着儿子那探询的目光,他象怕人揭了老底,有些不自在。“没啥事,你快上班吧,别迟到了。”他催儿子道。</p><p class="ql-block">“嗯,”儿子答应着进了厂门。他象偷了人家东西一样,急忙调转身,逃也似地离开了那里,心里怅怅的,叫不出是 一种什么滋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发表于1991年7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