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辉:生活的同质化与散文创作的突围

古道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主要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生活的同质化与散文创作的困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从现当代散文创作的趋势看散文创作突围的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读书与散文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当今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生活的同质化给文学带来的困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学的反映生活的艺术,生活的差异性越大,越可以给读者提供题材差异性越大的作品。无论我们的文学理论家怎么批评人们阅读时的猎奇性,实际上所有的读者都具有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新颖感,因为这种新颖感可以产生阅读的快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学题材的差异性源之生活的差异性,具体来说源之作家生活的差异性,作家生活的差异性源自社会生活的差异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经济越是落后,交通越是不便,信息越是闭塞,生活的差异性越大,有句老话就是“十里乡俗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十里乡俗不同”?就是交通不便人们无法走动,信息闭塞人们无法交往。这样的生活差异性恰恰给文学提供了差异性很大的创作素材。比如“五四”之后的作家,鲁迅有他的浙江绍兴的小镇,沈从文有他偏远的湘西故土。40后、50后的作家,陈忠实有他的陕西关中农村的白鹿原、莫言有他的山东高密的红高粱,贾平凹有他的陕南商州、梁晓声有北大荒的《今夜有暴风雪》,叶辛、晓剑有他们的云南知青生活,这些差异性极大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差异性极大的创作素材。这一代作家和70后、80后的作家相比,普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时代和生活厚待了他们,使他们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代发展到新时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个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经济高速发展,交通极为便利,信息传递极为快捷,人们生活的差异性极大的缩小,越来越趋向同质化。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破晓起床在三亚凤凰机场坐上喷气式,一个小时后降落在广州的白云机场,在广州吃了早茶,参观了黄埔军校,又坐上飞机降落到成都的双流机场,吃了四川火锅,浏览了杜甫草堂,又坐上飞机降落到西安的咸阳机场,参观了大雁塔,晚饭吃的是羊肉泡馍,吃完羊肉泡馍又坐上飞机,晚上下榻的是郑州的宾馆。古代人一年才能完成的行程,今天的人们一天就可以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互联网的成熟,远隔万水千山的美国纽约警察枪击了歹徒、澳大利亚的袋鼠遭受了袭击、中国的熊猫花花从美国启程返回祖国、联合国大会讨论某国入常的表决,都会同步在手机屏幕上收到。地球成了一个村庄,所有的国家都成了村民,经济的互补、文化的融合、价值观越来越趋向同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十四亿看的是一个内容的电视,听的是同一个内容的广播,读的是一个内容的报纸,执行的是一个文件规定的政策,差异性越来越小,同质化越来越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看中了一件商品,根本不需要跑到商店,躺在床上用手机下了单,用不了几天心仪的东西就送到家里。任何一个城市不再是原住民的地盘,别的地方的人跑到你的地盘上打工挣钱,你又跑到别人的地盘上打工挣钱。天南海北的口音越来越靠近普通话,方言土语越来越没有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个世纪的人们还公认,上海、广州引领服装新潮流,到了2023年的今天,谁在说这话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土得掉渣的土老帽。上海、广州的女人和延安、张掖的女人穿的衣服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价钱的高低、品牌的知名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样都是大学毕业,农村的孩子6岁上学,城市的孩子也是6岁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哪怕博士帽戴上,全中国用的是一样的课本,哪有文化的差异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着社会的发展,同质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种境况下,文学遭遇了极大的困惑,作家们都在寻找突围的办法。于是,我们看到了各个地域的文学天空上飘扬起作家试图突破的旗帜:新东北写作、新西部写作等。他们试图用飘拂在空中的旗帜向世人宣告,他们的写作与其它地域写作的差异性。遗憾的是旗帜只能在空中飘扬,无法落在地面飘扬,不接地气的口号绝对无法抵御生活同质化的趋势。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西部作家、东北作家、南方作家的作品在生活、思想、情感上的差别,差别的只是地域性的口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学发展到今天,小说和散文的界线越来越混淆,但是,它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还没有突破,小说还是以虚构为主,散文还是以现实生活为主。可以说,同质化的生活对散文写作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小说创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当代散文写作、尤其是新时期散文写作,面临着亟待突围的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现当代散文的的突围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作为散文作者,应该了解中国散文创作走过的轨迹,散文作家怎样寻找写作的突破,预判散文创作下一步的走向,使自己的写作走在散文发展的前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就像人走路一样,不知道自己朝什么地方去,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就不可能安全、快速地到达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基本可以把散文创作分为四个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个阶段:白话散文的写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散文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阶段的时间分界: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年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动乱的社会加上生活的贫穷、交通的不便、信息传递的闭塞,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时代的散文追求“自我”、“个性”,讲究“实”“虚”共存,“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营造“意境”,以物言志,以境抒情等,出现了不少散文大家。代表人物有:鲁迅、朱自清、俞平伯、胡适、徐志摩、林语堂等。这个时期的散文创作还有一个特点:思想尖锐,具有革命性、战斗性,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生活真实、情感真实,以徐志摩、林语堂为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的朋友或许会提问,鲁迅那个年代,对权力的攻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统治者为什么还能容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四”以后,我国出现较长时间的军阀混战,军阀们的主要精力用于夺取地盘,夺取权力,无暇顾及文化的革命,甚至无暇顾及党的成立及活动。这就是社会学界认为的权力强大的时候,思想必然削弱;权力薄弱的时候,思想必然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仍然可以认为是白话散文或者说传统散文的延续,主要是散文创作并没有因为权力的更换,使散文创作也进行一次革命,依然继承了现代散文的创作手法,没有大的突破。甚至一些作品还疏离了真情实感,变得虚伪、造作、空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著名学者、新散文写作的代表人物张锐锋,对那个时期的一些散文进行了严肃地批评:他批评杨朔的《荔枝蜜》虚伪、造作,“像杨朔那种在散文中“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峰”之类,非但无趣,反而矫揉造作,想象力贫乏、廉价。我们课本中的茅盾的《白杨礼赞》,那种从白杨树联想到一些不相关的事物,其拙劣的、机械僵硬、死拉硬扯的想象,是虚假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赞同张锐锋的观点,由于中小学语文课本把这类散文作为教材,对几代人的散文观念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直到现在,很多散文作者还沉迷在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写作怪圈中,把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看成散文写作的上空飘扬的旗帜,拼命把散文的意境、思想朝虚空托举,不接地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个阶段:大文化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知识分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的解放,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时,新时期的开端,使作家们意识到原有的散文写作极大的束缚了散文的发展,作家们开始寻找散文写作的突破。于是,以余秋雨为代表知识分子写作的“大文化散文”出现了。“大文化散文”用宽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历史学养,渊博的地理知识,取代或部分取代了传统散文的写作理念和技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新世纪的前十年,中国散文界被余秋雨的学者写作占有主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一次成功的散文写作的突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对“大文化散文”有非常高的评价:“这种散文的普遍特点是,大规模地涉足历史的后花园,力图通过对旧文化、旧人物的缅怀和追思,建立起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的新散文路径。他们所出示的话语风度,满足了许多人的文化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文化散文”是一种学者写作。它不同于以往的作家写作,是一种新文学写作的新样式。在这里我特别提醒大家,“大文化散文写作”使散文写作的方向就开始了转向,就是过去依靠生活、以景抒情、借物言志的散文现在开始衰退,大文化散文的写作开始兴起。(这一点特别重要,这关系我们的散文写作下一步怎么走,要吸取什么教训,学习什么什么写作理念,怎么写作的关键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文化散文”以极快的速度兴起,也以极快的速度衰落,学界对衰落的原因各有说法。我个人认为,这是由“大文化散文”的特质决定的。从事这种写作,必须具有深厚的超众的文化修养和历史、地理等综合知识。余秋雨那批学者把拥有的知识写完了,下一批作者又在哪里?后继无人,必然衰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阶段:新散文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文化散文”写作还没有完全衰退,新散文写作已经兴起,这又是一次成功的突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个人认为,新散文写作脱胎于“大文化散文”的写作,但更旗帜鲜明地追求散文的变化和革命,拒绝样本、追求文体的自由和活力。和传统散文相比,新散文的变化在于,长度可以长达几万字或几十万字;可以虚构;把生活的真实改为思想和情感的真诚,只凭情感和想象就可以进行散文写作;叙事不要单一化;可以借鉴小说的虚构和描绘手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代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实际上尽管模糊,但还是有界线的,我们下一步再讲。新散文创作还讲究不必追求“形散而神不散”,可以无主题,也可以多重主题写作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散文写作一直兴盛到现在,方兴未艾,其代表作家有:祝勇、周晓枫、张锐锋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四阶段:非虚构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告文学、散文之间的新的文学形式,我还是把它纳入散文的范畴,这也是散文写作的一个突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剧烈、快速变革的社会现实,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分析、沉淀和提炼,由此造成传统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滞后。即使是报告文学,因技术手段的单一,无法满足读者的深层次追求。甚至相当一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这个我们今天都讲到了,就是作品的文学元素和宣传元素),内容虚假,迎合需求,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非虚构写作在恪守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前提下,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和生活内核;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体验性和理解性,让读者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是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非虚构写作在我国刚刚兴起,确实有一些作家写出了很好的作品,但还没有出现特别出色的代表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什么没有像现代散文、大文化散文、新散文现在那样出现代表人物?因为非虚构散文要求事件的真实性,任何一个散文家都不可能整天都跑到街道,或者农村去接触真实的事件供自己写作,由于极具偶然性,所有非虚构散文现在不可能出现代表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5)案列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家大院,一些参加采风的作家写了关于蔡家大院的散文,但作品都不理想。我们现在以蔡家大院为写作题材,讨论如何写好这篇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它属于什么题材?是现代散文写作?大文化写作?新散文写作?非虚构写作?或者其它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认为应该探究蔡家大院的历史渊源,属于大文化散文写作。要探究蔡家第一代闯南洋的人所处的时代,中国海南的境况、南洋的境况、当时闯南洋的境况、为什么蔡家在当时的海南活不下去,到了南洋却能发展起来,南洋华侨回国投资?南洋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把这些资料搜集齐全,进行历史、经济、社会制度、文化氛围的分析,就可以写出大历史文化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写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可能有以下原因:1、阅读量不够,对当时中国、海南、南洋各国的政治、地理、气候、人文等知识欠缺,无法形成完整的作品构架。2、下的功夫不够,到蔡家大院看上一个小时,回家写上两天,没有下功夫搜集更多的资料。3、没有大文化散文的写作概念,很少阅读大文化散文作品,没有这类写作的意识。4、应该采取的写作态度,接到采访蔡家大院的通知后,就开始搜集有关蔡家的历史资料,研究那个时代。到蔡家大院之前,思维已经有了基本的腹稿,到现场再增加感性认知,回来后用历史文化的观点,探讨那个时代。5、珍惜自己的名字,任何一部作品,只要著上自己的名字,读者就会产生对你的评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当代散文发展的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通过对现当代散文写作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散文现在越来越倾向知识分子写作,越来越倾向文化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关注散文写作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大文化散文”“新散文”“非虚构散文”吸引,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读者疏离了传统散文。我们还会看到,除了报纸和一些散文期刊,更多的文学期刊更重视“大文化散文”“新散文”“非虚构散文”的稿件,出版社也越来越重视这几类散文的出版,传统散文在出版界占据的份额迅速减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作者的角度讲,从鲁迅那一代的散文作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后、60后、甚至70后的散文作家,生活阅历的差异性非常大,比如我的少年经历了马号和赶马车的生活,经历了青藏高原的生活,我就写出了《大车帮》《可可西里狼》《大高原》等。梁晓声经历了北大荒知青的生活,他就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等。莫言经历了山东高密乡,就写出了《檀香刑》 《生死疲劳》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张炜在山东沿海生活,写出了《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几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独特的地域生活的写作,他们的生活可以给读者神秘感、新颖感,所以呈现以生活为基本的散文写作素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80后、90后的作家,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生产方式的进步,文化交流的畅通,使得地域性的差异、生产方式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越来越趋向同一性,作者很难给读者提供新颖的地域生活的抒写,必然被读者疏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30后、40后的作家,他们的少年、青年,可能一百公里、两百公里、甚至更长的路程,都会步行。70后、80后、90后的作家,可能坐上了汽车,他们在赶路的过程所经历的故事,相对没有前辈那么丰富和奇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西北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车,耕地主要是牲畜拉犁。80后的作家就没有看到过这些,所有我可以写出《大车帮》《观天象的人》《马号里的抗战史》《碾麦场》等。年轻的作家没有这样的生活,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比如我们黎族作家的散文写作,亚根、高照清,他们的散文为什么会得到读者的欢迎。主要原因读者感觉黎族同胞的生活非常神秘,亚根、高照清基本是最早用散文这个题材披露黎族同胞的历史、生活等,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使读者产生新颖的感觉,这是他们散文写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在的散文读者更多的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作者和读者的生活阅历没有太大的差异,无法从现实生活中给读者提供新颖的故事,必须寻找新的写作途经,就把写作的触角伸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甚至哲学、宗教等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东坡突围》等;祝勇的《与梦相约》、《用心灵守候你》、《忧郁扎成鲜花》、《文明的黄昏》、《故宫里的苏东坡》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人认为,现在的现实生活已经丰富多彩,把现实生活整理出来就是非常棒的文学作品,而我们作家的想象能力太差,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却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我不赞同这个观点,现实生活确实丰富多彩,但更多地呈现同一化,散文作家和读者的生活阅历没有差异,必然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像一个以烹调土豆为特长的厨师,但食客从小就吃这个厨师做的土豆食品,必然产生厌恶感,渴望吃到没吃过的食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散文作家总是要写作,东方不亮西方亮,当没有生活差异的优势时,必然寻找突围的方向。这就出现了“大文化散文”、“新散文”甚至“非虚构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散文写作的发展趋势,更多地以文化知识弥补生活差异的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阅读与散文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前边讲了,现在的散文越来越趋向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平台的构建就越来越重要。我们现在分析为什么知识平台的构建,在散文现在中占有那么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通过阅读,寻找自己散文写作的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近,我的散文集《都是人生》刚刚出版,这本散文集入选《文学百年·名家散文自选集》,这套选集选入了鲁迅、冰心、郭沫若、老舍、茅盾、雷达、从维熙等人的作品。现在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刚刚把散文创作列入自己的写作计划,就有这么高的起点?(有点自吹自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从事文学创作40年,基本以小说创作为主,很少写散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准备在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些散文作品。早在五六年前,我就开始散文写作的准备,先后购买了六七千元的散文集,研究众多散文作家的创作风格,寻找自己散文写作的道路。如果沿着他们的路子走,自己不过是他们写作风格的延续,不会有大的出息。就像一座殿堂里,名家已经把碑子栽得密密麻麻,要想把自己的碑子栽在那里,必须寻找一块他们没有发现的空地,或者不容易立碑的地方。自己的碑子再小,也是自己的碑子。就像《海口日报》吴雨晴老师写的:“文学的百花园里,尽管都是名贵花卉,自己哪怕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但它有自己的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读过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他模仿贾平凹的散文,第一句话多少个字,用的什么标点符号,第二句话几个字,用的什么标点符号·····就这样一字一句的模仿,可以说是第二个贾平凹。但是,至今在文坛仍然默默无闻。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特色,被贾平凹的光芒覆盖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比喻就是说明散文现在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无法展示自己散文创作的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通过阅读,提升自己透析生活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今散文写作与小说写作的界线非常模糊,但不是没有界线。最明显的界线是小说创作以虚构为主,散文创作以现实为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散文写作更需要作者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积累生活的厚实,2、透析生活的目光,3、把透析的过程和结论展示给读者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缺一不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现在分析一下,这三种能力各自对散文写作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生活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家的生活积累有如下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A、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直接决定了作家的写作立场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决定为谁写作,为什么写作,写什么?人处于什么阶级说什么阶级的话,代表本阶级利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像《红楼梦》里,只有焦大大才能说出:扒灰的扒灰,找小叔子的找小叔子,只有大门口的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贾正、贾涟、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他们绝对说不出这样的话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写作立场对于作家的写作非常重要,不仅仅决定了我刚才讲的这些,还决定了作家能不能不跟风潮,不被时事政治裹挟,坚持独立独行的精神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B、为创作素材提供原始素材。创作素材源于原始素材,就是把原始素材经过审美,提炼最本质的那部分生活,成为创作素材。没有原始生活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创作素材的提炼。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在小说创作讲了,当今作家的生活越来越趋向同一化,这就需要散文写作者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独特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透析生活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作家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透析,提取可供写作的部分,提炼、升华,成为散文作品。就像炼骨胶,原始生活就像一大堆骨头,透析生活的能力就像把骨头放进锅里熬,熬出骨胶。透析生活的能力就是熬骨胶的能力,铁锅、火柴、火候、水的比例等,差一样骨胶就熬不出来。同样,能力不够,就无法在浩瀚的生活里发现可供写作的素材。这个能力怎么获得呢?就是读书,这个问题下一步再详细讨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展示对原始生活透析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散文作家有了厚实的原始生活,有了透析原始生活的能力,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还要有展示这方面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需要写作技巧:布局、语言、风格、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何作者自身具备的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必须借助阅读提升自己。阅读对于作家来说,具备一下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阅读是间接地补充生活,扩充生活的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阅读提升作家透析生活的能力,当作家对生活感到迷茫时,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眼界,使自己站在先哲们的肩膀上,目光更高远。使自己能在原始生活里提取更多的创作素材,就像熬骨胶,可以熬制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骨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可以这么认为,全世界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不大量阅读,他们用于读书的精力和时间可能超过写作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我个人来说,这二十年里,我每年的阅读量都在1500万字以上,大量的阅读帮助了我的散文写作。(每天四五万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当今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今散文创作中的弊病较为明显,如果这些弊病不彻底纠正,个人就创作不出优秀的散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曾经三次参加中国作协新会员评审,在国家级会员申报者中,不知晓或文学创作理念有偏差的占10%——15%。具体表现把文学认为是政治宣传,以媒体的口径作为文学作品的主旨;格局太小,目光聚焦在个人家庭等;文学创作理念纯正,但写作功力不够,作品质量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这个层次占50%;文学理念纯正,并具有一定的创作功力,这个档次占30—35%,所以每届作协审批新会员的比例一般都在30%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对海南文学创作整体感觉是:不知晓文学创作理念的占45%;写作功力不够,作品质量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这个层次占40%;文学理念清楚,并具有一定的创作功力,这个档次占15%。</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近十年我比较关注下面市县作者的创作情况,整体感觉是:不知晓或文学创作理念不纯正的占60%;写作功力不够,作品质量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这个层次占30%;文学理念清楚,并具有一定的创作功力,这个档次占10%。</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认为基层作者普遍存在的不足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文学的真诚和尊敬不够,总希望在文学里寻求文学以外的利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写作者最可怕的灾难,写作者如果坠入这个陷阱爬不出来,他的写作前景就完了。如果一个人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得奖,为了提干,为了得到上司的欣赏,为了个人的某种目的,必然背离文学创作的根本旨意,打着文学的旗帜,干这捞取个人利益的勾当,作品必然偏离文学的轨道。就像男女谈恋爱,如果一方贪图另一方的财产,必然背离爱情,最多是以爱情的名义获取对方的财产。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写作立场,像当今非常流行的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十年前,我在大巴山深处的小火车站,后来调到安康分局宣传部担任文协秘书长。我们同时期搞文学创作的,大都提干了,没提干前以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作品为骄傲,就拼命写作。提干后就进入了仕途,以提拔没提拔、能不能得到领导的重用为骄傲,绝大多数没有坚持下来。他们都是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把门敲开了,就把砖头扔了。我们没理由干涉别人的选择。我只是站在文学的角度上,谈对文学的忠诚和尊敬,如果要从事文学创作,就不能寻求文学以外的利益,寻求了就会被文学抛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在给《安康日报》开的专栏《文学创作与欣赏》中写道:“他们常常自称文学精英和准精英,却干着阿谀奉承、拍马溜须的勾当,把文坛搅得一池浑水。让一个没有道德品格和文学操守的人充当作家,就像让公驴和母鸭恋爱,绝对是不靠谱的事情。”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持这种功利性的写作,就看不到真诚、真情、真实、思考,所表现的都是媒体说过的思想和观点,迎合政治的需要,扭曲现实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文学到底要表现什么,不清楚,有时说得很明白,写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滑向一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写作的方向走偏了,一辈子都写不出名堂。十多年前,我读到莫晓鸣的《城市笔记》,当时才写了二十多篇, 都是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我意识这个路子很对,顺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会取得一定的成就的。评海南双年奖的时候,我竭力推荐莫晓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还有海南本土作家王卓森,他的笔下始终关注着乡村、渔港、炊烟、村人的琐碎生活,加上文笔的精妙,非常吸引我的阅读。我给临高的《文澜》写评刊时,写他的文字“银字金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还有一个作家,出了十多本书,都加入中国作协了,就是难以引起文坛的关注。他找到我,诉说文坛不公平,我读了他几本书,得出结论:“你写作的路子走偏了,你这些书都是资料的堆积,看不到你的审美,就是你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阅读量太少,知识构建面狭窄,难以适应当今写作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前些日子和几位青年作家聊天,他们说每天的生计忙忙碌碌,从早忙到晚,不是我们不想读书,而是很难抽出时间读书。我非常同情他们,这确实是现实。但是,从读者的角度看,他们只顾及作品的优劣,不考虑作者有没有时间读书、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就是现实,非常残酷,没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结论是谁突破了这个困境,谁就走出来了,谁突破不了,谁就走不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散文作品的低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些人认为,散文是最好写的文学体裁。人们茶余饭后,闲得无聊,萌发的一些想法,把它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散文,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都可以从事散文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近年来的散文创作格外热闹,但更多的作品扮演了滥竽充数的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者刘湘如对一些散文写作的批评非常严厉:那些无病呻吟、言空无物、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毫无真情实感,靠卖弄一些小聪明、小感受、小情调、小花招、小趣味、小经验等的东西,可以称为散文中的“小”。它的出现与我们时代的文化心态浮躁有关,很多女作者写的小散文也多,诸如《我的猫咪》、《初为人妻的感觉》、《老公今天不在家》……等等,读起来酸不溜秋,让人腻慌。有人把这类散文比喻为小女人嗑瓜子,边走边嗑,把瓜子壳儿扔了一地,未给人带来任何好处,只留下了污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在担任海南一些文学评奖的评委时,也确实读到一些散文,基本全是围绕她们的家人的抒写,连给婴儿洗尿布、给孩子喂奶、给老公做饭,生活确实很真实,情感确实很饱满,就是看不到社会,读不出她的思考。也许,她在写作时没有考虑到,你给孩子喂奶、给孩子洗尿布,给老公做饭,与读者有什么关系,读者在里面能吸取什么思想、知识,能给读者提供哪些生活的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散文写作的门槛低,不等于标准也低,散文是易写难攻。写散文容易,写出好散文很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了创作出好的散文,一些作家简直拿自己的生命去兑付。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著名作家刘元举来到海南,就住在我家。我们彻夜谈文学,谈我在青藏高原,在可可西里的汽车兵生活。刘元举当时就说,他要到青藏去,到黄河源头去。三年后,他给我邮来了散文集《黄河悲歌》《西部生命》,我们通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电话,他给我讲了,他临上高原时就没打算回来的决心。讲了在黄河源头的缺氧、迷路、和高原狼的对视。我曾在青藏呆过六年,知道那里剥夺一个生命,有时候比打个喷嚏都容易,我的多少比他年轻、比他强壮的战友,把生命搁到了那里,他那时已经到了中年呀!尤其是我读到那篇《黄河源的狼》,被震撼得浑身发抖。我读完他所有的关于青藏高原的散文,感慨地自言自语,这些都是刘元举用生命写出来的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散文写作方法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话题只是我的一个思考,也是我在散文写作时的探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于生活的同质化,用散文写作展示生活,在生活里提炼思想和情感,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果我们在散文写作时,加大了阅读的力度,在阅读里获得了新思想、新情感,再用生活进行论证,似乎可以用思想的高度提升散文作品的品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种散文写作方法与过去的写作方法刚好相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在《福建文学》第8期发的散文《假如我的耳朵没有聋》,就是读了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产生了感悟写出来的。前几天我到北戴河度假,遇到《河北文学》的散文编辑,她说读了《假如我的耳朵没有聋》,非常感慨。推荐给整个编辑部的人看。她当即给主编打了电话,主编要她向我约稿,作为散文栏目的头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何创作,如果没有创新,则永远没有出路,在生活的差异性越来越小,越来越趋向同质化的今天,大量的深入的阅读是通向创新的唯一道路。</span></p>