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盐井与洋教堂

qian

<p class="ql-block">这次出藏决定芒康转向214滇藏线,经云南回家。 </p><p class="ql-block">早上从芒康出发,路况很好,成熟的麦苗黄灿灿的,慢悠悠走在路当中的悠闲的牛,腾腾袅袅升起炊烟的藏寨,时间尚早,路上的车不多,我这个技术西撇的新手司机也过了一把高原画中行的惬意,感觉好一派宁静祥和,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高原天气多变,渐渐起雾了,到盐井要翻越红拉山,到达红拉山垭口,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在垭口本着来都来了的原则,拍了到此一游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曲孜卡乡反向进入盐井,雨季的原因,澜沧江的江水泛着红色的汹涌的波涛。</p> <p class="ql-block">盐井,古老的茶马古道从这里进入西藏,这里还是用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法。</p> <p class="ql-block">盐井产井盐,历史悠久,据说从唐朝延续到现在,距今有1300多年了。在澜沧江的两岸的悬崖陡峭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搭建了3200多块的盐田。 </p><p class="ql-block">神奇的是,在澜沧江两岸产的盐还不同,西岸加达村产的是红盐,俗称桃花盐,东岸下盐井村产出的是白盐,俗称雪花盐,问了当地人,他们说可能是由于是土壤不同。 </p><p class="ql-block">从曲孜卡村进盐井是到的加达村,穿过村子的路极其狭窄,刚刚一个车的宽度,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怒吼的澜沧江,我紧张的看着先生小心翼翼的把车开到能错车的地方。一个皮肤黝黑笑眯眯的妇女说买两袋盐就给我们当向导,看着面善,我们一拍即合。</p> <p class="ql-block">每块盐田是由几根木柱子支撑,上面梯田一样的晒盐,下面储存盐卤水,我们去的时候,天气一直不好,所以没有人晒盐。</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空中俯瞰,一块块的盐田更是好看,又壮观又美丽,引用一句泛滥了的句子,像上帝打翻了的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下到盐田下面,就像来到了神奇洞天。</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晒盐田渗透下来的盐,形成一条条的类似于钟乳石的结晶,空间低矮,卤水映照下,盐结晶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神秘在这里表现的出其不意,古灵精怪,而千百年的沉淀又让这一切变的圣洁。</p> <p class="ql-block">透过这些柱头能看到对岸的盐田,村民们会经常检查这些支撑的木柱,发现有破损的及时更换。</p> <p class="ql-block">盐田下面低矮狭窄,以前盐民用木制桶把盐卤水背上去,十分辛苦,现在用电把卤水抽上去,减轻了不少辛劳。</p> <p class="ql-block">多买了几袋盐,告别了笑得更灿烂的女子,来到盐井镇,当然要吃盐井特产加加面。</p> <p class="ql-block">加加面30元一个人,就是先上一小碗的面,吃完又给加,店里面墙上贴出来的加加面记录是吃快了148碗,有点无法想象,这是有多大的胃,因为我和先生努力也只吃了七碗。给我们煮面的小姑娘边给我们煮面边唱歌,歌手嘹亮清透,非常动听。</p> <p class="ql-block">朋友给我们说,盐井有一个天主教堂,所以找了去。教堂位于214旁的上盐井村,现在看外观,是近些年翻新了的。相传这是藏区唯一的天主教堂,保存下来肯定不易,传教士不仅带来宗教还带来了葡萄树和葡萄酒的酿造方法,现在,盐井的人几乎都会酿葡萄酒,曲孜卡乡还有一个很大的葡萄酒庄园。</p> <p class="ql-block">不是进到教堂里面,我很难想像藏式建筑外表,里面确实华丽的西式装饰。这看似不相关的隔了千山万水的文明,确在盐井这大山深处融合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教堂,但也还是有藏区的特点,看看长椅上信众们的私人物品。 </p><p class="ql-block">查看资料,村里的信徒保留了由天主神父取名的传统,多与欧洲人的名字相似,有点后悔没有问问给我们开教堂门的大娘她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出了教堂,继续前行,离开盐井,基本上就离开西藏了,天气也变的越来越不好,下一个目的地飞来寺。 </p><p class="ql-block">最后多记录有点,看攻略说盐井有90元的门票,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反穿的没看见收门票的地方,出盐井也没看到,所以吧不知道是不是错过了,还是现在已经没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